分享

东莞南社古村:那些根,深扎在八百年的岁月里

 南山梵境 2019-10-14



年味渐浓,

此时的你是不是已经预想了无数回

春节时温馨欢聚的场面~


2017,不妨到(留在)广东过大年,

在这里,除了最吸睛的花市、灯市,

最精彩的民俗活动,最丰富的文艺展览,

最热闹的宗教祈福和户外活动……

别具一格的古村落,

也带着悠悠历史和古韵静候你的到来~



南社明清古村落位于东莞东江之南,寒溪河之东的马头岭与樟岗岭之间。它有着80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以谢姓为主的血缘村落。



1275年,东晋谢安的后裔谢尚仁迁居南社村艰苦创业,至今已繁衍了28代,子孙逾一万人。南社村尚学之风浓厚,明清时期先后出了10多位进士举人,是广东有名的进士村。



从西门进,可见城门颇有气派,高有7米,宽达2米,固若金汤。修建城墙的目的是抵御土匪保护本村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


相传,这里曾经发生过土匪攻打南社村的事件,上万人用了八天八夜都不能攻破城门。



村中有四处大的池塘,连成一条长形大水塘,成为了南社村的一条中轴线。



祠堂、民居、庙宇、商铺错落有致,分布两岸,中间有古桥相连。里巷、古井、围墙如同毛细血管一般渗透在山坡里,巷道曲折通幽,参天古木盘踞在石头和围墙上,根茎透出源于自然的强悍生命力。


远居海外  心念故里



南社村位于珠江三角洲的冲积平原地带,具有浓郁的珠江三角洲特色的传统农业文化,自古以来便是以农耕为主的血缘村落,是典型的宗法制度统治下的村落。



由于在南社村聚居的人越来越多,村民很早便开始踏足远方,寻求工作。


最初,他们来到香港和东南亚,以后又远赴欧洲、美洲,至今仍然有不少谢氏子孙寄居海外,反馈资助故里建设,如百岁坊北侧,云蟠公祠南面的建于民国末年的洋楼住宅,以及谢氏家庙背后的建于民国末年的洋楼住宅,都是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建筑形式。



南社村谢氏族人无论身处何方,依旧心念家乡,在他们心里南社村是他们的根,滋养他们成长、发展、成熟。


如同池塘边那棵有着530多年的大榕树,枝繁叶茂,它的枝叶早已跨过了桥的另一侧,然而它的根还是稳稳地扎在岸上的泥土里。



斋醮大巡游


南社村拥有深厚的孝德文化传统。


南社做斋始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一直到一九四九年才停止下来,有着一百多年历史。“打斋”,俗称“做斋”,每隔两三年,在冬至临近的时候便会举行,这实际上是一种祈禳的仪式,也叫“太平清醮”或“清醮会”。



斋醮大巡游的时候,关帝由关帝庙中请出,率巡游队伍开始巡游。巡游队伍主要由本村村民组成,细分为各支队伍,全村老中青幼一起上阵,从南社明清古村落游到南社村各村民小组,气氛相当热闹,寄托了村民游客祈求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望。



 南社人家:保留原始的岭南建筑风格 




顺着小山坡缓缓向上,巷子里都是大树底下的阴凉。花草顺着墙壁爬,争夺着难得投下来的一两束阳光,青砖灰瓦的岭南古民居随处可见,有几所打扮得特别漂亮,栽培着各种花卉,牌匾对联不差,垂着红灯笼,像有点财力的旧时人家。



那是一家民宿——南社人家。南社人家分有一期跟二期,从外观上看差别不大,但是室内的装修设计截然不同。



一期民宿室内更多地保留了古灯青砖等原汁原味的岭南古建筑形式,而二期室内运用现代装修设计,简洁典雅,有的房间还加入了禅意的元素。


二期民宿取名“隐香古苑”,每个房间都配备有香,店里的伙计会在客人到来前把香点上,让客人领略东莞莞香的独特魅力。




据记载,自明代起,广东每年的贡品都有莞香,而东莞是莞香的产地。当时莞香不仅畅销国内,而且经加工后由人力挑到香港出售,并大量远销东南亚,据说香港也因之而得名。



当时,民宿的管理者经过市场调研,决定在新打造的二期民宿里采用现代室内设计手法。



目前,现代的审美潮流有一种说法——在一定的有限空间内制造一个极度矛盾,如外面看上去是古村落——古旧的东西,一到房间里,却是现代化的装修设计。这种反差,也是现代审美的一个方向。


▲从阳台上眺望,可见高大的乔木翻过一排排古民居的屋顶,为单调的灰色瓦片配上亮丽的绿色。



 房舍从当地的文化土壤中长出来 



因为南社明清古村落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这里建民宿不能像在其他地方一样随意改造。在南社人家民宿建造初期,对于古民居的修建改造,民宿的建造者与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长期反复的磋商,最终得到相关部门的首肯。



民宿负责人朱立强说,“南社遗韵是东莞文物八景之一,的确南社的房子很有韵味,但是如果房子没有人住,一方面它容易损坏,另一方面建筑真正的用途不是欣赏,而是居住,假如只能看不能住那叫本末倒置。保护应当用的方式去保护它。房子有人住了,更容易被保护,而且这样才是遗韵,才能看到韵味,没人住的,只能称作遗址



这里的民居都是时间的沙漏,记载着不同时代的更嬗。


有时候同一间民居,部分墙面明显是明代的,旁边的红砖却又是七八十年代村民改建时用的,它们紧靠在一起。




如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经历和特点,这里每套房子都有它独特的历史成长印迹,没有一套是完全相同的。


“诶,有饺子吃啦!”听到一家里这么一喊,整条巷子的小朋友都立刻跑过来吃,接着,整条巷子每户人都有饺子吃,大家一起开开心心地边吃边聊天。


朱立强抿了一口杯中的茶,说:“在南社村,往往让我想到小时候这样的情景,那个时候人与人的距离很近,很和睦。我想在这里建民宿,为的就是营造一个整体的文化氛围”。



这家民宿不只是一个住宿的地方,而是希望把民宿打造成社区。在大城市,人们都住在高楼大厦里,连隔壁邻居姓什么也不清楚。既然回到了古民居,人们希望跟邻居都是熟悉的,希望根周围的人都有所交流,回到儿时在乡里村里的感觉




南社古村的文化氛围决定了来到这里的人们可以融洽相处,村民们以包容、欢迎的心态,对待前来的开发者和游客。



房子依托土地建造起来,同样建筑的特色和韵味也是从当地的文化土壤中长出来,建筑可以在其他地方模仿,建造出外形完全相同的一处,但是没有根,一定长不好,南橘北枳。当地文化土壤是独有的,南社村乡土文化土壤是独一无二的,你无法在其他地方再创一处。



 村野悠悠,日暮沉沉 



夕阳一拃一拃移过村庄,道路和房舍上都被染成红色。一位推车卖蔗汁准备收车回去,“我们这边的甘蔗特别甜,来尝尝呗!”



我喝了一口,果然不错。“你是村里人呐?”


“是啊,以前我在火车站那边摆摊卖蔗汁,现在自己村里搞旅游,当然回来村里做啦!”



一位老爷爷带着两三岁的小朋友过来玩,他本是住在古村落里,是当地的村民,后来像大部分村民一样,在外面不远处建了新房子,有空便带自己的曾孙来玩,带他看看村里的祠堂。


“南社真的变漂亮了,好热闹!以后你们也多来玩吧!”顾着跟我聊天,旁边的小朋友一下子挣脱了他的手,一下子跑到六七米外。



老爷爷连忙转身跟着小朋友迈步走,阳光落在两人的脸上,红彤彤的。两人身影叠在一起,远远望去,像极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小孩子。池塘里的鸭子扑哧几下翅膀,聚在一起,嘎嘎嘎——引着脖子向落在树枝上的太阳喊了几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