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记校长谈|为孩子打下“智仁勇”底色

 夜未央kdxnts9q 2019-10-14

教育之道,育人为本。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智仁勇”的人生底色,可以作为学校底色教育的目的。那么,小学底色教育到底从何入手?

我认为要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入手,因为美好的情感、良好的品行、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等,都蕴含在终身坚持的好习惯中。

教育是致良知的事业,面对天真可爱的孩子,我常常想:回望自己的成长经历,如果再回到童年时代,哪些是生命中最应该打下的烙印?假如他们是我的孩子,小学教师应该怎样教育他们?

记得叶圣陶先生曾说:“学校教育定出各种科目叫学生学习,只为帮助他们确定切合人生的人生观。”践行底色教育的初心是教育者的一颗仁爱之心。

基础教育要从“培根”着力,要处理好几对关系:一是本与末的关系。《大学》有言:“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底色教育,以学生的身心和学业为本,而身心又是学业之本。底色教育,倡导从学生日常的饮食、起居习惯养成起步,重视学生专注听课、学会反思、热爱劳动、坚持锻炼等基本的习惯和能力,“身心”这个根本抓牢了,其他能力的培养就有了基础,“但得本,莫愁末”。二是知与行的关系。知行本是一体,我们要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探求教育的意义。如适当布置“家务作业”,让学生在家庭事务中拥有耐心、细心等品质,惜物、感恩等美德;开展晨读经典活动,让学生能够借助传统经典润泽生命。三是多与少的关系。老子曰:“少则得,多则惑。”师生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学校教育课程内容也是有限的。把关键内容抓实,把核心能力夯实,看上去内容很“少”,长远来看是真正“得”。四是常与变的关系。马一浮先生说:“天下之道,常变而已矣。唯知常而后能应变,语变乃所以显常。”教育问题纷至沓来,教育技术纷繁复杂,教育资源层出不穷。只有守教育之“常”,才能应人生和未来世界之变。何谓教育之“常”?培育学生健康的身体、诚实的品质、良好的习惯,激发学生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等。我们除了重视校内教育外,还要鼓励具有上进心的家庭坚持晨练、晨读经典。学校积极吸收自觉自愿的学生成为校园义工,坚持开展“刷厕所”“食堂服务”“校园垃圾分类”等志愿者服务活动,这些是为了让学生身体健康、头脑清明、内心纯净、乐于奉献。这些是为人的根本,也是教育之“常”。守常才能应变。

身教为先。怎样才能持续增强学生蓬勃向上的生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美好底色?我认为,校长、教师和家长的身教是关键。“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真正的教育是在平淡、朴实的行动中发生的。校长带头坚持晨读、晨练,逐步带动教师崇尚学习风气,才能共同营造良好的校风。父母终身学习、勤于锻炼,让家长带动孩子,家风影响学风。我一直倡导读书会,校长、行政班子带动一部分教师和家长晨读、晨练,进而影响整个校园文化生态。

让孩子从小具有高贵的品德。底色教育,着眼于开发学生内心本具的“智仁勇”品德。底色教育,以良知为出发点,重在唤醒和磨砺。我一直坚持开展“日记”教育,开展省身教育、开设义工课程,就是为了不断唤醒和开发学生内心的良知。美好的品德是在实践中习得的,是在长期坚持的良好习惯中养成的。看似不起眼的校长、教师“陪餐”活动,重在通过陪伴教育学生在用餐过程中养成惜物、礼让、为他人服务等好习惯,最终开发的是孩子的“德”(生命力);开展“小太阳义工”活动,希望学生在身心愉悦、乐于奉献中形成美好的品德。

让孩子形成“诚敬”的品德。我认为,学生在智育中对学习的专注、对教师的尊敬、对知识的渴望,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在课堂上,我们通过培养学生“预习”“专注听课”“学习做笔记”“做好课前准备”“学习整理资料”等细小习惯,实则在培养他们的终身习惯,让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能解决实际问题,能“诚信”学习、敬重他人。

让孩子接受人格教育。品质并非由精神造就,而主要由身体练就。通过对学生的坐立行走等训练,可以增进学生体质,促进人格发展。身心为本,强健的体魄,充沛的精力,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勇气,以及协调灵敏的身体,是学习、生活的基础。为此,我经常咨询教育顾问、专业医生、资深教师和体育教练等,通过集体研讨为学生设立《行住坐卧标准及训练法》。尝试改良校内学生的书桌,倡导晨练行动,邀请医生和饮食健康专家等为学生开展生命健康教育,不为其他,只为学生一生的健康打下基础,然后在健康的身体下接受教育、文化熏陶、人格塑造。

努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智仁勇”的底色,我认为这是底色教育的使命。

(作者系浙江省宁波市广济中心小学校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