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名校之道|自尊自信,做最好的自己——山东省临清市逸夫实验小学管理再创辉煌(上)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0-09-09

 和东波

1985年参加工作,先后任语文教师、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2002年调入山东省临清市教育局,任小学教研室主任兼语文教研员,2009年任山东省临清市逸夫实验小学校长至今。先后获得聊城市优秀教师、山东省优秀教研员、聊城市水城名校长、聊城市十佳小学校长等荣誉。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10余篇。

自尊自信,给学生一个方向

【和东波】“做最好的自己”是我校的办学理念。确立这一办学理念,主要考虑到目前的教育对孩子的评价标准太单一——只有考试成绩。考出好成绩的就是好孩子,考不好的就是差孩子甚至是坏孩子。这对孩子的摧残太严重。有些家长,孩子已经20多岁了,谈论起家教时还以当时孩子成绩不好而羞愧。这种畸形、变态的教育观念给孩子带来一生的自卑。根据多年的教育追踪调查,我们发现,很多上学时学习成绩并不出众甚至比较落后的孩子,走上社会后仍然可以很优秀。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对于孩子发展,学习成绩并不是唯一重要的,还有一些非常重要的素质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或者说没有被我们发现。什么素质呢?自尊心和自信心。而目前我们的教育恰恰是在一次又一次地打击、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陶继新】成绩不好,只能说明学生在这一个方面存在不足,并不能代表其他方面不优秀。马云考重点高中三次落榜,大学考过三次,最后勉强上杭州师范大学。可谁又能说他不优秀呢?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成绩并不是唯一重要的,自尊心与自信心等内在品质才是最重要的。马云第一次高考数学只考了1分,可他并不觉得丢人,而是充满了自信。看来,自信对于孩子的成长太重要了。孩子即使当下并不优秀,拥有自信,照样能开启成功之门。所以,学校教育,不能打击孩子的自信心,而应当鼓起他们继续努力向上的信心。有了这种理念与思考,评价就不能是单一的,而应当是多元的、科学的;通过评价,让每个学生都努力去“做最好的自己”。

【和东波】我们确立“做最好的自己”这一办学理念,就是基于这种认识。首先,人和人是有差别的,不同的人,用同一个标准评判优劣显然是不对的。牛就是牛,马就是马,不能要求牛和马比跑得快,也不能要求马和牛比力气大。任何离开孩子的实际谈要求和发展的做法都不符合教育规律,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其次,努力进步争取优秀是人的本性,即使是弱智的孩子,听到鼓励与表扬也会高兴,也会努力地再次表现。我们要呵护并利用好人的这一本性,要像爱护小树往上伸展的每一根枝条,往下蔓延的每一条根须一样,发现并赏识学生每一个方面的点滴进步,让学生在及时呵护与赏识中获得进步的快乐,获得继续努力进步的信心。学生一旦有了这种快乐和自信心,就会不断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陶继新】“做最好的自己”中蕴含着一个重要的理念:每一个孩子都具有走向成功的巨大潜能。只不过因为各人情况不同,在不同的路径上走向成功而已。孔子为什么主张“因材施教”?就是因为每个学生的“材”是不一样的。根据不同的“材”,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那么,孩子成长需要什么“营养”呢?当然有知识,但绝对不只是知识。您刚说的自尊心与自信心,恰恰是孩子生命成长的动力源。有了它,知识也会学得快,甚至还会生成智慧。同时,它还对形成健康的心理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有了心灵的愉悦,不但在学习中可以收获高效的快乐,还会健康身体,让人生幸福起来。

养成规范,打下做人好底色

【和东波】落实这一理念,重要的是教师。为引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自觉践行这一理念,我们制定了明确具体的办学思路,即“养成规范、夯实基础、主动学习、健康成长”。

“养成规范”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使其成为举止文雅、彬彬有礼的人。“夯实基础”就是夯实学习的基础,练好学习的“童子功”,为将来的中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主动学习”是教学上的理念,就是教师通过动用各种有效因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学习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健康成长”是指不但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要健全他们的身心;不但要关注他们的智力因素,而且要发展他们的非智力因素。

【陶继新】这一办学思路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是“一个也不能少”“一条也不能少”的教育。“养成规范”是教育的核心要务,小时候养成了良好的习惯,随着其生命的成长,还会继续延伸,并产生更大的能量。“夯实基础”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所在,正如建筑一座高楼大厦,必须有坚实的根基一样,不然,就会出现问题。“主动学习”是对目前一些课堂教学中教师灌输式教育的反叛,也是提升学习效率,增强学习兴趣的要件之一。“健康成长”中的“健康”与学识无关,可是,这却是学识必备的品质。从逻辑上说,它是学识的必备条件,同时,它也是人生幸福的必要条件。

【和东波】您说得对。其实养成教育就是给学生“埋下规则的种子”。我们这里的“养成规范”,就是要让学生具有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并形成习惯。这里的规则既包括行为规范,也包括学习习惯。就是要让学生知道并自觉做到“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行有行规、说有说法”。比如上下楼梯靠右走,做操认真不讲话,校园活动按区域,不跑不挤不乱叫;入校即静,入室即学;上课专心勤思考,读书作业姿势正;爱整洁,有礼貌,守秩序,勿喧闹;尊重他人,服从管理,崇尚优秀,诚实守信……这些看似可有可无的小事情,坚持做下来,就能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将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变成宝贵的个人素养。

【陶继新】给学生“埋下规则的种子”说得好!孩子的求学历程,就是一个不断走向“社会人”的过程。衡量社会是不是发达的重要标志,除了经济指标外,还要看这个社会上的人有没有比较强的规则意识。遗憾的是,当今中国社会上的不少人对这些人生规则并不遵守。追根溯源,是不是应当到小学那里去寻找答案。小学是习惯养成、规则意识构建的最佳阶段。那些看似无足轻重的小事,恰恰都是与是不是遵守规则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养成规范”的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中之重。学生养成了良好习惯,有了强烈的规则意识,不但当下给人良好的印象,长大之后,也多能成为文质彬彬之士。

【和东波】您提到了“社会人”,我们认为教育就是要将“自然人”变成“社会人”,让学生懂得并服从社会规则,懂得并按照社会要求的行为习惯做事,才能融入社会,适应社会。为让学生养成规范,德育处通过晨会、印发资料、校园广播系统以及壁报宣传栏等形式让学生知规则,明是非;通过校园文明巡视员、红领巾文明监督岗及各班的值日班干部的监督提醒,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通过班级的每周三星、一展风采公示栏、争星榜和感动校园之星评选、优秀少先队员评选等形式引导学生崇尚优秀、争取优秀;通过班级小组互助式民主管理的关爱与帮助、欣赏与提醒,提升学生对遵守规则、养成良好习惯的认识。这些形式都最大限度地关注了学生的参与与自我教育,因而效果非常好。

【陶继新】遵守规则,养成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工程。你们用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当是智慧之举。因为一个规则意识的形成,是需要无数次“强化”才能完成的。需要注意的是强化的形式不能单一,应当丰富,还要持之以恒。所以,要有耐心,还要科学,不然,就会功亏一篑。不过,当某种规则意识形成之后,就会有相对的稳定性。并会外化到行动中,这便是良好习惯了。

【和东波】是的,经过两年持续不断的努力,绝大部分学生都能做到自觉遵守校规校纪,体现出了规则意识的“稳定性”。我们尝到了“稳定性”的甜头,增强了坚持做下去的信心。学生具有了稳定的规则意识,就打下了做人的良好底色。30年的教育工作经历告诉我,另外一种人生底色也非常重要,这就是文化底色。“做最好的自己”,坚实的学习基础是保障,学习基础打牢了,中学、大学乃至终生学习就会后劲足、冲劲大。夯实什么基础?主要是“读、写、算”这些学习基本功。

【陶继新】您说的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当今课堂教学改革风起云涌,有的人只关注了如何让学生活起来,却忽略了学生的基本功训练。贾志敏、于永正等名师不但高度重视小学生基本功训练,而且对学生的要求也特别严。因为这个时段基础打不牢,以后就一定会出现问题,甚至闹出笑话。加强这方面的训练,与改革创新一点也不矛盾,甚至还会相辅相成。因为所有的创新,绝对不是不遵守教育教学规则的乱象,而是有着内在逻辑规则的创生。

(原载于《名校之道——陶继新对话名校长(2)》,陶继新 著;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7年4月第1版。)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陶继新

微信号 : taojixin6789

网站:www.taojixin.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