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08岁世界最老理发师去世:为何“工匠精神”不再被追逐?

 老鄧子 2019-10-14

有媒体报道,近日,世界最老理发师Anthony Mancinelli去世,享年108岁。Anthony生于意大利,8岁移民美国,12岁开始理发师生涯,直到100多岁高龄,也从未考虑退休,为人剪发近百年。据悉,Anthony坚持全职剪发,一天工作8小时。2015Anthony还曾收到过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生日祝福。

坦白讲,对于Anthony而言,可以称得上“工匠精神”中的传奇人物。虽然,他所从事的行业并不起眼。但是,他能将理发作为终生事业去干,这着实让人感到可敬。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绝大多数人,一辈子所从事的职业,都不会低于三种。

并且,对于职业的意义,就是一种生存支撑,至于更多的意义,可能就显得有些虚妄。尤其,在物欲横流的社会秩序中,这种认知更为普遍。而对于Anthony来讲,可能最开始给人理发,就是很朴素的为谋生而干。可是,当一个将近百岁的老人,还继续为人理发的时候,可能就是在追寻某种人生的意义。

而这种意义,在主流的认知中,往往会被“精神化”,也就是工作不再是工作,而是一种“人生使命”。并且,人们乐于将这种意义,称之为“工匠精神”。当然,在商业化的进程中,“工匠精神”已经被滥用到极致。比如,一个成立不到十年的企业,就敢大肆宣传,企业秉承“工匠精神”。

可事实上,所有人都明白,“工匠精神”在商业化秩序中,只是一种表达技法,并且还显得有些拙劣。但是,在商业浪潮中,这种拙劣,有时候已经成为一种基本配置。即便人们知道,所购买的产品或服务,与“工匠精神”毫不沾边,也丝毫不妨碍,这种标签大行其道。

本质上讲,我们所处的时代,“工匠精神”的处境,比较尴尬。人们一边渴望所用的产品,所受的服务,能被工匠精神浸润;一边又在成功学的驱使下,想尽一切办法走捷径,登上人生巅峰。当然,所谓的“人生巅峰”,就是“一个人在银行里的数字越多越好”。至于,“工匠精神”,如果赚不到钱,就会被称之为“傻缺”。而这背后的因果,似乎值得深思。

商业浪潮中,核心的价值观念,都已经被利益化。每一个人都渴望挣更多钱,而不是寻找生活的意义。甚至,对于很多人来讲,“轻松赚大钱”已经成为一种普遍追求。职业的初衷,不再是喜好为先,赚钱为辅。而成为“只要能赚钱,吃屎都行”。

这导致,很多年轻人,在初涉职场时,很容易走向迷途。甚至,我们会发现,当一些大学毕业生,被传销组织蛊惑时,总感到些许尴尬。他(她)们本应该是常识的载体,但是却“一心向钱看”,导致自己走向不归路。

就事论事,在健全的社会之下,捷径是没有的,有的只是循规蹈矩的路径。每个人都有机会,但是每个人必须努力才行,要不然,坐等好事儿临头,基本上不太可能。当然,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人出来叫嚣,“上升通道已关闭”的言论,旨在迎合不得意年轻人的情绪。

不得不承认,物欲横流之下,“人的尺度”已经被商品化。绝大多数人,在择业中,考虑的就是“挣钱更多”。所以,出现“一年换五六次工作”的图景,也就不是什么稀奇事儿。很多人指出,现在的年轻人沉不住气,其实只是看到表面现象。因为,对于“高频次”的换工作本身,其实反映的是“工作观”的问题。

坦白讲,职场的意义,就是创造价值,而创造价值的过程,自然就是辛苦的,劳累的,甚至是艰涩的。所以,工作本身,并不一定是愉悦的。而那些,总强调工作的愉悦的人,其实只是自己找到自己认为有意义的秩序,而非工作本身是绝对化的愉悦。

然而,想依靠换工作,解决自己的工作困境,本质上不太可能。这就像一个人的婚姻出问题,单靠解除婚姻,只能是短暂的硬消解,而长期性地弥合,还需要进行观念的复盘和重建。因为,观念不过关,很多事情儿,就会显得艰涩无比。

于此,多数人都想当“科学家”,“明星”,“网红”的社会是不正常的。因为,一个健全的社会,无论是职业分化,还是观念分化,都应该是丰富的。并且,对于人的一生来讲,以百年为大尺度,能干的事情总是有限的,所以人生的意义,往往对生命本身来讲,很重要。

事实上,将漫长的职业人生分为四个时期:“学习期”,“工作期”,“退休享乐的夕阳期”,“迎接往生的准备期”。一个人如果能清晰地掌握各个不同时期的节律,制定好不同的人生计划,那么,在告别这个世界时,你就能说“我的人生是最棒的”。

可惜的是,在我们可触及的范畴之内,很多人只想“未来的幸福”,“眼前的欲望” ,至于生命本身的意义,从来不去思考。说到底,生命只有一次,如果只是为“活着奔命”,似乎显得有些单薄。所以,对于职业的意义,要尽可能地和生命关联,并植根其中。

“工匠精神”不再被追逐,这其实是社会低欲望的一种“变种”。从某种层面上而言,如果“小富即安”不能被顺利抵达,那么所谓的“工匠精神”很容易被异化,成为一种“屠龙之术”。这导致,“高精尖”人士,很容易眼高手低,并且陷入失落的困境。

目前来看,普遍的职业选择,还存在“学历的偏见”,就是“学历越高”,越不愿意从基层干起,而是希冀一步到位,走上人生巅峰。可事实上,这种“学历本位”的社会秩序,真正被“持续学习的秩序”,“持续关注的秩序”所取代。

因此,在未来的商业秩序中,如Anthony一类的范式,才更会被商业眷顾。当然,并非“工匠精神”就一定会带来大富大贵。可起码,在健全的社会中,会得到相对体面的生活。因为,当更多人愿意选择当面包师,理发师,清洁工一辈子的时候,就说明“工匠精神”真正回归本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