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吃梨不分梨”,是谐音梗,又不只是谐音梗

 物道 2019-10-14

物道君语:

秋梨,白首不分离。

年幼时,每到这个季节,母亲总会炖一锅秋梨汤。清水煮开,慢慢地炖上几个小时,炖到梨子几乎都化掉了。

拿一只白瓷碗,盛上这一碗温醇清甜的汤。一小勺,一小勺地喝着,说不上来什么感觉,就是心都柔柔了,也不慌里慌气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长大以后,才知道这叫润秋躁。

秋日吃梨,最是养生。中国人对梨又有着特别的情感,因为它的谐音是“离”。

秋梨秋梨,唯愿白首不分离。

林清玄从小爱吃梨。每年秋天,他要去学校读书时,他妈妈总会往他的行囊里塞几个梨,让他在车上可以吃。

小时候在他们家,吃梨是一件了不得的事。那时,梨子少见,每次只能得一两个。他们家又有五个兄弟,大家围在一起,大眼瞪小眼,望“梨”兴叹,让来让去。

最后梨总是到了林清玄的手里,因为妈妈觉得这个小儿子身子最弱,又特别爱吃梨。

图片①|《风味原产地·云南》剧照

图片②|来源于网络

工作后,他经常夜半匆匆回家,第二天清晨便要回城。若是遇到梨子的季节,他母亲便起个大早,买两个梨塞在他的口袋里。

当他坐在火车上,摩挲着梨子上的纹理,想起母亲起早贪黑的身影,她操劳的模样,有些舍不得吃,“才知道一个小小的水梨,竟是代表了妈妈多少的爱意和思念,这些情绪在吃水梨时,就像梨汁一样,满溢了出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吃梨不能分梨,不过只是谐音梗,可是一家人为了不分离而不愿“分梨”,互相谦让,那份爱才是永远在一起的保证。

秋梨里有亲情,家人不分离。

图片|《风味人间》剧照

梁实秋甚爱美食,他觉得住在青岛的四年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那里有很多好吃的物产,包括他很喜欢的莱阳梨。

一到季节,他就去市场上买回来一堆。全家人坐在一起,“放量大嚼”,兴甚至哉。

他还笑谈,别人总爱怀故乡,总觉得自己家乡的风物最好,虽然可以理解这种心态,可是在他看来,莱阳梨和肥城桃才是真正的美味,是别处所不能比的。

后来,世事动荡,几经变迁。他到了台湾,路途遥远,海浪滔滔,很难再吃到他喜欢的梨子了。

直到几十年后,他女儿托人从上海特地带了几个梨,梁实秋“总算尝到了家乡特产”。那时,他已经八十多岁了,高兴得不得了,吃完还点评说“味道依稀还在”。

曾有记者问他,这一生有无什么遗憾。他说太多了,但也不出这几类:“有太多的书没有读;与许多鸿儒没有深交,转眼那些人已成为古人;亏欠那些帮过的人的情谊;最后一点是,陆放翁但悲不见九州同,死前也有同感。

或许对梁实秋来说,梨子不仅仅是他最爱的食物,还有那些甜蜜着的回忆,是那个再也回不去的故土。

但凡吃到那个梨子一口,那个回忆便翻涌而上,那份眷恋便依然清晰,对故土的爱依然炙热。唯有贪恋着那个味道,即使身体无法归来,心可以没有离开。

念梨念梨,与故乡不分离。

教育家叶圣陶和妻子胡墨林,在结婚前从来没见过,但结婚后琴瑟和谐,浓情蜜意。甚至只要妻子不在,他就觉得家里空空的,太无聊了。

有一年,他应邀要到福州的学校教书。他并不是很想走,却碍不住人情。

一想到要离别,他心里“怅然然”,好像有一条无形的线,将他牵着,又捆紧着。总是拖延着,拖延着,却终究还是来了。

这天,妻子墨林给他买了梨子和香蕉,送他到了码头。离别是清醒的,是一握又一握的舍不得,他叮嘱着要写多点信,原来“离别的滋味假若是酸的,这里又掺入一些苦辛的味道了”。

在福州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总是抑制不住恋念,总是等着那份“切盼而难得的邮件”。对家人的思念,不愿意离别的心情,一直在心头缠绕。

一到寒假,他就果断地辞职了,回家。从此,无论战乱,都没有离开过家,没有离开过妻子墨林,直到死亡将他们分开。

读叶圣陶的文章《将离》时,我总会想起,那年胡墨林在码头上送给叶圣陶的梨子,她似乎没有说太多话,可是却又说了很重要的话:送梨,唯愿白首不分离。

也许,借物言情是中国人的小浪漫。

不能切梨,是一个小小的愿望:只愿家肥屋润,亲人不分离。

念念不忘要吃梨,是一种深沉的怀念:身不由己在他乡,心中牵念故乡情。

送梨给远行的爱人,是一句深情的告白:秋梨,秋梨,唯愿与你白首不分离。

文字为物道原创,图片来源于网络,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