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3日,星期六,农历己亥年【猪年】二月十七 今日品读王充《论衡》之论衡卷第四——书虚篇第十六(2) 【原文之二】 夫世间传书诸子之语,多欲立奇造异,作惊目之论,以骇世俗之人;为谲诡之书,以著殊异之名。传书言:延陵季子出游,见路有遗金。当夏五月,有披裘而薪者。季子呼薪者曰:“取彼地金来!”薪者投镰于地,瞋目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壮,语言之野也!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季子谢之,请问姓字。薪者曰:“子皮相之士也,何足语姓名!”遂去不顾。世以为然,殆虚言也。夫季子耻吴之乱,吴欲共立以为主,终不肯受,去之延陵,终身不还,廉让之行,终始若一。许由让天下,不嫌贪封侯。伯夷委国饥死,不嫌贪刀钩。廉让之行,大可以况小,小难以况大。季子能让吴位,何嫌贪地遗金?季子使于上国,道过徐。徐君好其宝剑,未之即予。还而徐君死,解剑带冢树而去。廉让之心,耻负其前志也。季子不负死者,弃其宝剑,何嫌一叱生人取金于地?季子未去吴乎,公子也;已去吴乎,延陵君也。公子与君,出有前后,车有附从,不能空行于涂,明矣。既不耻取金,何难使左右,而烦披裘者?世称柳下惠之行,言其能以幽冥自修洁也。贤者同操,故千岁交志。置季子于冥昧之处,尚不取金,况以白日,前后备具,取金于路,非季子之操也。或时季子实见遗金,怜披裘薪者欲以益之;或时言取彼地金,欲以予薪者,不自取也。世俗传言,则言季子取遗金也。 【拙解】 世间所传书中记载诸子百家学说,大多是想著奇文造异事,作出惊人言论,以此惊骇世俗凡人;著古怪诡异之书,以创立殊异常道之名。传书中记载:延陵季子出游,看见路上有遗落的金子。当时是夏天五月,附近有位身披裘衣砍薪的人。季子呼喊薪者:“把那边的金子取过来!”砍柴人将镰刀扔在地上,怒目挽袖对他说:“为何你以高位之身,目光如此之短浅,虽堂堂仪表相貌,言语如此粗野!我在五月夏天,身披裘衣砍柴,岂是来为你拣取金子的人?”季子向他道歉,请问他的姓名。砍柴人说:“先生是以貎取人的人,不配知我姓名!”于是离开而不再理睬季子。世人都以为这是真的,恐怕只是虚构之言吧。当时季子耻于吴国宫廷之乱,吴国贵胄欲共同拥立他为为君主,季子始终不肯接受,离开吴都去了延陵,终身没有回去,清廉恭让的操行,始终如一。许由谦让君王之位,故不被嫌疑贪图封侯。伯夷不受新君所召宁愿饥饿而死,所以不被嫌疑贪图富贵。清廉恭让的操行,以大可以知小,以小则难以喻大。季子能够让出吴国君位,何以怀疑他贪图地上遗落的金子?季子出使北方中原诸国,路过徐国。徐国国君喜欢他的宝剑,季子当时没有送给他。回来时徐国国君已死,季子解下宝剑埋其墓旁树下后离去。心怀清廉恭让,会耻于辜负其先前之志。季子为不辜负死者,可以弃其宝剑,怎会怀疑他会喝令一位陌生人为其拣取地上遗落的金子呢?季子没有离开吴国时,是吴国公子;离开吴国,是为延陵君。公子与君,都是出行有护卫,车驾有附随,不会独行于路途,这是很明白的事。既然不耻于拣取他人遗落的金子,指使随从并非有难,怎会劳烦披裘砍柴人?世人称赞柳下惠的操行,称其能处幽冥自修其身以保清白。贤良者有相同操守,所以虽隔千年亦可心意相交。将季子置于冥暗昏昧之处,尚且不会擅取他人失落之金,何况是在朗朗白昼,身前车后皆有随从之人,在路上拣取他人失落的金子,非是季子的操行。或许当时季子确实看见路上有遗落的金子,可怜那披裘砍柴人而想要使其得到好处;或许当时他说拣取那里的金子,是想给那位砍柴人,所以自己不去拣取。世俗的传言,却称是季子欲拣取他人失落的金子。 【小议】 上古到春秋,先秦到汉以至近现代,有太多的“传书”是为“谲 诡”。“立奇造异”,神说仙论有之,帝君之母天感龙附者有之,亦不乏吞异物而生圣人之说,好生奇葩!至于某些传世记载之文,人与事的虚实只有作书人心知肚明,后世的考究实是难辨。王充以其推理证季子取金之事或为不实,这只是本篇中的一例。其实,历代文人史官所记载的人物、事件,有很多是经不起推敲的,即文中所说,“殆虚言也。”所谓史料,不知有多少是源于民间的传说和演义,又有多少是记史之人为附权贵而杜撰!近闻两则与古人有关的消息,一是说孙武子与孙膑是否为同一人,另一则是说考古人员在秦始皇陵附近寻到一尸骸,据说可能是赢政长子胡亥遗骨。探究历史真是个高难的技术活,对于泛众而言,后世的学者说什么就是什么吧,权当有趣的故事,益于身心者受之,利于操行者效之,善恶美丑当鉴之,读史览故只为修身。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
|
来自: 紫微o太微o天市 > 《王阳明心学等其它哲学派别知识揽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