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诗经》中孝诗的几种类型-董远

 齐德龙冬强 2019-10-14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董远研习了解到其思想内容基本上反映了周代社会现实。董远认为孝道在西周时期已成为社会的一种普遍道德,《诗经》主要以情感方式讴歌孝道,其中有很多诗歌都不同角度反映了西周时期的孝道观念,为今天董远研究传统孝道美德提供了很多价值参考。

  《诗经》中有很多关于孝道方面的诗歌,在《诗经》中,“孝是作为一种宗族共同的伦理准则被强调的”。《诗经》中孝观念的时代性十分明显,“是周代礼乐文化大背景下产生的”,所以《诗经》中的孝观念正是那个时代下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的一个缩影。要全面了解周代的孝观念,可以从《诗经》中孝诗的几种类型来看。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一种自然本性,是最原始、最质朴、最高尚的感情,父母对子女的恩情是十分厚重的,知恩、感恩、报恩是子女尽孝的起点。《诗经》中以反复吟唱的形式歌颂子女对父母之恩的感念之情,突出地表现在《国风·邶风·凯风》和《小雅·谷风之什·蓼莪》两首诗中。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国风·邶风·凯风》

  诗中以旁衬和对比的手法,表现母亲为抚养子女长年操劳,她的身躯如同风中枣树的枝条一样瘦弱、弯曲、枯老,子女们尽孝不应像鸟儿歌唱一样停留在口头,要付诸行动,纵使子女众多,也不要互相推诿。诗歌中塑造了一位普通母亲的感人形象,深深叩响着读者的心灵。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劳瘁。瓶之罄矣,维罍之耻。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无父何怙?无母何恃?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民莫不穀,我独何害! 南山律律,飘风弗弗。民莫不穀,我独不卒! ——《小雅·谷风之什·蓼莪》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诗中以“生、鞠、拊、畜、长、育、顾、复、腹”等动词描绘了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朴质无华,情真意切,如诉如泣,泣血成声。“莪”又称抱娘蒿,代表孝子;而“蒿”和“蔚”都是不孝的象征。诗人以蒿、蔚自比,抒发了“我”欲报答父母之恩,而父母已永远离“我”而去的莫大悲哀。可谓“声声泪、字字血、句句情”,把孝子对父母的感恩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

  孝亲关键在于爱亲敬亲。孔子曾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牛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如果不敬爱父母,仅仅做到侍奉吃穿,这和喂养动物没有本质区别。《诗大序》中也说: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