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叫龚虹嘉的商人,当初以245万的投资,获得如今价值500亿,超2万倍的投资回报,谱写了中国投资界的辉煌传奇。 HKV,是全球安防监控设备领域的科技巨擘。这家来自中国浙江的民营企业,是怎么登上如今的科技界高峰? 龚虹嘉,这个很少在镁光灯下闪现,低调的华中科大的毕业生,又是怎样写下2万倍回报的“传奇”?如下请看“HKV 三巨头”的创业故事。 技术的故事: 陈宗年和胡扬忠1986年从武汉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毕业的陈宗年和1989年从华中工学院毕业的胡扬忠,先后进入了某集团第五所。尽管当时看来是“铁饭碗”,但在第五所的日子并不好过。1990年,面临自负盈亏压力的第五所,开始尝试创办企业制的科技公司,一批技术人员被分到第五所的下属公司。当1998年国家再次发出科技体制改革的号召时,这个初具雏形的团队,已经在市场上经历过几轮摸爬滚打。当时,音视频监控技术正经历从模拟范式向数字范式的转变,第五所捕捉到了这一趋势,陈宗年和胡扬忠等人开始着手研究,并在1999年年底投入研制数字音视频监控系统的核心产品。 2001年美国“911恐怖袭击”等事件给数字监控市场带来了机遇,已做足准备的陈宗年等人及时抓住了它。第五所决定成立一家单独的公司来生产音视频压缩板卡,而这家公司将由沈从年和华扬重牵头。 但是,两人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找到一笔启动资金,仅凭他们在第五所的工资,一辈子凑不出这么一大笔钱。于是陈宗年找到了“有钱”的老同学,同是华中工学院毕业的龚虹嘉。 资本的故事: 龚虹嘉他极少出现在镁光灯下面,没有天使投资人的名气,也没有雷布斯一样的大名,但他却先后多次参与创业,并投出了几十个成功的企业,光一笔HKV的投资就翻了2万倍,他就是被IDG资本冠以“中国最优秀的天使投资人”称号的龚虹嘉。 1982年,20岁的龚虹嘉前往武汉上大学(华中工学院),专业是计算机。1986年大学毕业后,龚虹嘉南下广东闯荡,并在广州和香港多地工作8年。 因为人缘好、脑子灵,他深得顶头上司的欣赏,上司下海的时候也拉上了他。就这样,1994年,他与原来的领导合伙创办了DS公司,主要生产收音机。但是,当时的主流家电是彩电,很多国产收音机只能靠价格战苟延残喘,高端随身听都被索尼、松下等日本厂商垄断。因此很多人并不看好龚虹嘉。然而顾鸿贾却有自己的理解,“一方面收音机仍有固定的客群,另一方面,夕阳行业里大资金进不来,反而容易成功。”果然,凭着性能稳定、外观美观、售后服务等特色,尤其是极高的性价比,DS收音机很快在市场站稳脚跟。短短1年时间,营业收入就超过1个亿,产品远销非洲、中东、东南亚等30多个国家。1995年底,DS的市场占有率超过70%,龚虹嘉也淘到了第一桶金。 有了钱之后的顾鸿贾却依旧好脾气。找他借钱,手头紧就少借,手头松就多借,反正不会让朋友空手回去。 1995年,杭州3位60多岁的科学家搞了一个叫DK通信的公司,主做移动计费。但刚刚创办没多久,资金链就出现了问题。于是,通过七拐八拐的校友关系找到龚虹嘉。当时的看法是“3个60多岁的老头的项目都敢投,疯了吧”,但龚虹嘉认准的事情就不会变。 当时同样年轻的丁磊将自己同学张涛推荐给龚虹嘉,龚虹嘉仅仅几面之缘后,就直接将张涛提拔为总工程师,负责整个公司的技术团队,一下子盘活了整个研发活动,一口气把6个省的计费系统搞了出来。正是龚虹嘉和大胆用人,最终让DK熬过了寒冬。 2年后,DK与YX合并。2000年5月,YX成为第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概念股。龚虹嘉笑到了最后,DK成为他第一家通过公司上市退出的公司,并由此彻底实现了财务自由。 当HKV的创始人陈宗年、胡扬忠找到顾鸿贾的时候,有的只有产业报国的情怀,和对数字音视频监控未来前景的美好憧憬,当然更主要的,两人都是龚虹嘉的大学同学。2001年11月,龚虹嘉一投就是245万,魄力惊人。 HKV“钱、技术、经验”万事俱备,准备扬帆起航。 披荆斩棘-打铁还需自身硬2001年11月30日,HKV拿到了杭州市工商局颁发的营业执照,注册资本500万元,HK信息出资255万元,持股51%,龚虹嘉出资245万元,持股49%。任董事长的陈宗年和任CEO的胡扬忠,反而没有股权。搞科研出身的二人,单纯地认为谁出了钱,谁才能持股。 在2002年,也就是HKV产品投放市场的第一年,公司就实现了销售收入3240万元,对于这样一个小团队来说,相当于人均产值过百万元。 不过市场机遇也是一把双刃剑,随之而来的盗版产品让HKV措手不及。当时市面上有10多家公司破解了HKV产品芯片,开始生产盗版压缩板卡。据说市场上每卖出两块HKV的压缩板卡,就有一块是假的。HKV挥起法律保护的大旗但收效甚微,于是陈宗年深挖技术的护城河。 在创业的前3年里,HKV几乎以每季度推出一款新品的速度全身心地投入在技术研发中,而这帮技术人员对此也乐此不疲。摄像机/智能球机、光端机、DVR/DVS/板卡、网络存储、视频综合平台、中心管理软件等安防产品接连问世。 只有锦上添花,没有雪中送炭快速成长的HKV需要大笔资金支持。如果放在现在,“28人的技术团队,第一年创收超过3千万”,这样的项目非把PE/VC挤破头抢着投资。但在2002年,世界正经历互联网泡沫破裂的危机,一大批创投基金和创业企业倒闭,资本界进入“寒冬”。 既然融不到钱,龚虹嘉在HKV的日常管理中投入了更多心力,身兼投资人和创业者双重角色。在公司成立最初的几年,他一半的时间都熬在公司,和国有股东、公司创始员工讨论公司的发展策略、产品路线、市场定位、公司治理结构等。 财散人聚为了激励团队真正走向市场化,龚虹嘉还在股权激励上做出一个惊人的决定。 公司当年销售额已达1.6亿元,在高端压缩板市场支配地位,为了进一步鼓舞团队“赚钱”的士气,龚虹嘉在2004年1月的董事会上承诺,将按照原始投资成本向公司经营团队转让15%的股权。 2007年11月,HKV经历了创业以来的第一次股权变更。龚虹嘉履行了自己当初的承诺,将所持公司15%的股权以75万元的价格转让给HZWX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另将5%的股权以2520.28万元(依2003年底净资产作价)的价格转让给HZKP投资有限公司。 这两家公司是HKV的员工持股平台。HZWX公司由HKV核心员工49人出资创建,而HZKP公司则是为了多给胡扬忠和副总经理1%的股权激励而设置的。 通过设立员工持股平台,创始团队终于有了股权,此后每2~3年,公司都会实施一次股权激励,至2017年初,因股权激励受益的员工约达5000人。 15%的股权放在目前已价值近460亿元。可以说,龚虹嘉是中国最慷慨的老板之一。 胜利荣光2004年后,HKV逐渐从一个想方设法“活下来”的公司,变成了安防巨擘。 当时,安防市场开始从公共事业向消费领域渗透,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HKV从一个安防设备商向行业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布局了金融、公安、通信、交通、司法、教育、电力、水利等各领域。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使HKV的品牌影响力是一次大飞越。在西门子、GE、Bosch等安防“豪强”面前,这家本土公司争取到了一席之地,从而开启了全球化的战略扩张步伐。2010年5月28日,HKV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正式登陆A股中小板。 近几年里,龚虹嘉数度减持HKV股份。据不完全统计,龚虹嘉夫妇累计减持已超百亿元。目前顾鸿贾仍持有HKV 13.6%的股份,为最大个人股东。截止2019年10月11日,HKV的最新市值是2867亿,龚虹嘉所持股份市值达389亿。 2018年全年,HKV实现了营收498亿元,净利润高达113.36亿元。这不仅是HKV上市8年来首次实现净利润超百亿元,也是在A股上市的浙江企业中首家净利润突破百亿元,成为浙江最赚钱的上市公司。 从2001年以245万元投资创办的HKV,到如今龚虹嘉所套现的金额加上所持有的股权市值,就超过500亿,2万倍的投资回报,龚虹嘉也被IDG数据与上海联创评为“中国最优秀的天使投资人”。 另外一名创始人胡扬忠持有HKV股份1.97%,10月10日公布的百富榜,华扬重以125亿元获得309名。 如今,HKV在国内拥有32家省级分公司,海外拥有38个分支机构,全球员工超26000人的全球性科技公司。 龚虹嘉和HKV的传奇还在继续。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