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 | 有一种痛深入骨髓

 寻梦向天歌 2019-10-15

   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 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烝黎!
----杜甫《无家别》

杜甫出生在唐朝,年幼时便才智过人,壮年时怀抱满腔热血去长安想为朝庭效力。然生不逢时,他不但没有得到赏识,还遇上了安史之乱,从此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亲眼看到战争带给国家和百姓的不幸。他什么也做不了,只能将百姓的凄苦生活记于笔下。

《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是最能反映战乱中百姓妻离子散,国破家亡的三首诗,其中《无家别》表达出了百姓的痛是深入到了骨髓中去了的痛。

这首诗写的是一个男子从战败的战场中侥幸活着回到了家乡,死里逃生本应是喜悦的,幸福的,他带着这样的心情回到家乡,然他看到战争后的家乡是物非人非萧条凄凉景象。先前百余住户人家不见了,长满了藜蒿野草。那些活着的乡亲是去打仗了?是逃亡了?打听不到消息。而那些已经战死、病死、饿死的乡亲变成了泥巴了。我们仿佛看到了他悲从心中来,泪从眼中下。

从“园庐但蒿藜”到“死者为尘泥”,简单的写实描写,却深着了悲痛的基调,人烟灭绝,田庐荒废惨象让读者也跟着一阵阵悸痛,这几句诗便让读者体会到男子的悲伤从眼前景入心中血了。

这个村子里到底还有什么呢,极度失落中,男子奇迹般地遇到一两个衰老的寡母,这是不幸中的万幸,进一步道尽村败冷落。男子见到了她们,自然有许多话要问要说,但杜甫却把他们相互间的交流全部省略,直到读到后面的:“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时,就不能想象他们见面的悲喜交加的激动心情。

另外更深层的一个痛苦是精神上的痛苦。第一次离开家的时候,尚有母亲相送,有母亲牵挂,那是有家的别离。可这一次,老母亲不在了,四邻八里没有人烟,别离之苦,竟苦到一个怜惜与牵挂的人也没有。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这离别不仅是没有家可别,男子深藏在内心对母亲过逝弃于荒草沟的痛被激发了出来,他不能为病中母亲端汤送药,不能为死了的母亲进行安葬,那种无法尽孝的痛苦,怎能不让人痛彻心扉。

没有经历失去就不会懂得珍惜,没有经历伤痛就不懂得平安可贵。读杜甫的《无家别》,看到了历史的一面镜子,让我们感受到能遇到和平社会的我们是多么幸福与幸运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