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唐闻佳)全球房颤冷冻治疗市场的垄断格局有望被打破。近日,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传来消息: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团队聂振宁主刀,应用国产首款房颤冷冻消融系统成功完成首例阵发性房颤冷冻消融术。 房颤是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目前我国有近1500万房颤患者。房颤本身虽不是致命性心律失常,却会导致脑卒中、心衰等并发症,严重的将引发死亡,房颤因此被称为心衰、脑梗的“幕后黑手”。 此次在中山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是一名56岁的男性患者,被诊断为阵发性房颤已有一年,规律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近一周心慌症状发作加重。在排除手术禁忌后,病人被收入中山医院心内科,在局部麻醉下接受了房颤冷冻消融术。 术中,在完成房间隔穿刺后,医生将房颤冷冻球囊送至病人的左心房,分别冷冻左侧和右侧肺静脉——左上肺静脉冷冻180秒,左下肺静脉冷冻180+120秒,右上肺静脉冷冻180+120秒,右下肺静脉冷冻180秒……就这样观察30分钟后,医生确认:左心房—肺静脉传入和传出阻滞,心房递增起搏至心房不应,不能诱发房颤,消融宣告成功。 专家介绍,冷冻球囊消融治疗房颤是一项国际领先的新技术。简言之,通过将冷冻球囊导管送到患者的左心房肺静脉冷冻消融区域,进行冷冻消融,然后复温,就能实现对心肌组织的有效消融。 不同于传统射频消融的热灼伤细胞,冷冻消融是通过胞内冰、胞外冰及复温过程中的冰晶损伤细胞,血管事件发生率低。因而,与传统的射频消融术相比,该技术具有手术时程短、消融成功率高、安全性好、血栓事件发生率低、患者疼痛小等明显优势,患者三至五天即可出院。 目前,全球已开展超过50万例房颤冷冻消融术,我国也突破了2万例,但依托的技术系统均被海外知名厂商垄断。此次国产首款房颤冷冻消融系统在阵发性房颤冷冻消融术中的成功应用,预示全球房颤冷冻治疗市场的垄断格局有望被打破。 该系统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团队、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徐亚伟团队和科技公司团队联合研发,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低压冷源调控和多级绝热技术。 据了解,相较于国外现有技术,该系统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冷冻消融系统的冷冻能量可控调节,能更好地适应临床需求。该系统采取氮气替代一氧化二氮(又称笑气)作为工作介质,更加环保。此外,该系统还运用了多级预冷、梯度增压、多级冷冻循环回路及超真空绝热技术等,有望进一步提高冷冻效果,降低应用风险。 该系统于今年8月通过我国国家创新医疗器械特别审查程序,获批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有望尽快上市造福患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