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禅修缠休 2019-10-15


                                                                                     ——美学窥探之四


     查阅有关资料,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似乎没有人象西方世界那样,直接提出“美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而大多是说“什么是美的”,但这不等于说中国古代没有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在近、现代的大门口,从梁启超、王国维“睁开眼睛看世界”,引进介绍西方哲学和思想始,“美的本质是什么?”才从美学的学科意义上,从做为一哲学命题的高度直接被提出并进行讨论。

   一、“涤除玄鉴”——老子的“美”是主、客观统一的思想。
    老子时代没有明确提出“美是什么?”的问题,也没有“主观、客观”这样的词汇。要弄清老子的美学思想,弄清老子对“美是什么?”的回答,我认为应该从老子的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方面去“观照”。
    ⑴涤除玄鉴——老子的认识论。涤除——洗除、清除;玄——玄妙、深幽。老子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玄",接近于“道”;鉴——镜子。整句可理解为:洗除人的思想上的尘垢、主观欲念、成见,才能看的深远(以观照“玄”,进而观照“道”),接近事物的本然。放下历史上对“涤除玄鉴”的意义的争论不论,只说,这句话包含了老子这样一种认识论思想——对事物的认识(包括“美”)与人们思想中的“尘垢、欲念、见……”等等有关。否则,就无所谓去“涤除”了。
    ⑵“道—气—象”——强调“美”的基础的客观性。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世界的本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其中的“精”也就是“气”。以上两句话中包含以下思想——老子认为万物的本体和生命是“道”和“气”,“象”不能离开“道”和“气”而存在。
    ⑶”道法自然“、”自然为美“——老子美学思想的基石。
    老子从“道法自然”的基础出发,认为自然和人类社会只有在遵循“自然”这一普遍法则的前提下,万物才能够和谐共存,社会才会有正常秩序,人类才能健康生活,从而达到人生追求的“美”的境界。在审美过程中应体现”自然“(事物的本然),不应过分地人为和造作。
   ⑷“意象”美学理论的源头——老子。
    老子关于与“道”紧密联系的“气”、“象”的理论阐述,是中国古典美学“意象”理论的源头和基础。“意象”,既不是主观的意识,也不是客观的对象,而是主、客融为一体的审美存在。
   
    二、”中和“之美——孔子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⑴美的本质是”中和“
    自然界处于矛盾的对立统一中。在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上,应“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处于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事物存在两极,应“执其两端,取其中间”。把握”度“的界限,是认识的辩证法。“中和”的实现能使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的事物和谐统一起来,相互融合。中和思想体现在美学中即为“中和”之美。
    《论语·八佾》中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卫灵公篇》中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这些都体现了“中和”的思想。
    ⑵“尽善尽美”——善是美的核心。
    善是美之所以成为为美的先决条件,离开善,徒有美的外表,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美。
    孔子认为艺术要体现美与善的统一、文与质的统一,也就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美”是形式,“善”是内容。
    而孔子的“善”,也就是以是否符合他所奠基建立起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大厦的要求为标准的。(自语)。
    
    三、“厉与西施,道通为一”——庄子认为,“道”才是最高的、绝对的美。
    ⑴“一气运化”——美和丑的本质都是“气”,也就是“道”。
    沿着老子“道—气—象”的路线,庄子把认识论范畴的“美”追溯到本体论中。
    ⑵“美”和“丑”是低于“道”的范畴。
    “美”和“丑”没有本质区别。其本质都是“气”,最终统一于体现宇宙生命的“道”(厉,丑的女人。丑的女人和西施在本质上都是表现了“道”)。
    ⑷“美”的相对主义思想。
    庄子在“道”的绝对性的逻辑大厦下,在美学方面陷入了相对主义。他认为现象界的“美”和“丑”只具有相对性,没有质的区别,进而取消了美和丑的区别,取消了美的质的规定性。 
    庄子《齐物论》中:”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从人和其它动物美感的差异,说明美和丑的相对性。
    庄子《知北游》中:”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指出事物臭腐和神奇的相对性。
   后来, 郑板桥说”燮画此石,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秀“。 刘熙载说”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这些都是继承了庄子关于美的相对性的思想。
⑸美的最高境界——自由。
    老子和孔子的对话中说:”吾游心于物之初“。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逍遥游》中的”游“是无为,是”不知所求“、”不知所往“,就是”自由“。庄子的”心斋“、”坐忘“的精神境界,就是人的自由的精神境界。
  
    四、澄怀味象——美的本质是主、客观的统一。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艺术自觉的时代,也是一个美学自觉的时代。是我国美学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也是一个复兴老、庄美学的时代。
    南朝宋山水画家宗炳提出了”澄怀味象“的重要美学命题。他在《画山水序》中说:”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象……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
    澄怀,澄清胸怀,使之空明虚静。味,体味,审美感受。象,形象,审美对象。澄怀味象——有审美胸怀,才能体味、认识事物的美,才能”观道“。
    
    五、“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美的本质是审美主体(人),创造了一个审美的“意象”世界。
    《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唐代画家张璪有一句千古不朽的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一语道破艺术形象——审美意象——形成的天机。
    
    六、“花开两朵,各表一支”——唐代两位大师的美学思想。
    唐代思想家柳宗元提出一个十分著名的美学命题:“美不自美,因人而彰”。
    唐代著名禅师马祖道一也提出一个十分著名的美学命题:“心不自心,因色故有”。
    前者是表述美的主观性,后者是表述美的客观性。二者在中国美学史上互为补充,相互映辉。
   
    七、美的本质是“趣味”——梁启超的美学思想。(本人自己概况)。
    梁启超说:“我确信美是人类生活一要素,或者还是各种要素中之最者”。他还说:“我信仰的是趣味主义”。在他眼里,美的东西就是能引起人的趣味的东西。
    
    八、美的本质是对“自然”和“自我”的超越——王国维的美学思想。(本人自己概况)。
    王国维说:“美之对象非特别之物,而此物之种类之形式;又观之之我,非特别之我,而纯粹无欲之我也”他认为,生活的本质是“欲”,"“欲与生活与痛苦,三者一而已矣”。美在形式,“一切之美在形式之美也”。所以,美和美感都是超功利的。人只有超越”自然(物)和自我,才能摆脱痛苦,得到快感、美感。
    王国维认为,美的对立面是“眩惑”,就是陷入实用利害关系之中,就是陷入功利观念之中。
    
    九、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我国美学界对美的本质的争论。
    此次学术界的美学大讨论,中心问题是“美是什么?”。观点很多,争论激烈,影响较大的是李泽厚的观点:“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和朱光潜的观点:“美是主、客观的统一”
    我本人倾向于朱光潜的观点和提法。美是具有社会性,但①在此,社会是与自然相对应的一个概念,而非与客观性相对应。②社会本身就是一种客观存在,社会性应属客观性范畴。李教授如此命题,有“社会历史不属于客观存在”之嫌。

   (参照叶朗的《美学原理》、《中国美学史纲》,李醒尘著的《西方美学史教程》、刘放桐等编写的《新编现代西方哲学》、{美}梯利著的《西方哲学史》等。所注“自语”为本人的观点和看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