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输错药致患儿死亡俩护士被辞退:为何避免“医祸”不能只靠德行?

 老鄧子 2019-10-15

有媒体报道,98日,“5岁患儿”因“病毒性脑炎”入住宜兴市人民医院,当班护士按医嘱为其输注“甘露醇”时,误将“甲硝唑”静滴,患儿当晚因抢救无效死亡。经初步调查,确认当班护士违反操作规范,已对对俩名当班护士作出辞退的决定,将对相关人员依法依规作出处理。目前,医院已与患儿家属就善后事宜达成一致。

就事论事,事情已经有定论,好像舆情就该歇菜。但是,对于“输错药致患儿死亡俩护士被辞退”的结局,舆论上还是出现很大的争议。不过,这很大程度上,出于人们对于“被辞退”的误解。因为,在很多人的理解上,以为仅是“辞退”,而没有“处罚”(貌似犯错成本很低)。

可事实上,“辞退的决定”表述后面,还强调“对相关人员依法依规作出处理”,这就说明,“犯罪成本低的臆断”只是一种天真的想象。当然,这其中的语境里,所存激发的,还并非只是对“当事护士”的愤慨。因为,关乎“医患关系”从来就没有彻底好过。

要清楚,让人感到“老调重弹”的是,每一次“医疗事故”发生后,人们只会质疑“医德溃败”,而对于“医疗事故”本身的秩序性隐患,近乎漠视不问,就好像“德行”可以驶得万年船。可事实上,关乎“医疗事故”的存在,很大程度上,被道德和舆论已经搞得面目全非。

貌似,只要“出人命”就能跟“医疗事故”挂钩,而对于触发的原因,好像早已变得不重要。这导致,无论是医院,还是医生,在跟病人和家属沟通的时候,都需要极其的谨慎。甚至,在涉及风险的救治前,都要将可能性的结果,所要承担的责任,详细地写在纸上,并且还要“按上手印”。

然而,即便如此,在发生“医治失败”后,医院的“人文性关怀”还是要必须有,否则,病人或家属是不会消停的。这导致,医院救治“只能成,不能败”。并且,从根本的“医患关系”中,信任的氛围,至今依然没有形成。而关乎“德行”的拷问,本质上就是一种不信任的体现,并且值得深思。

对于“医疗事故”而言,无论是患者,还是医生,都应该是不愿意发生的。可在,在现实的语境里,对于“医疗事故”的追问,总是“一边倒”的责怪医生或医院。就好像,医生很热衷出“医疗事故”一样。这导致,“医患关系”的本质,变成弹劾医生的一种形态。

并且,就当下的患者认知中,总认为,医院是“最贵的地方”。可事实上,这里面存在一种“认知服务偏见”,就是很多人认为,“看病花钱”不应该超过“吃喝花钱”的数目。可事实上,医院在很多时候,救治的是一个生命,而非制作一块面包。并且,很多潜在的“医疗成本”,患者是看不到的。

所以,长期以来,人们形成的偏见是,医院是“利欲熏心”之地。即便,不得不去医院治病,可骨子里还是很抵触的。由此,在发生“医疗事故”后,自然不会善罢甘休。而选择“闹腾”本身,一方面为“赔偿”,一方面为“泄愤”。而对于病理性的因素,似乎不会去听,也不会去想。

当然,我们也发现,无论是“患者”,还是“医院”,总热衷把“医德”挂在明面上。这一点,无论是大型医院,还是社区诊所,都差不多。因为,所到之处,各种锦旗都写着“妙手回春,医术高明”等字样,而“医治严谨,秩序分明”等,几乎看不到。

一方面,好像医院和医生,也很享受这种虚荣性的光环;一方面,患者和家属也愿意信赖这种的宏大的叙述。总之,就好像救治之术与医学秩序没关系,只与医生的个人德行有关系。这导致,就算感冒输液,也要“找关系,寻名医”。

可事实上,人们完全忽略,现代医疗秩序,是一个团队性的组织性工作。没有一个医生,可以凭借一己之力,将患者救治好。甚至,我们会发现,就是一个“生孩子的过程”,可能涉及的医疗人员,就超过十个以上(医生,护士,助产师等,并且每一个环节,还不止一个人)。

不得不承认,“医患关系”的溃败,核心的症结在于“信任不够”,本质的问题却是“热衷掌控”。说到底,既然存在“送红包”,“走人情”,就意味着“患者”不信任医生。但凡,要是信任医生,是不会出现,“送不到红包”心不踏实的扭曲怪象。

事实上,“红包”这个社会关系产物,并非是“医患产物”。它本身所起的作用,就是“掌控”。就拿“医患关系”来讲,本来患者看病,已经给医院交费,医院也会按劳分配的给医生开工资,说实在的,医生已经拿到报酬,给“红包”是多余。

但是,为何患者或家属,还是热衷强给呢(也有说,是医生暗示要)?这里面就是“控制”的问题,就好像“红包”是一个保险的作用,虽然没有协议和赔偿事宜,但是,它本质上是存在的。而对于医生来讲,就好像拿上“红包”,意味着才能将自己最靠谱的医术发挥到手术台上。这些判断,不可能是绝对的,但是,好像也是有意义的。

诚然,“凭人情”维持秩序,最终的代价就是“拼人情”。这导致,无论是患者方,还是医者方,都容易出现扭曲。一般而言,要是医治过程“没问题”,所有的“私下的秩序”都会安然无事。可但凡“医治过程”出现“致命的打击”,“私下的秩序”就会成为事件的激发点,被拿出来说事儿,闹事儿。

由此,可以衡量,“红包有多重”,“医闹就有多坏”。自古老话讲得赤裸:“拿人手短,吃人嘴软”。“红包”并非无情物,化作“掌控”更直接。这或许才是“医患关系”的真实面目。甚至,铺开来看,在“医患关系”之外,也依旧如此。

只不过,“医患关系”离生命更近,就显得独特而可疑。可事实上,在可见的世俗关系中,无处不是“人吃人”的悲凉。尤其,越是把崇高看得重,越可能成为其中的“受害者”。由此,对于“医疗事故”的回避还是应该常态化,秩序化。而非,总是想依靠人性之善,德行之高,进行真诚的释放。毕竟,有时候,人性是靠不住的,德行更是一种虚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