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城」两名欧洲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

 置身于宁静 2019-10-15

「读城」两名欧洲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

他兼具语言独创性与影响力的作品,探索了人类体验的外围和特殊性。 ——彼得 · 汉德克的授奖词

「读城」两名欧洲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

她叙事中的想象力,充满了百科全书般的热情,这让她的作品跨越边界,自成一派。 ——奥尔加 · 托卡尔丘克的授奖词

「读城」两名欧洲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

「读城」两名欧洲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

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最新消息,北京时间 10 月 10 日 19 时许,瑞典文学院宣布,将 2018 年和 2019 年诺贝尔文学奖分别授予波兰作家奥尔加 · 托卡尔丘克和奥地利作家彼得 · 汉德克。

据了解,奥尔加 · 托卡尔丘克是当代波兰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她毕业于华沙大学心理学系,后来在波兰西南边城瓦乌布日赫的心理健康咨询所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她善于在作品中将民间传说、史诗神话与当代波兰生活结合起来,形成魔幻与现实交织的写作风格,其中以 1996 年出版的《太古和其他的时间》最为著名。

2018 年 5 月,奥尔加 · 托卡尔丘克凭借小说《航班》获得了国际布克奖。

另据了解,2019 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彼得 · 汉德克是当代德语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1973 年获毕希纳文学奖,2009 年获卡夫卡文学奖。他著有小说《守门员面对罚点球时的焦虑》《重现》《无欲的悲歌》《左撇子女人》,剧本《骂观众》《卡斯帕》《形同陌路的时刻》等。

在文学创作之外,彼得 · 汉德克与维姆 · 文德斯合作编剧的《柏林苍穹下》成为影史经典,他导演的电影《左撇子女人》曾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

彼得 · 汉德克

为何不愿提《柏林苍穹下》《骂观众》

彼得 · 汉德克生于 1942 年 12 月 6 日,今年 77 岁,他使用铅笔、白纸和橡皮写作。关于彼得 · 汉德克还有一条逸闻:他形容自己是个蘑菇 ' 痴迷者 '。' 我认得全世界所有的蘑菇。'2016 年来华时,彼得 · 汉德克告诉中国读者。

据了解,世纪文景出版社从 2013 年起陆续推出了彼得 · 汉德克作品共 9 种,2016 年 10 月出版的是《痛苦的中国人》和《试论疲倦》。前者收录了小说《痛苦的中国人》和三篇游记;后者包含 5 篇 ' 试论 '(其中一篇叫《试论蘑菇痴儿》),是对传统叙事的解构,关注自我与世界的关系。此外,彼得 · 汉德克表示,正在构思一部类似《卡斯帕》的剧作,来表现当下的年轻人怎样面对社会。

2016 年,彼得 · 汉德克曾受邀访问中国,并与学者戴锦华进行了高质量的对谈。

活动现场,彼得 · 汉德克表示,' 有的时候我面对一片无人的原野写作,这是我最喜欢的一项活动,到大自然当中去写。其实我对于写作本身也有恐惧。写作并不是正常的,你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写出来。写作不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这对我而言仍然意味着一种历险。'

谈到中国读者熟悉的《骂观众》,彼得 · 汉德克表示,请大家不要用一部作品贴标签给他。'《骂观众》是我二十几岁时写的,甚至都称不上是一部正规的话剧。' 对彼得 · 汉德克而言,这部作品更像是一部完整的话剧之前的引言部分,'《骂观众》从出版到现在已经好几十年了,我不认为它是什么后现代主义,那时还根本没有‘后现代’这个词语。希望大家不要再给我贴上‘后现代主义’的标签。'

中国观众最熟悉的彼得 · 汉德克作品,除了戏剧《骂观众》还有他与维姆 · 文德斯合作的电影《柏林苍穹下》,但是在 2016 年的活动现场,关于这两部作品他都不愿提及。面对一位读者有关《骂观众》的提问,他做了一个比喻,' 这个问题让我感觉像是你在问我小手指的指甲,但是我整个人在这里。' 文 / 本报记者 张知依

奥尔加 · 托卡尔丘克

糅合神秘、现实主义的《太古和其他的时间》

奥尔加 · 托卡尔丘克 1962 年 1 月 29 日出生在波兰西部名城绿山附近的苏莱霍夫,1985 年毕业于华沙大学心理学系。自 1986 年起,她迁居西南边城瓦乌布日赫,在该市的心理健康咨询所工作,同时兼任心理学杂志《性格》的编辑。1987 年,她以诗集《镜子里的城市》登上文坛,此后常在《雷达》《文学生活报》《奥得河》《边区》《新潮流》《文化时代》和《普世周刊》等报刊上发表诗歌和短篇小说。1995 年出版长篇小说《E · E》。翌年出版长篇小说《太古和其他的时间》,受到波兰评论界普遍的赞扬,并获波兰权威的文学大奖 ' 尼刻奖 ' 和科西切尔斯基夫妇基金散文文学奖。此后,她放弃了公职,专心从事文学创作。

奥尔加 · 托卡尔丘克的长篇小说《太古和其他的时间》既是完整的现实主义小说,同时又是富有诗意的童话,是一部糅合了神秘主义内涵的现实主义小说。

她在小说中虚构的世界名为太古,其以抒情的笔触讲述发生在远离大城市、地处森林边缘的这座村庄的故事,重点展示了几个家庭、几代人的命运变迁。小说以人道情怀杂呈偏远乡村的众生百相,为读者营构了一幅幅鲜明生动的日常生存景观。

该长篇小说虽然篇幅不大,却具有任何一部优秀小说必须具备的特点,作品简洁精确,但经常不乏诗意的描述把读者带进一个奇妙的世界。而对各种跌宕起伏的人生,篇中人物没有大喜大悲的情感爆发,有的只是一种深情的温馨和挥之不去的淡淡哀愁、一种剪不断的思乡情结。整部作品给人留下的强烈印象是它的统一性,是内容和形式、主观和客观、大自然和文化、哲理和日常生活、变化和重复的高度统一,宏观思维和微观思维、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的高度统一。

文/易丽君(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翻译家)

(文章原名《一首具体而又虚幻的存在交响诗》,有节选,来源《太古和其他的时间》中文版序)

她的作品

跳脱了女性视野

' 我之前关注过波兰女作家奥尔加 · 托卡尔丘克的作品,她其实在波兰呼声已经很高了,在 2018 年的时候还凭借小说《航班》获得了国际布克奖。可以说这次她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觉得一点也不意外。' 北京外国语大学波兰语教研室主任李怡楠告诉北青报记者。

她还透露,在十多年前,奥尔加 · 托卡尔丘克来北京访问的时候,她做过接待,与其有很粗浅的交流。' 她当时给我们的学生开展座谈,介绍了波兰文学的创作情况。后来我在波兰开会,又见过她两次。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是一个很机智、幽默的作家。'

对于奥尔加 · 托卡尔丘克的作品风格,李怡楠认为,她的作品思想非常开阔,她已跳脱出单纯的女性视野,对人生的哲理有关注,对社会历史政治有厚度。

转自/北青网 编辑/云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