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论衡》之碎语杂言(33)——答佞篇第三十三(上)

 紫微o太微o天市 2019-10-15

一、

巧言谄媚是为佞,为佞盖因难禁欲。欲望无限,则视礼义若隐若现,甚或全然忘却了何为礼义德操,即“志虑乱溺”。高官厚禄总有人求,即便是圣者孔孟亦不能免俗,尽管二圣求官是为推行其道。圣者亦善辩,但不谄媚,故虽受世人尊敬却少为帝王所赏。贤能或不辩,若与贤君“遇”,便会助君成就一番大业,留千古美名。佞者若何?佞者亦是有才智,然而却择偏路捷径以进阶获爵。倘佞者只求身位与财富,尚不会有大害,若其欲望无止,则将害国。人皆有欲,欲却有殊不同。无害他人无害国,有欲无过;欲若过盛或存恶,终将“自劾”。

二、

纵观古今,虽不乏贤者,却终归名副其实的贤者不多,堪称圣人者更是屈指可数。功成名就者当中,真正“材行”相称的很少,那么为何史上亦有康平盛世呢?那些时期难道没有圣君贤臣吗?圣与贤,只是相对而言。至圣至贤者,世上从来就没有。所谓人皆有欲,只是欲有不同。贤者,常崇德重道,知礼重义,在道义与私欲之间,往往道义为先,但并非全无私欲。佞人,最重私欲,所行皆为得私利。佞人贪利却未必是恶。人世间,物欲横流,谁又能完全置身于“欲”之外呢?有人凭其“佞”,得了尊贵或取了财富,或非其过,“得”遇而已;绝不“佞”者,世上不乏此类人,但他们未必就是于世有用之人。“遵礼”、“循道”则操行少失德,“苟佞”,不好说,“佞人”难辨!

三、

皋陶之九德,即宽而栗、柔而立、愿而恭、乱而敬、扰而毅、直而温、简而廉、刚而塞、强而义。试问古今天下,何人能够完全“合九德”?世人修德,毕其生、尽其力,倘能近九德,便不虚其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此为中庸之道,世人各有所解,正确与否不敢妄评。借用于“合九德”之验,便是不求尽合九德,但求以九德修身。积小善却不求大善,弃小恶更无大恶。绝不敢言修身为贤,只今生不为谗佞。

四、

倘以九德之法察人,世上当无完人,古今便无圣贤。历朝君王若以九德之法察其臣,必成孤家寡人,朝厦将倾。知臣于九德有失,但能善用臣之贤能而督臣补其失,此便堪称圣贤之君,国运可盛。若是失察“邪佞之臣”,不知“欺惑之患”,则是昏君。君昏聩,“邪佞”者必觊觎其位,国必生乱。故人君、人臣未必皆具九德之操,若使君知臣,臣亦以九德为标准修身、事君,则是国之幸,民之福。

五、

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圣人亦非完人。孔子、孟子皆被后世尊奉为圣,但他们在世时皆及九德吗?不是的。且不论二圣力推的儒家学说是否是至尊无过之说,从他们的弟子所记载下来的关于孔、孟言行之中,便可知二圣于九德亦有所失。即便如此,却并不影响孔、孟在后世人们心中的圣贤地位。才不高但不做佞事,非佞人;才高能人做事亦会有失,但不做佞事,亦非佞人。声名显赫实则是以佞事博得功名利禄者,其才未必低,其智或非浅,只是重佞缺实,是佞人,其德有失,其人未必是奸邪。现实社会中,“佞”行者常见,或许那也是人家的生存本事吧,学不会,亦不想学,那就做个本分的庸者,平淡也是一种可以选择的人生态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