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衡》第十卷│刺孟篇第三十(4)

 紫微o太微o天市 2019-10-15

2019年7月26日,星期五,农历己亥年【猪年】六月廿四

今日品读王充《论衡》第十卷——刺孟篇第三十(4)

《论衡》第十卷│刺孟篇第三十(4)

【原文之四】

彭更问曰:“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不亦泰乎?” 孟子曰:“非其道,则一箪食而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

受尧天下,孰与十万?舜不辞天下者,是其道也。今不曰受十万非其道,而曰己不贪富贵,失谦让也。安可以为戒乎?

【字词】

1、箪:(dān)古时盛饭的圆竹器

【拙解】

彭更问孟子:“随车数十辆,从者数百人,辗转于列国由诸侯供养,不也是过分了吗?”孟子说:“如若不合道义,则一筐干粮也不可接受于人;如果合乎道义,则如舜接受尧的天下,并不认为过分。”

接受尧的天下,怎能与接受十万钟俸禄相提并论?舜未拒绝接受天下,是合乎道义的。如今孟子不说接受十万钟俸禄不合道义,而说自己不贪图富贵,有失谦让之道。怎么能以其戒呢?

【小议】

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便如孟子的观点,不符合道义的事不能做,合乎道义的事无过分之说。可是,合乎道义的标准又是如何呢?孟子的几次接受赠金与拒收赠房,馈赠者的身份很说明问题,即赞同孟子主张的人所赠之金便收了,表面尊重其人但并赞同其主张的人所赠之房不要。如此看来,或许孟子确如其所言“已不贪富贵”,却也是离不开钱财的,毕竟“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诺大的阵式,还是需要大量的钱物的,而这些钱物只能靠“传食于诸侯”。既然不贪求富贵,怎不效仿其师祖孔子轻车简从?孟子周游列国推行其学说,从不失了排场,即便其主张不为某国之君接受,但仍能受到非常的礼遇,这一点,远胜于孔子。由此而言,大夫之“礼”不能缺,真金白银也是不能少的,这就是孟子“已不贪富贵”,“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