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衡》第十一卷│答佞篇第三十三(6)

 紫微o太微o天市 2019-10-15

《论衡》第十一卷│答佞篇第三十三(6)

【原文之六】

问曰:“行合九德则贤,不合则佞。世人操行者可尽谓佞乎?”曰:诸非皆恶,恶中之逆者,谓之无道;恶中之巧者,谓之佞人。圣王刑宪,佞在恶中;圣王赏功,贤在善中。纯洁之贤,善中殊高,贤中之圣也。善中大佞,恶中之雄也。故曰:观贤由善,察佞由恶。善恶定成,贤佞形矣。

《论衡》第十一卷│答佞篇第三十三(6)

《论衡》第十一卷│答佞篇第三十三(6)

【拙解】

有人问:“行为符合九德标准则为贤人,不符合则为佞人。世间有普通人的操行者可以都称之为佞人吗?”我说:所以操行不好者皆为恶人,恶人之中忤逆者,称之为无道;恶人之中机巧伪诈者,称之为佞人。圣贤君王制刑法宪令,将佞人列在恶人之中;圣贤君王奖赏功绩,将贤人列在善人之中。纯洁的贤人,善人中最好者,是贤人中的圣人。伪善中有大佞,是恶人中之极恶。所以说:可由善中看出贤,可由恶中察出佞。善恶既定,贤者佞人便显其形。

【小议】

伪善中大佞,极恶。何以此论?既是伪善,必有邪恶藏于其中,其潜在的危害更甚。文中说“善恶定成,贤佞形矣”,重要的是善恶往往难“定成”!有些伪善是很难辨识的,既然如此,贤佞亦是难显其“形”了。人靠衣服马靠鞍,物品亦是常凭包装显贵。光鲜的外表之下,其实若何?衣着华丽的人,实考之方可知其才;皮鞍金镫的马,实驭之方可知其力;美艳包装之物,拆开取出,方可知其实。最难辨的是极擅伪装、道貌岸然的人。所谓“人心难测”,凡人无需妄论他人之贤佞,自己问心无愧便是。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