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止有大熊猫:世界遗产里的动物明星(中国篇)

 贵理工涛声涛影 2019-10-15

    

中国幅员辽阔,地貌景观各异,生物多样性丰富,从高原到滩涂,从森林到湿地,众多的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界的世界级杰作被列入了世界自然遗产,这也让世界遗产大国中国拥有了世界上数量最多的世界自然遗产。本文挑选了6处中国的自然遗产(或自然/文化双遗产)加以介绍,同时为她们各自选出一种珍稀动物作为该处遗产地的代表,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些遗产的别样价值。

当然,因为在本系列的第一集中已经对“四川大熊猫栖息地”这项世界遗产以及她的明星动物大熊猫做了介绍,所有本期就不复述了,熊猫国宝将为中国其他的珍稀动物让出曝光的机会。




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

勺嘴鹬

2019年7月5日,在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申报的“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因为主要遗产区为位于江苏盐城的湿地保护区,故以下简称为“盐城湿地”)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也成为中国的第54项世界遗产。申遗成功定义了这片遗产地重要的保护价值:这是一片拥有丰富生态系统类型的海岸湿地,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道路上的重要中转站,而这两条也是我选出这处遗产地代表动物的依据。

盐城湿地

“盐城湿地”所涵盖的遗产区主要位于江苏省盐城市的大丰区和东台市。说到大丰大家自然会想到这里著名的麋鹿保护区,而麋鹿,恰是映射中国近代屈辱历史和今天中国动物保育成就的传奇物种。

麋鹿(Elaphurus davidianus)俗称“四不像”,是一种曾广布于华北地区的物种,但在清末时仅生存于京南的皇家禁苑南海子,并因八国联军的滥猎等原因最终野外灭绝。有幸的是19世界末英国买走的一批“四不像”繁衍了下来,它们的后代在上世纪80年代被重新引回中国,并成功在野外恢复种群,其中最大的一群就在大丰。

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图片来自网络

不过,麋鹿保护区并不在“盐城湿地”的遗产区范围内,同时作为候鸟栖息地,选择麋鹿确实文不对题,选一种候鸟才是正确的选择,而呼声最高的显然应该是丹顶鹤(Grus japonensis)。

这种深受中国人民喜爱象征祥瑞的鸟类每年有多达600只在盐城的保护区越冬,成为在中国越冬的最大丹顶鹤种群,而那首著名的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描写的就是在盐城发生的保护丹顶鹤的感人故事。

但我还是选择了勺嘴鹬(Eurynorhynchus pygmeus)这种冷门鸟类作为盐城湿地的代表动物。说出我的理由之前,先要对这种鸟做一下简单介绍。 

勺嘴鹬

勺嘴鹬虽不为人熟知,但它们的珍稀程度却已远胜丹顶鹤。近年来勺嘴鹬的种群数量呈断崖式下降,从世纪初的2000对左右到今天的估计不足100对,而且幼体数量下降更快,这让这种鸟类正在快速走向灭绝,而造成其种群下降的原因也几乎涵盖了候鸟保育所面临的各种困难:因气候变暖,勺嘴鹬在俄罗斯楚科奇半岛的冻土带繁殖地快速丧失;勺嘴鹬南迁越冬的重要中转站因韩国的新万金防潮堤的建设遭到破坏;勺嘴鹬沿东亚海岸的迁徙路线上不断遭受滥捕滥猎……

勺嘴鹬的困局让曾经发现这种鸟类最大种群的“盐城湿地”(盐城东台市条子泥保护区曾发现有近百只,而在遗产区之外的如东县也曾有多次记录)成为这一物种最重要的栖息地,又由于至今搞不清楚这种神秘鸟类的产卵地和其他迁徙中转站(相信其中的一处位于环渤海地区,这也是“盐城湿地”二期可能要涵盖的范围)的位置,所以盐城湿地似乎又成为保护这种鸟类不多的着力点之一。

作为世界遗产的条子泥湿地(2)相对于盐城市区的位置,1为大丰麋鹿保护区,3为如东县发现勺嘴鹬地点

选择勺嘴鹬作为盐城湿地代表的另一个理由是这处遗产地的特殊地理特质。这里拥有东亚地区最佳的海岸湿地景观,而其规模庞大的潮间带在世界上也是首屈一指。所谓潮间带是指海洋高低潮位之间的范围,泥沙质的环境和潮涨潮落带来的丰富食物都成为勺嘴鹬在内的鸻形目(鹬、鸻、鸥等)候鸟理想的觅食场所。相比之下,丹顶鹤这样的大型涉禽,更适合的是水草丰美的沼泽类湿地。

勺嘴鹬在盐城湿地的朋友们(自左而右,自上而下)丹顶鹤、中华秋沙鸭、黑脸琵鹭、白头鹤

所以,勺嘴鹬更为珍稀,同时也更能代表以潮间带为地貌特征的盐城湿地,而盐城湿地列入世界自然遗产,为包括勺嘴鹬和丹顶鹤在内的众多鸟类的未来带来了曙光。


梵净山

黔金丝猴

在2018年,中国贵州的梵净山也成功申报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尽管梵净山以其自然风光成为国内游客的新宠,但她之所以能够登录世界遗产却是因为符合了世界自然遗产的最后一条登录标准:“最具价值的自然和物种多样性的栖息地,包括有珍贵价值的濒危物种”。所以,有着“世界上同纬度唯一绿洲”(北纬27度)美誉的梵净山,是因为这里不可多得的生物多样性和一些特殊的珍稀动物的支撑得到世界认可的,而这些珍稀动物之一就是黔金丝猴。

梵净山风光

众所周知,金丝猴是与大熊猫齐名的中国特产动物,但我们所熟知的这种蓝色面孔一身金色毛发的漂亮猴子今天的正式学名是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所谓川,指的是四川,用以与我国所独有的另外两种金丝猴——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和黔金丝猴(Rhinopithecus brelichi)相区分。中国这三种特产的金丝猴属(又被称作仰鼻猴属,因为它们的鼻孔朝上开)猴子恰恰都各是以四川、云南和贵州为主要栖息地的。

中国的三种金丝猴(从左至右):川金丝猴、滇金丝猴和黔金丝猴

至于我们普遍把川金丝猴直接称呼为金丝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之前,另外两种金丝猴的存在都鲜为人知。拿滇金丝猴为例,在19世纪末法国人得到这种猴子的标本之后,它就再未走入人们的视线,在大家都以为这是一种已经灭绝的物种时,1979年,中国科学家再次在野外观察到这种猴子并最终命名。而1999年的昆明世博会用滇金丝猴作为吉祥物才让它们真正走入了大众的视野。

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吉祥物:滇金丝猴“灵灵”

黔金丝猴的命运也有些类似:1903年英国人布列里奇从贵州猎人手中收购了猴皮,并将它制成模式标本,同时以他的名字为这种猴子命名(所以黔金丝猴的拉丁文学名直译为布列里奇仰鼻猴)。上世纪80年代,中国学者终于重新发现这种猴子的存在,地点就是梵净山,并且从此再未在梵净山地区以外发现这种猴子,也就是说,梵净山是黔金丝猴唯一的方舟,如此狭小的生存区域,也让黔金丝猴得到了“地球独生子”的称号。

黔金丝猴在梵净山的朋友们(自左而右,自上而下):毛冠鹿、熊猴、云豹和珙桐。

如同生态脆弱的海上孤岛一样,梵净山这样的陆上孤岛,环境一旦遭受破坏,对于以此为家的动植物来说是致命性的。庆幸的是,黔金丝猴这种可爱猴子的家园仍保存地相对完好,相信它们和梵净山的其他珍稀生物(熊猴、云豹、毛冠鹿、珙桐等等)一起能拥有美好的将来。


青海可可西里

藏羚羊

时间再回到2017年,那一年中国申遗成功的世界遗产可谓众望所归,她就是“青海可可西里”,一片与藏羚羊(Pantholops hodgsonii)的名字紧密相连的地方。选择藏羚羊作为世界遗产可可西里的代表毋庸置疑,但还显得不够,甚至说藏羚羊是可可西里的一种象征符号也不为过。

可可西里的藏羚羊群

说到象征,首先藏羚羊完美地适应了可可西里独特的生态环境。可可西里位于青海西部青藏高原的核心地带,这里作为典型的高原气候区,空气稀薄,寒冷干燥,植被稀疏。藏羚羊的祖先从晚中新世开始便生活于此,因而进化出适应当地环境的完美身形:因应稀薄空气的更大的鼻囊,同时也为呼入的空气预加热;强健的四肢,以逃脱荒芜无遮蔽的大地上捕食者的追击,时速可达80公里/小时;高效保暖的皮毛,应对寒冷多风的天气(这也曾为它们招来灭顶之灾)……

面对稀薄的空气,高速奔跑中的藏羚羊需要张着嘴。

进一步的,藏羚羊还是适应了这片独特环境的所有动物群体的象征,而它的邻居们,包括野生牦牛、藏原羚、藏野驴、黑颈鹤、高原鼠兔、青海沙蜥、刺突高原鳅等等在内,无不进化出适应可可西里特殊环境的绝招,比如野牦牛(Bos mutus)比家牛多一对肋骨,这让他们拥有更大的胸腔,为更大的能适应高原环境的心肺提供了空间。

可可西里的其他珍稀物种(自左而右,自上而下):黑颈鹤、藏原羚、藏野驴和野牦牛。

 众所周知的悲惨遭遇还让藏羚羊成为中国环境保护事业曲折前行的象征。今天,藏羚羊由于得到良好保护,种群已经逐步恢复,濒危等级也从濒危降为近危。尽管如此,可可西里的保护仍然任重道远,比如可可西里众多冰川和高原湖泊的保护。许多高原湖泊的环境和物种种群独一无二且脆弱,一旦破坏很难恢复,更重要的是这里接近中国的三条大河——长江、黄河和镰仓江的源头,对于中国的整个生态环境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也是未来将建设包括可可西里在内的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原因之一。

索南达杰纪念碑

最后,藏羚羊还象征着一场战争,一方是施于藏羚羊身上的贪婪与罪恶,而为保护藏羚羊,保护这片土地付出的另一方,其英勇与正义会永存世人心中。   


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

羚牛

中国作为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有一个省份功不可没,那就是云南。中国一半以上的动植物物种在云南都有分布,而云南省内的生物宝库则位于她的西北部,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三条大江串流而过的三江并流地区,云南省内三分之一以上的高等植物,一半以上的动物种类分布与此。2003年“云南三江并流保护区”被列入世界遗产。

三江并流保护区的位置示意图(简略版,红点处为高黎贡山位置)

这片大约只占中国国土面积千分之二的土地何以拥有如此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答案显然很多,比如地形险峻,人迹罕至,造成了原始风貌相对完好的保留;高海拔落差造就的丰富的植被分布带;大江阻隔造成的众多生态孤岛;印度板块向亚欧大陆板块挤压造成了这里地质活动频发以及延续至今的冰川作用和三条大江的冲刷共同造就了种类丰富的地理风貌;水热条件的丰富变化,孕育不同类型的植被景观……

高黎贡山

不过,三江并流最与众不同之处同时也是最重要的特征是它提供了一条生物走廊。沿着三江冲刷出的通道,土著物种的分布区会沿着廊道向南北延伸,而外来物种则可以通过廊道进入甚至穿行,三江并流区就好比一处交通枢纽,联通了南至云南甚至中南半岛,北至青藏高原甚至秦岭的生物迁移路线。

这就是我选择羚牛(Budorcas taxicolor)作为三江并流保护区的标志动物的原因。

羚牛四川亚种(上)和高黎贡山亚种(下)

熟悉羚牛的朋友可能会首先想到秦岭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bedfordi)和四川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tibetana),这两个亚种身披金色毛发,数量更为稀少,因而为世人熟知,而鲜为人知的是羚牛的亚种——高黎贡山羚牛(Budorcas taxicolor taxicolor)。这一亚种相比前两个亚种分布更广,数量更多,并且毛色棕黄样子也不讨巧,但据信这一亚种是羚牛的本源,命名它的高黎贡山恰恰是三江并流保护区的明珠,该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之所在。相信包括高黎贡山在内的三江并流地区是羚牛最初的进化地点,然后沿着“廊道”,它们的分布区向北延伸,最终涵盖青藏高原甚至尼泊尔,而进入四川、陕西境内的羚牛逐渐演化出四川亚种和秦岭亚种。

三江并流保护区内的部分珍稀物种,从左至右,从上至下依次为小熊猫、红瘰疣螈、白眉长臂猿和血稚。

虽然羚牛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并被列入了《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但鉴于三江并流保护区丰富的动物资源,还是会有同样珍稀的一些动物可以作为这里的代表动物备选的,其中首推就是前文提到的滇金丝猴。至于雪豹、戴帽乌叶猴、白眉长臂猿、小熊猫、血稚、红瘰疣螈等,珍稀动物的种类确是不胜枚举。


武陵源风景区

大鲵

中国的世界遗产中还有众多的风景名胜区,它们以秀美壮丽的奇景著称,但同样的,这里不乏丰富多彩的生物种群,其中的代表就是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武陵源风光

虽然武陵源当年并未按世界自然遗产的最后一条标准,也就是丰富的珍稀物种资源登录,但相信如果做好相关资料的补充工作,拥有豺、亚洲黑熊、水鹿、鬣羚、大灵猫等几十种濒危物种的武陵源风景区是完全有资格按照这一标准申报世界遗产的。

那么,同时拥有惊艳全球的奇峰秀林和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的武陵源,哪一种动物能与之匹配呢?我的选择是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

中国大鲵

对,这就是我的选择——中国大鲵,俗称娃娃鱼。它也许形象不佳,但身份绝对尊贵,身世也足够离奇。这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两栖类动物之一,仅次于新命名的华南大鲵(Andrias sligoi)。这是一种古老的生物,曾经发现1.65亿年前它的祖先的化石,而古冈瓦纳大陆分离后与它分别的美国远亲、同属隐鳃鲵科的美国大鲵(Cryptobranchus alleganiensis)更证明了它的“活化石”身份。

最新命名的华南大鲵

而作为中国唯一的国家级大鲵自然保护区的张家界大鲵保护区就位于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的遗产区边界内,武陵源山系阻挡住的水气造就了这里丰富的水资源,加之沟壑纵横,水溪密布,好似为大鲵提供了绝佳的繁育场所。

但实际上在中国,大鲵的保护是不成功的。

取自某“娃娃鱼”养殖场的照片

由于对娃娃鱼肉的追捧,滥捕滥杀导致中国大鲵的数量大幅度下降。从张家界大鲵保护区建立的1995年到现在,中国大鲵的数量已经减少了80%。而通过人工养殖来满足人们餐桌上需求的做法,现在看来也难以为继:大量人工养殖场的大鲵最初都来自野外滥捕。部分保护单位尝试的将养殖大鲵野外放生,在去年的一项研究报告出来之后,又被看成是加速中国大鲵灭亡的自杀之举。

这份报告显示,通过遗传学研究,发现所谓的中国大鲵实际上可能分属于5种以上不同的种类,也就是说多年的人工养殖可能造成不同种类的大鲵的杂交,进而导致其基因多样性的退化,这对于对基因变化敏感的两栖类动物来说很可能是致命一击。

武陵源地区的几种珍稀野生动物:(自左而右,自上而下依次为)大灵猫、水鹿、鬣羚和豺。

今天,野生的中国大鲵数量已不足百,作为唯一的国家级大鲵保护区,张家界大鲵保护区是否还有野生大鲵的存在呢?查遍网上资料一无所获,不知道中国大鲵是否还能有幸代表武陵源这座世界遗产。


武夷山

金斑喙凤蝶

大家也许会为中国的国花、国鸟和国树为何争论不休,但国蝶的”人选“应该是没有争论的,那就是金斑喙凤蝶。

金斑喙凤蝶

这种美丽的蝴蝶是世界上最珍稀的蝴蝶之一,是我国仅有的两种昆虫类一级保护动物之一,也是其中唯一的一种蝴蝶。《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将其列为一级保护动物,国际濒危动物保护委员会则将它列为最高级R级。如果这还不足以说明其珍稀程度的话,那就讲一个与金斑喙凤蝶有关的故事吧。

1963年,当中国准备发行一套《中国蝴蝶》(上图为其中一枚:金斑喙凤蝶)邮票时,设计者竟然无法搞清金斑喙凤蝶的样子,原因是国内没有这种蝴蝶的标本,而模式标本还是20世纪初英国人在武夷山获得的,今藏伦敦皇家自然博物馆。而在中国境内再次获得金斑喙凤蝶的标本已经是1984年了,地点还是武夷山,这也让金斑喙凤蝶与这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再次结缘。

武夷山地区的几种珍稀或特产动物:(自左而右,自上而下依次为)挂墩鸦雀、崇安髭蟾、黑麂和黄腹角雉。

保有罕见的亚热带森林系统的武夷山,不仅是金斑喙凤蝶,同时也是黑麂,穿山甲、黄腹角雉、挂墩鸦雀、崇安髭蟾等珍稀特有动物的家园,之后进驻的人类,感染于自然的美妙与恬静,武夷山的人文元素才由此迸发,才有了道教洞天、朱熹故事、武夷问茶……

武夷山风光

抒怀之后还要回到我们的主人公金斑喙凤蝶上。海拔一千米以上的武夷山山地给了金斑喙凤蝶理想的栖息场所,但除此之外,这种迷之蝴蝶的寄主植物为何?生活习性如何?诸多的信息我们不得而知,这也是这种珍惜蝴蝶无法人工养殖的重要原因。

金斑喙凤蝶保护上的难题只是昆虫保护所面临问题的一个缩影。首先说到昆虫,公众会联想到蚊蝇蟑螂,认为它们是生存力极强的生物,而实际上,很多珍稀昆虫的生存条件是很脆弱的,拿蝴蝶为例,每种蝴蝶都有自己的寄主植物,一旦栖息地遭破坏,这种植物消失,也就意味着这种蝴蝶的灭绝,而逐某一种花朵采蜜的蜜蜂、甲虫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另一种珍惜蝴蝶、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中华虎凤蝶(Luehdorfia chinensis),因为农业发展,伴随其寄主杜衡的减少而变得愈加稀少。

二来,由于昆虫种类众多,体量微小,我们往往对它们忽略,或很难了解每一种类的方方面面,相关信息资料的缺乏也成为昆虫保育路上的障碍。而很多昆虫种类,在我们还未来得及了解时就已经绝种了。

最后要强调的是对包括金斑喙凤蝶在内的珍稀昆虫的滥捕现象,珍惜昆虫交易黑市的规模实际上是超乎想象的。

祝福金斑喙凤蝶,希望这种美丽的精灵能永驻武夷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