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部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诗词不可谓不多。作为一部小说,《红楼梦》中的诗词主要的功用还是推动小说情节的走向,表达小说中人物的才华,总结小说人物的命运。 因此《红楼梦》中的诗词分成三部分:判词、旁白、人物作品。而这三种作品,我们要区分来看。 《红楼梦》是一部小说,而不是诗集。在书中所出现的任何一类诗词都是为小说服务的,而小说的重点是人物和情节,真正好的作者会把自身的才华隐藏在小说人物的背后而不凸显。就像我们平时说好的演员“演啥像啥”,只有演技差的演员才“是啥演啥”。 所以《红楼梦》中的诗词水平未必能真正反映作者曹雪芹的诗词水平。 我们这里提的是“诗词水平”,而不是“文学才华”。 判词类 具体来看这几类诗词。因为前面说的小说的缘故,所以第一类“判词类”诗词我们根本不用考虑。判词只是以拆字、谐音等手法写的韵文,用于揭示人物命运。这种文字尽管构思巧妙,但毫无文采,算不入诗词的范畴,这不过是路边摊上算命先生的卦签。我们几时见过签子上的句子真正有文采? 比如宝黛的判词:
哎呀,这是说林黛玉啊,“玉带林中挂”,哎呀,“金簪雪里埋”可不就是说宝钗吗?判词就是要达到这种效果,加上“可叹”、“堪怜”,大家就都知道这两人命都不好了。说到诗的水平嘛,那还是算了。 旁白类 这一类诗词作品倒是有可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曹雪芹先生的诗词水平。因为这些更类似于咱们在写作的间隙对自己小说人物的感叹,一般都是发自内心的,从自身喜好出发,带有感情色彩的批注模式。 比如老先生第一回的自评:
这从格式上来说明显是一首古绝,押仄声韵,这个韵呢,应该是明清民间流行的北方语言的“十三道大辙”,在戏文中通用,也有今天普通话新韵的味道。作者在写这类诗歌的时候,不被整部小说剧情左右,虽然也有和整体风格禅理道意相符的味道(类似于偈子),但是表现的主题是相当有哲理的。“满纸荒唐言”将作者的创作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同属这个类别的还有《好了歌》:
总体来说,这些作品因为不被纳入小说剧情的推动,反而更具有普适性。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地引用这些诗词来表达我们今天的各种心境,有多少作者爱死了“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些诗词作品的流传、被夸赞更多地源于“以意取胜”,文采却是谈不上的。还是那句话,虽然可以独立剧情之外,但肯定受整部小说的钳制,同样不能完整代表曹雪芹的真实诗词水平。 所幸我们只是讨论《红楼梦》中诗词的水平。 而我们看诗词水平的高低,意境和形式,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好才是真的好。无艺术,不谈文学性。 人物作品 这是书中出现最多的作品。人人会写诗,贾宝玉会写,林黛玉会写,薛宝钗会写,香菱学诗,就连薛蟠也会“一个蚊子哼哼哼,两个苍蝇嗡嗡嗡”。这些作品的大量存在更多地是在表现人物的时候敲边鼓,衬托出各式各样的人物性格。 这些作品自然随着各种人物有高下之分。 我们要看《红楼梦》的诗作水平的高低,将那些不大懂诗的人物的作品去掉,只选其中高端的作品来看,因为高有天花板,低却无下限,所以看看能高到哪儿就可以了。 黛玉的《葬花吟》太长,这里就不引用了。我们大致看几首短诗,看如何判断《红楼梦》的这一类诗词水平。 贾宝玉随口吟来,见其才情的《访妙玉乞红梅》:
林黛玉的《咏白海棠》:
薛宝钗的《螃蟹诗》:
这三首都是七律,平仄格式都是没有问题的,毕竟到了明清,还出现七律不合平仄是不可能的,在字词的使用上也是唯美精巧。而这三首诗在小说中是得了交口称赞,也就是说在众多作品中算得不错的,也很是为当今的一些文艺爱好者称赞。 水平高低 诗词的水平高低有三方面来做出判断:思想特征,表现技法,艺术风格。 其中表现技法大同小异,无非古风、格律诗、词牌、各种各样的修辞手法,这个到了曹雪芹时代,早就已经成熟完备了,无非是使用是否熟练而已。 而艺术风格就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走出自己的路来,细分出各人作品的风格。如贾宝玉的心思空灵,林黛玉的特立独行,薛宝钗的成熟明理,不同的人就有不同风格的作品。这反过来也就是曹雪芹用诗词来凸显各人性格的一种手段。 最重要的是思想性。思想性是诗词的灵魂,是诗人独有的精神旗帜。 我们看这三首作品,美则美矣,终归只是公子才女的生活而已。这些诗是虚浮的,存在于小说演义中的,是不接地气的。 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小说的性质决定的。《红楼梦》是什么小说?庞大详尽的细节描写之下,生活却是魔幻的。即便是在真的封建王朝,也不会出现年少俊美又有才情的富家公子哥生活在一堆美丽聪慧的少女之中的现实。 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它是建立在细节描写之上的魔幻小说。它里面的人物、情节走不出这部小说,他们的作品也离不开这部小说里虚构的世界,必然是和小说整体意象相统一的文艺腔、小情调作品。 这些诗,放到现实生活中没有任何意义。 病态诗风 其实曹雪芹在统一整个小说的诗词风格的时候,很明显能看出他是使用了南朝的靡丽之风和晚唐五代的颓靡情绪。选择这两个乱世、末世的诗歌风格,当然与整部《红楼梦》的构思同步匹配的,这同样也是曹雪芹的诗词见地。 这两种风格是一种病态的诗风。唯美浮华,却弱不禁风。 如果把这些诗词的风格放到整个诗史里面来看,这是在初唐就被陈子昂、初唐四杰痛斥的“齐梁体”风格,而曹雪芹不但学取这种诗风,还模仿了明朝唐伯虎的诗风,在南朝风格延续下更加浅白、熟滑。 也就是说,《红楼梦》里面的诗词自动避开了“唐诗宋词”的伟大进步,开了诗歌史上的倒车。 这样的诗词作品,水平能高到哪里去,怎么和“唐诗宋词”作比较? 但是我们要知道曹雪芹是个小说家,他的文字、诗词都是为了小说的整体风格。 而这些思想性趋近于零的诗词作品,却正好契合了现实魔幻主义的《红楼梦》,成就了这部古典名著。 就诗论诗,这部小说的诗词水平放到唐宋考场中来说,是不及格的。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这些诗? 因为诗词水平的高不高,在于读者水平的高不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