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编号:牛625 1989年出土于辽宁省凌源市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第21号墓。现藏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该器物经红外光谱、拉曼光谱与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综合检测,确认为透闪石。 玉器呈淡绿色,泛黄,一角有黄褐色瑕斑,较为光泽。扁平,无纹饰,体型小。四角卷勾略显,周边外缘磨制为圆钝抹斜状。中间无卷云状,只有一个对钻圆孔。一边近缘斜钻一小孔,是先在边缘刻槽,由槽内向背面钻孔。 如果您对我们有好的建议或者有新的见解和发现,欢迎您与我们联系:gyyjlhgzs@163.com。我们期待您的消息。 勾云形器线图 红色区域钻孔放大图 蓝色区域50倍放大图 扩展文献 在辨别红山文化玉器时,钻孔工艺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上一篇红山文化的三孔器,用到的都是对钻工艺,而上面这件勾云形器则包含了对钻和斜钻两种工艺。红山文化玉器钻孔这一典型特征,依钻孔工艺的不同可分为三类:
从红山文化玉器孔的特征分析,所用工具为圆锥形,表面较粗糙,前端钝尖,中后端渐粗。所钻出的孔内小外扩,象马蹄,所以又被称为马蹄形孔。无论是系挂孔还是系佩孔皆以锥形钻加较粗解玉砂向内偏斜对钻相通,形如象鼻,因此被称为象鼻孔或牛鼻孔。 在通过钻孔辨别时,还可以根据孔壁上留下的解玉砂摩擦螺旋痕迹来判断,但也存在一些打磨光滑的或因沁蚀而导致痕迹不明显的孔壁,所以不能以此为绝对的辨别依据。 《每天美玉》扩展链接部分为网上资料或坊间流传的说法,不代表我们的研究成果和观点。特此说明。 古玉研究联合工作室成立于2012年6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在山吟馆古玉研究中心联合创立,其宗旨是推动和促进中国古代玉器科学研究,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构建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以考古出土的古代玉器为研究对象,与考古单位及科研院所合作从事中国古代玉器科学研究、保护、传承、发展工作,开展中国古代玉器科学检测分析的专项研究,创建中国古代玉器科学研究实验室,从事中国古代玉器数据库建设。服务学术,服务社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