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五分钟,让我们在“脑洞大开”中科学教育之4! 一岁多,就开始教了啊?当宝宝一岁三个月时,你会怎么哄孩子睡觉呢?最近,老婆大人念的是:李渔的《笠翁对韵》。 “云对雨, 雪对风, 晚照对晴空。 ……” 多次之后,纳闷的我不禁问道为啥不唱唱简单儿歌,她焦虑地说担心孩子以后的学习问题,现在是关键时刻。 关键时刻?WHAT?才一岁多点,懂啥?咋成了关键时刻呢?宝宝真辛苦啊! 教育中有一种神话传说常言道:“3岁看大,7岁看老。”老话说的好,一分为二看,在性格、情感等方面有一定的道理。可是,作为21世纪的青年人,不会仅因为如此吧? 于是,打开电脑,在搜索引擎中输入“0-3岁”这个关键词,为我推荐的如下图所示: 再仔细看一下,更令人焦虑的内容如下: 1.什么孩子成年后的性格基本上在3岁之前就已经定型了。 2.什么孩子的脑细胞组织在3岁之前就已经完成60%——啊!再不抓,剩得就越来越少了啊!时不我待啊! 3.什么0-3岁时孩子感觉、思维和记忆形成过程中最为敏感的阶段,学习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啊!难道可以看高等数学了吗? …… 于是乎,在这些带有强烈刺激的信息影响下,再加上玩具商、早教机构等商家的推波助澜,爸爸妈妈们信以为真,开始让新生儿做体操,在婴儿床上播放刺激性的音乐诗词等,开始教孩子诸多科学道理,开始大量购买标明“激发智力”的商业产品,等等。 于是乎,我的女儿莫名其妙地、鹦鹉学舌般地跟着念。 为什么会出现此种不恰当的教育神话呢? 被片面理解的脑知识神经细胞或神经元乃大脑进行信息加工的基本要素,人脑中有约上千亿个神经元。 新生儿的神经细胞(突触)数量很少,出生后2个月,脑中的神经细胞呈几何级数的速度增加,在10个月时达到顶峰,甚至超过成人的密度,接着开始稳步下降,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10岁左右,达到“成人水平”,然后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很长时间里,人们都朝着两个方面进行片面的理解: 1.出生后的一段时间乃生长关键时间段,因此很重要。 2.神经细胞在出生时最多,同时神经细胞又是不可再生的。 于是乎,就产生了如下偏激的观点:儿童早期的学习能力最强;婴幼儿在3岁前必须不断得到刺激,以强化她们的学习能力,为以后的发展奠基。简言之,0-3岁极端重要,乃学习黄金期。 另外,还可能与一个老鼠的实验有关:把生长中的小鼠分成两组,一组放到一些探究玩具较多的环境中,一组放到孤独贫乏的环境中。结果在后来的迷宫测试中,第一组表现得更好。 于是乎,就曲解地、不严谨地认为,人类也如此。 需重新认识的脑知识1.正如前文所说,海马中的神经细胞是在不断生长的一样,人的一生中都在产生新的神经元。 2.目前,预测生命早期神经元密度与学习能力提高之间关系的人类神经科学数据几乎没有。 总之,“0到3岁的教育时不我待、极端重要”这个神话传说是到冷静对待的时候了。与其功利性地寻求简单粗暴的教育,还不如营造一种积极温暖的育人环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