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健康数学·建议篇

 未来决定现在 2019-10-16

导读

  孩子的数学学习,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家庭因素也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

  这篇文章,旨在帮助家长做好家庭工作,为孩子提供适合的学数学环境。避免因为家庭环境的某些缘故,导致孩子数学学习遇到各种困境。

本篇导读:

1、相信孩子

2、尊重孩子

3、鼓励思考

4、避免讲题

1、相信孩子

1

是否相信孩子,至关重要

  先讲一个小故事:罗森尔塔和助手来到一所小学,声称要进行一个“未来发展趋势测验”,并煞有介事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教师,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以免影响实验的正确性。其实他撒了一个“权威性谎言”,因为名单上的学生根本就是随机挑选出来的。但是8个月后,奇迹出现了,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各方面都很优秀。

       这几年的教学经历真实的告诉我,罗森塔尔效应,是非常奏效的。家长与老师的信任与否,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

  如果家长对孩子的数学没有信心,孩子一定能感受的到。

  而对于自我认知不足的孩子来说,这种伤害是非常致命的。孩子会在数学中不断的否定自己,以此来印证家长的看法,当然家长也会用“确实没学好”的结果,来印证自己的观点。

  当学生成绩不理想的时候、当学生听不懂老师讲解的时候、当学生学了就忘的时候、当学生对数学非常抵触的时候,甚至,当数学老师都说你家孩子不行的时候,你是否还对孩子的数学充满信心呢?

  答案是:一定要选择相信孩子,否则孩子就真的离数学失败不远了。

2

学好数学,人人都有机会

  有的父母会想,我们数学完全不行,孩子这基因,数学也没啥希望吧;

  有的父母会想,我们家是女孩,未来数学别报太多希望吧;

  有的父母会想,我们家孩子懒得不行,就想着玩,数学学习别指望了;

  有的父母会想,我们家孩子反应迟缓,节奏超慢,数学怕是很难跟上;

  有的父母会想,一道数学题讲过八遍还不会,这记性也没法学好数学了。

       天赋不好、努力不够,与数学的学习有一定的关联度,但不会成为学不好数学的真正原因。而父母数学学习情况、孩子性别、记忆能力、学习速度,与数学是否真正学好,相关度就更低了。

  其实,这些客观因素,即使都不理想,只要方法得当,也可以把数学学得很好、考得很好、学的很轻松。

  孩子数学学不好,一定是在数学学习中遇到了真实的困难,父母要去想的是:需要解决哪些关键问题,如何解决,而非在天赋、基因、性别、性格中找原因。

3

任何问题,总有真实的解决办法

我们来举两个常见的案例来说明情况。

案例一:

  学情:有一种题,学生总是做错,错法每次都一样。父母讲过之后,当时出的题孩子也能对,但过几天,同样的题目又错回去了。

  常见评价:这孩子学习太不用心、太不长记性了、甚至会说“没长脑子吧”,总之会感觉未来数学学好希望渺茫。

  案例分析:这种现象很正常,现象的原因是,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很难轻易放弃,只是自己的想法,还不足以解决这种题目,而别人灌输的解题方法,又很难进入他的思维。

  正确做法: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指出学生想法的问题所在,帮助学生用自己的想法把问题解决。而不要想着,直接强加给学生一个正确的解法。

案例二:

  学情:有的学生,学数学很认真,上课认真听讲、认真记笔记、课下认真写作业,但是从来不会举一反三,题稍微变一下,就无从下手,需要求助他人。

  常见评价:学生努力有余,天赋不足,一直没有开窍。如果是女孩,可能还会贴上标签“女孩嘛,都这样”。

  案例分析:这种现象也很正常,因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一方面没有自己的思考,纯依赖老师讲解的公式与方法;另一方面也没有理解数学,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无法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正确做法: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忽略结果。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多问学生“为什么”,而不是“是什么”。只有具备越来越强的思考意愿、思考能力、思考经验,才有“开窍”的机会,否则“没开窍”只是一句借口。

2、尊重孩子

1

学生之间差异巨大

  我们要对孩子学好数学,充满足够的信心,所有学生,都有足够多的时间与机会,学好数学。

  但是,我们也要清楚的知道,孩子之间的差异,是非常大的。

  无论是思考意愿、判断能力、探索能力、推理能力、分析总结等数学思考能力;还是上手速度、听课能力、经验获取、检查能力、反思能力等学习能力,以及认知水平、理解能力、计算能力等各方面数学相关能力,学生们之间的差距都会很大。

  这个差距,远比考试成绩体验出来的差异要大。

  熟悉我们的家长,应该也都知道,学好数学能有多种学习模式。有些学生适合思考学数学、有些学生适合理解学数学,当然也有学生适合记忆模仿来学数学。不同孩子有不同的学习模式,所以因材施教也需要具体的方式方法。

2

了解自己的孩子

  案例:在同一个班学,班里有些同学学的特别好,而自己孩子却一直很差。

  常见评价:同样的老师,同样的课程,同样的讲解,怎么别人能学好,你就学不好呢?肯定不是老师、课程的问题,要么努力程度还不够,要么天赋就不行。

  案例分析:在同一种学法下,注定有适合的学生,也有不适合的学生。老师没有因材施教、学校没有提供适合自己孩子的学习方式,未必没有责任。

  正确做法:了解学生优缺点,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法。在课外,要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评价标准和授课老师。

  不要跟其他孩子比,更不要说是天赋的因素。很多被认为天赋差的孩子,未必天赋差,也许只是学法不适合自己,所以没体现出天赋来。更何况,即使天赋再差,也有办法能学得不错。

3

帮助孩子找到适合的路

  学数学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很多特点没有对错、优劣之分,诸多特点并不意味着将会学好或者学不好。

  按照特点,找到适合孩子自己的学数学方式,是最为理想的。

  案例:有的学生,做数学题喜欢用眼睛瞪,不动笔。并且因此时常出现低级失误,怎么劝他按步骤在草稿纸上写,也不听。

  常见评价:眼高手低、懒、不会学习、未来吃大亏。

  案例分析:不喜欢动笔,往往是喜欢动脑的一种表现形式(注:这句不能反推,很多喜欢动笔的学生也是喜欢动脑的),希望用想的方式完成书写的过程。做题时是否多动笔,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适合与不适合之分。

  正确做法:既然不喜欢动笔,那么就帮助学生用纯思考不动笔的方式,正确解决问题。多提供学生略有挑战,但能正确思考出来的问题。随着思考能力与思考经验的提升,靠纯思考、不动笔,也能把数学学得非常好。

  并且,不强求孩子动笔的情况下,当孩子发现一些题目必须动笔时,他们自然而然地会动笔解决题目的。

3、鼓励思考

  很多家长,知道学数学能锻炼思维。但是真正通过学习数学,锻炼了思维的孩子,却很少很少。

  为什么呢?因为思考的缺失。

  如果学生学数学的时候,只是靠记忆和模仿,哪里能锻炼思维呢?如果遇到困难就只能放弃,怎么会锻炼思维呢?

        那么,我们如何来帮助激发、引导、提升孩子的思考呢?

1

提供适合的思考环境

  当我们重视学生做题结果的时候,很容易忽视思考过程。

  耐心、等待、尊重、鼓励、欣赏、重视过程、不束缚孩子,这些才是提供思考环境的关键点。

  着急、焦虑、重视结果、打击批评、严格要求,是不利于学生思考的。过多压力之下,孩子想的可能是如何避免遭受这些责怪,而非如何活跃大脑去思考问题。

  我们来看下,伤害思考的语言与鼓励思考的语言的不同。

  “你怎么做的这么慢?”——“你想的很仔细,做题很耐心,很好。”

  “想这么久还没有想出来?”——“很能坚持思考,你很棒。”

  “你怎么会有这么离谱的做法?”——“你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很赞很赞,能分享下我们来看看对不对好吗?”

  “明明有简单的做法,你的怎么这么复杂?”——“你的想法是正确的,很好,可以试试看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讲过多少遍了,怎么还不会?”——“不擅长的题,更需要坚持思考,坚持就好,想明白之后,你就觉得这题不难了。”

  “一定要记住这个,记不住就多练习”——“这个不要记,记住方法来解题不算会,什么都忘掉,依然能独立解决题目,才算会。”

  “这道题,你的想法不对,应该这样这样想”——“咱们来看看,你的想法错在了哪里,怎么调整一下就对了。”

2

提供适合的思考内容

  很多学生,没有养成思考的习惯,可能并非是环境问题,而是没有遇到适合自己思考的内容。

  最适合学生思考的内容,是相关知识都会、但题面陌生、并只需用探索或推理,就能解决的问题。

  比如一些适合的益智游戏,不用教就能解决的拼图问题、逻辑狗关卡等。

  比如一些找规律数学题,不用教就能自己找到规律的。

  包括学生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有些也是适合思考的内容。

  例如马虎失误这个问题,家长着急、老师叹息,强调了100遍的认真细心与检查,也没有丝毫效果。其实不如试一下每次出现马虎,都让孩子自己想想如何避免这种错误。让错误的避免变成孩子需要主动思考与解决的问题,而非家长的要求,这可能会有奇效。

  在家里,凡是超出已会知识范围的题目、凡是学过并且熟练掌握的题目、凡是需要家长讲解的题目,都并不适合思考。

4、避免讲题

1

讲题可能是学不好数学的重要原因

  这几年来,我发现一个现象:数学不理想的孩子,背后往往有一个时常给他讲题的家长。

  也许,你会想,这很正常呀。正是因为学生数学不理想,所以才要不断的给他讲题呀。如果学的很好,题都会做,那就不讲了呀。

  但这几年的教学经验,反复在告诉我一个结论:也许,讲题的起因是孩子有不会的题。但是如果最终没学好数学,一定也跟家长给孩子大量讲题有关系。

大量讲解,意味着学习是被动的

  孩子一遇到不会的,就想到问家长;或者家长看到孩子有不会的,就急着讲解。那么学生在数学学习上,会对家长产生很强的依赖心理。

  依赖性强的话,遇到困难时,不会想着困难在哪里、不会去大量的探索与尝试;即使得到了答案后,也不会想为什么这个方法能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我没想到这个解法。

  那么,长期下去,孩子提升的只能是解题方法、解题套路、做题熟练度;而绝非数学认知、数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知识、解题方法、题型变化等,会随着年级的增长,越来越复杂。数学学习对于数学能力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而依赖性强的孩子,由于数学能力的不足、加上家长辅导的越来越吃力,数学学习会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

  到时,也许更多的时间、更多的做题量、更大的努力、家长更多的讲解,也难以避免孩子数学成绩的下滑了。

孩子需要的,未必是家长的讲解

  在传统学校里,学习一个内容,有导入、有铺垫、有教具、有课件,并且同样的内容,肯定会反复讲解数次。

  既然学校的讲解,没有让孩子学好数学,那么学生需要的,可能不是家长的讲解了。

  一方面,家长的讲解水平,往往不如专业的老师;另一方面,孩子缺少的,应该是学校给予不了的一些元素,而非讲解。

4

鼓励、倾听和提问,才是孩子需要的

  孩子遇到不会的题,非常的正常。如果遇到问题了,父母又不能讲解,那该怎么做呢?孩子需要的不是讲解,又是什么呢?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鼓励、倾听、提问。

鼓励

  孩子遇到问题,求助家长。首先家长要做的一定是鼓励,鼓励孩子坚持思考,不轻言放弃。

  要告诉孩子,想错了不要紧,想不出来也不要紧,但要坚持想。

  如果孩子说,“我都想了好久了”、“所有能想到的,我都想了”、“我实在实在不会了,求求你教教我吧”。

  这时,鼓励的环节结束,倾听开始。

倾听

  既然孩子说想了很久了,就跟孩子说,“你想了那么久了,都想到什么,分享一下吧”。告诉孩子,讲得再离谱也不要紧,有想法能讲出来就是好的。

  也许孩子想到了很多,开始分享自己的想法,那么即使他想的是大错特错的,也耐心听完。听完后,再给出正面积极的反馈。“能想到这些,思考的很好呢。”到此倾听结束。

  当然也许孩子什么也讲不出来,也很正常,那么倾听环节也就结束。

提问

  倾听之后,发现孩子想法有错,或者没有想法,也不要讲解,而是提问。

  如果是想法有错,那么根据错误的想法,出一道有针对性帮助的更简单的题目。

  如果是没有想法,那么根据原题,出一道更简单的题目。

  提问阶段也就结束。

再鼓励

  如果新出的问题,让他恍然大悟,原题也会了,这个问题就已成功解决。

  如果新出的更简单的问题,依旧没有思路,那么重新回到“鼓励”这条,继续鼓励学生坚持思考这道更简单的题目。

  鼓励之后,没有想出来,就再进行倾听、再进行提问。

  即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鼓励、倾听、提问的循环,直到问题最终解决,或者没有解决结束帮助。

  在正确的方法之下,如果学生问题仍没有解决。那么意味着,直接讲给他听,也是死记硬背的,除了强化了记忆、增加了依赖外,没有太多效果。

  不会做,不要紧,学习数学的路还长。但是简单粗暴的讲解,起到的副作用,是难以消除的。

  孩子遇到不会的题时,家长帮助的最终目标,是避免低效的讲解、促进主动的思考。问题最终解决了更好,解决不了也不着急。

结语

  每个孩子,都要学十多年的数学。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困难、出现问题、经受挫折,都非常正常。

  遇到困难,不要焦虑,以平常心对待,寻找到问题的真实原因,有大量的时间可以用来不断成长与进步。数学的学习一定是长跑,而不是无数个短跑的累加。

  坚持做到“相信孩子”、“尊重孩子”、“鼓励思考”、“避免讲解”。实在做不到,那么就建议放手,或者选择值得信赖的老师与学校、或者把学习的事交给孩子自己。

  最后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学数学之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