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的真正原因——谈谈霸府的出现及发展

 思明居士 2019-10-16

一、序言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也是产生诸多权臣的年代,这其中产生了霸府这种特殊的政治现象。所谓霸府,往往是指权臣因其军功或其他功劳而逐步开府,形成“小朝廷”,最终逐步取代大朝廷。对魏晋南北朝的讨论多集中于那个年代的金戈铁马,这里想另辟蹊径,从霸府的出现、实质及原因,谈谈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格局演变趋势。

(友情提示:全文共4200字,仅需8分钟就能通过霸府这个特殊的机构了解魏晋南北朝大纷乱下的政治格局演变趋势

二、霸府的出现及其实质

(一)霸府的出现

说起霸府,其实有时也称作霸朝,首先想到的就是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典故,当时的曹操组建了属于他的府署机构,并最终三分天下。曹操组建的这个机构就被东晋的袁弘称之为霸府了,这可以说是霸府一词最早的由来:

《晋书》:文若怀独见之照,而有救世之心,论时则人方涂炭,计能则莫出魏武,故委图霸朝, 豫谋世事。

魏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的真正原因——谈谈霸府的出现及发展

曹操

到了东晋时,当时的刘裕借助于讨伐桓玄之功,兴复晋室,使得刘裕积累了雄厚的政治资本,后来刘裕开始入朝辅政,建立了霸府,成为东晋真正的主宰。南北朝时期的萧衍、高欢等人同样效仿了此举:

《梁书》:祖长宗,宋高祖(刘裕)霸府行参军。

《北齐书》:魏末,(张雕)以明经召入霸府, 高祖(高欢)令与诸子讲读。

(二)霸府的实质

所谓霸府,其实有两方面的含义及表现:一是霸府表面上仍然是承担皇帝的地位,诸多政令仍然会假托皇帝的名义,承认皇帝的地位;二是霸府实际上起着国家朝廷的作用,是王朝的政治中心,既是“小朝廷”,也是“真朝廷”。在霸府这个特殊时期的政治机构下,皇帝的权力已然丧失,基本成了傀儡,掌握霸府的权臣才是皇权的实际掌控者。

从“曹操迎立汉献帝,建立霸朝控制东汉国家大权”,到“司马懿借助高平陵政变建立霸府统治”,再到后来的刘裕、萧衍、高欢等人设立霸府”,这些现象都反映霸府及霸府统治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殊的政治安排。可以说,霸府固然是因为权臣而设立,但其实是契合了那个时期的政治秩序。

魏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的真正原因——谈谈霸府的出现及发展

刘裕设立霸府

三、霸府出现的原因

在看待历史的时候,我们必须立足于当时的时代背景。霸府的出现,尤其是多次出现,充分说明了那不是个别权臣的一时之举,而是有着当时的时代背景,这其中主要有三大方面的原因:

(一)皇权衰弱明显

1.社会的动乱和国家的分裂对皇权的集中十分不利

众所周知,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纷乱使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局面被大肆冲击,皇权必然无法加强,天子形象被持续削弱。由于诸国分立,各个国家的君主都宣称自己是天命所归,反而导致了皇帝称号出现了“多贱寡贵”的现象,皇权变的不那么神圣。比如当时的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为了确立自己的天子身份,多次宣扬自己君权的神圣性:

《魏书》:宣告四海, 令方外僭窃知天命有归。

可惜的是,由于纷乱不断,由于没有足够强大的中央王朝解决乱局,所以这种宣扬天命的行为不过是徒劳无功,皇帝的权威可谓十分有限。

2.本来处于独尊地位的儒学衰退明显

魏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的真正原因——谈谈霸府的出现及发展

汉武帝

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学取得了意识形态上的统治地位。借助于儒学固有的对君臣伦理的制度安排,皇权往往天然带有不可置疑的崇高地位。然而,到了东汉末年,儒学开始出现了停滞期,并于南北朝时期进一步衰退。如果究其原因,或许是因为天下纷乱,而儒学却无法为这种纷乱提供一个可行的解决方案,这使得儒学逐渐式微。尽管南朝的诸多君主都试图重新塑造其儒学的统治地位,但可谓徒劳无功:

《南史·儒林传序》:是时乡里莫或开馆, 公卿罕通经术,朝廷大儒,独学而弗肯养众, 后生孤陋,拥经而无所讲习, 大道之郁也久矣乎。

北朝的君主们倒是对兴复儒学取得了一些成绩,比如周明帝采取了选拔精通儒学的人才等一系列措施,但整体来看,仍然无法恢复儒学在两汉时期的盛况。这就使得皇权独尊的思想基础受到了动摇,不利于皇权的巩固。

魏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的真正原因——谈谈霸府的出现及发展

古代学堂

(二)幕府机构的过度膨胀及忠君观念的弱化

1.幕府机构的膨胀

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军事机构的重要性自然被提到很重要的位置上,这就导致了负责军务的幕府机构或公府机构的膨胀。以东晋时期为例,当时的公府下就包含了长史、基酒、主簿、舍人、令史,若更显赫的公府,甚至还设置了左右长史、司法、从事中郎等,人员极为繁杂。这种过度膨胀的幕府机构就为权臣掌握朝廷大权提供了合适的途径,也为直接设立霸府提供了良好的过度机构的探索方案,并提供了探索性的制度安排。

2.忠君观念的弱化

此外,由于幕府机构的膨胀化,使得许多官员多依仗权臣以图升迁,从而使得忠于君王的观念得到了极大地弱化。由于频繁的朝代变更与纷乱,对这些官员来讲,无论谁坐皇位都可以,只要自己仕途无忧就行了。也正因为这种忠君观念的弱化,使得权臣们在建立霸府统治时几乎没有遇到压力。比如刘宋时期的萧道成,在大权独揽后逐步对反对霸府统治的势力进行了清晰,对中立官员进行拉拢,并大肆在朝廷安排亲信,最终使得权力从朝廷到霸府的转移非常顺利:

《南齐书》:移易照旧,布置私党,被甲入殿,内外宫阁管钥,悉关家人。

魏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的真正原因——谈谈霸府的出现及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族

(三)士族势力的强大对皇权形成了尖锐的挑战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势力强大,对于士族内的官员而言,他们的政治取向十分明确,那就是先家族而后国家。对于这些官员来说,宗族的兴衰才是第一位的,至于皇帝是谁来做其实他们并不关心。这就在政治上分割了皇帝为代表的统治阶级,皇帝很难获得拱卫皇权的其他士族的支持。比如西晋的王衍,身居尚书令、司空等显赫之位,却只是在追求家族的自保,甚至谋求家族的狡兔三窟:

《晋书》:中国已乱,当赖方伯,宜得文武兼资以任之……乃以弟澄为荆州刺史 , 族弟王敦为青州刺史,谓澄、敦曰 :荆州有江汉之固 ,青州有负海之险 ,卿二人在外,而吾留此 , 足以为三窟矣。

从某种角度上看,一方面南北朝的皇帝们之所以能荣登大位,不得不说士族的鼎力支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另一方面,这些士族在逐渐强势后又会反过来试图夺权与执政,从而侵蚀了皇权的根基。这对君主而言,士族既是良药,也是毒药。

魏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的真正原因——谈谈霸府的出现及发展

士族势力

四、霸府时期的政治格局演变

前文提及,霸府的出现并非是所谓的“灵机一动”,而是那个时代政治格局所产生的产物,具有历史的必然性。那么霸府所反映的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格局演变是怎么样的呢?且看下文分解:

(一)地域集团势力的崛起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地域集团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政治势力。从刘裕时期的京口集团到萧衍时期的雍州集团,再到陈霸先时期的岭南集团,这些地域集团频频现身于霸府建立及其向新王朝的转变中。比如陈寅恪先生就曾经认为:

《金明馆丛稿初编》:江左北人武力集团,后来击败苻坚及创建宋、齐、梁三朝霸业皆此集团之子孙也。

这些地域集团一方面加入于霸府之中,成为权臣的重要力量,对霸府政治的建立及推翻旧王朝起到了马前卒的作用,但另一方面,这些地域集团又有效的分割了皇权,由于地域集团的地域性,皇权的权力必须要通过这些集团来辐射到地域集团盘踞的区域,这使得国中之国的现象事实上得到存在。

比如当时南朝的陈霸先,本来只是个南方寒门子弟,但他抓住了候景之乱的时机,联合了南方土著中的土豪、少数民族首领等人,逐步发展成一股以岭南地域为核心的军事政治势力,并在突击另一集团王僧辩后建立了霸府统治,并最终建立陈朝。而陈朝建立后,岭南势力始终强盛,深刻影响了陈朝的政治与军事。

魏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的真正原因——谈谈霸府的出现及发展

陈霸先与南方豪强武装

(二)士族势力的浮与沉

前文提及,士族普遍存在的“先族而后国”的观点,使得他们在权臣挑战皇权时,对皇权的变更无动于衷。但其实士族势力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是经历过高潮与失落的。在魏晋时期,士族势力极为强大,比如士族就对刘裕、萧道成等霸府的建立及旧王朝向新王朝的转变起到了重要作用。比如那时候的王谢之家大多都主动成为霸府麾下,为霸府出谋划策。

《梁书》:士大夫攀龙附凤,皆望有尺寸之功,以保其福禄。

这些士族势力借助其政治上的经验及声望来帮助霸府统治,从而保持始终处在国家权力的核心圈,这是士族势力的高潮期。但是到了陈霸先时期,由于陈霸先从岭南寒门势力出身,南方的地域势力强大,加上士族集团日渐腐朽,从本来皆饱学之士发展成了醉生梦死居多,使得士族势力在陈朝时最终走向衰弱。

魏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的真正原因——谈谈霸府的出现及发展

南方士族

(三)州刺史由监察官员向地方官员及行政官员转变

其实,刺史在一开始的时候是没有所谓固定的治所,但到了西汉后期,刺史渐渐有了固定的办公场所,那时候的刺史并无副手帮忙。到了汉元帝的时候,刺史开始拥有了行政副手和固定场所,这也意味刺史从属于中央的监察官员变成了地方的行政官员。到了东汉末年,农民起义及少数民族反抗此起彼伏,为了解决这些纷乱,刺史开始被赋予军事大权,比如:

《通典》:自魏晋以后 , 刺史多带将军 。 开府则州与府各置僚属 , 州官理民 , 府官理戎。

到了南北朝时期,刺史更是基本和将军挂钩起来,带领军队可谓是常有之态,比如当时的梁朝韦粲是衡州刺史、安远将军,陈朝的陆子隆则是荆州刺史、宣毅将军。这反映了当时刺史不仅是一方行政长官,更是地方的军事长官。州刺史以其地方行政权、军事权成为政治格局中的重要势力。

魏晋南北朝时期王朝更替的真正原因——谈谈霸府的出现及发展

韦粲

(四)外重内轻的政治安排导致都督身份变成“两面人”

都督这个职位大多认为兴起于三国时期,在一开始都督是代表皇权的中央官员,其所率领的军队也一般都是中央军。但由于三国时期长期纷乱,加上各国的势力大体均衡,都督们大多奉命驻守于要塞之地,且一驻守就是几年、十几年,都督制度也逐渐规范化。

但由于边境压力大,所以国家资源多用于边境,而国中腹地反而拱卫力量不强,这在外重内轻的政治安排使得都督的身份逐渐变成了“两面人”。所谓两面人,就是一方面都督的官职编制是属于中央的,军队也是中央军,自然是皇权的代言人,但另一方面由于都督长期驻守地方,不可避免对地方的影响加剧,且地方势力多有攀附,导致都督及其军队逐渐带有了地方色彩。

都督的兵权在王朝中央力量强大的时候,问题并不明显,都督大体还是会严格执行皇帝的命令,但是一旦中央弱小,都督们手握数万甚至十数万军队,就完全可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都督就演变为皇权的分裂者。这些都督们若为权臣所拉拢,则权臣所代表的力量就大幅度超过皇帝本身,从而为权臣建立霸府统治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五、结语

霸府的出现绝非是某个权臣的灵光一闪,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格局的必然产物。从霸府到新王朝,其实只是皇位上人选的变更,从统治阶级来看,都是一个权臣取代另一个权臣罢了。霸府的频繁出现加剧了王朝的更替,导致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大纷乱。这也警示了我们,无论如何都要始终重视加强中央集权,这既是为了防止国家分裂,也是为了维护好社会秩序。

(全文共4200字)

#青云计划#

参考文献:

1.《晋书》;

2.《梁书》;

3.《北齐书》;

4.《魏书》;

5.《南史·儒林传序》;

6.《南齐书》;

7.《金明馆丛稿初编》;

8.《通典》等。

#今日份的青云计划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