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感染症状+尿检阳性=可能滥用抗生素 美国人就医,尤其是住院时,有3个“基本步骤”:称体重,量血压,留尿样。 有研究显示,不论病因,47%的住院患者做过尿常规检查。其中,13%的人至少查1次。 “这是人为培养的诊疗习惯。但多数人无需做,或不用反复做尿常规。”西奈医疗集团医学医院部负责人Christine Soong博士说。 近日,《JAMA内科学》发布Soong撰写社论,《反思日常尿检文化——行动呼吁》。其中指出,在尿常规检查方面,医生存在认知偏见。这导致其看到结果阳性,就会开抗生素——即使最终诊断为成人无症状性细菌尿,无需抗菌治疗。 Soong表示,过往,医学界一直在强调,应减少不必要的检查、治疗。但收效甚微。 “是时候改变策略。如果不能改变医生的治疗观念,那就试试,让尿常规变得’较难‘获得。” 尿常规“太易得” Soong所著社论,是为配合美国预防医学工作组(USPSTF)更新版《成人无症状性细菌尿筛查的建议声明》(以下简称《声明》)。后者已同期发表在《JAMA Network Open》。 数据显示,成人无症状性细菌尿很常见。它是指在没有尿路感染(UTI)症状的个体中,尿液标本分离出细菌。多数患者没有不良后果,无需治疗。且抗生素治疗没有益处。 所谓没有UTI症状,是指“5个无”:无痛苦,无尿频、尿中无血、无发烧、无下腹部压痛。 “老年、住院患者,其尿道周围易存在细菌定植。只要尿检,结果多是阳性。但因为没有症状,未必是尿路感染。”Soong说。 1996年、2004年和2008年,美国USPSTF多次声明称,不建议对广泛人群进行无症状性细菌尿的筛查或治疗。 但因为尿常规“太易得”,这一建议似乎打了水漂。 针对美国密歇根州46家医院的最新研究发现,在2733名无症状性细菌尿成年患者中,83%接受了足量抗生素治疗。同时,每10年,类似的过度治疗,会增加10%。 都是为了抑制抗生素滥用 2019年3月,美国感染病学会发布《临床实践指南:无症状性细菌尿的管理(更新版)》。在2005版指南基础上,这版增加需筛查和治疗的“特殊情况”,并解释高发病率人群的非局部临床症状等。其中明确提出,除孕妇和即将接受侵入性泌尿外科手术的患者,不应做常规尿检。 美国密歇根大学传染病教授Lindsay Petty领导研究、发现,发现无症状性细菌尿,治与不治,几乎没有差异。“唯一的区别是,医生要等尿培养结果。而患者需要为此,在医院等待更长时间。” “我们呼吁减少不必要的尿检,最终目的是为减少抗生素滥用。”SCL医疗集团医疗质量和安全官、老年医学医师Heidi Wald说,“人们仍不了解过度使用抗生素的风险。” 比如,抗生素滥用会破坏正常肠道菌群,增加艰难梭菌定植几率。 据悉,艰难梭菌感染是最常见的医院感染之一,会导致抗生素相关腹泻和假膜性结肠炎,且多数情况下症状较重。在老年住院患者中,由此导致的并发症和死亡数,日益增多。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称之为“紧急威胁”。 “抗生素耐药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公共卫生危机之一。随着这个问题日益普遍,医生对抗感染性疾病的‘有效’武器,可能越来越少。群众就医的成本,也会增高。”Petty指出。 让开化验单“难些” “有时,医生开出尿常规检查,是因为患者表达不清,或是满足家庭成员的要求。”Wald博士说。 这一点在老年患者中,较为多见。 因此Soong认为,整个医疗保健系统应该协同,遏制医生们“开尿常规”的冲动。 目前,有些医院在信息化技术方面下功夫。比如,医生要开尿常规检查时,系统会弹出警报,提醒其尿检适用标准,并要求他们勾选,以确认患者确实有尿路感染症状。 在Soong供职的医院,医生必须先致电微生物实验室。对方表示知晓后,医生才能开尿常规检查单。“仅仅多了打电话这个动作,我院尿常规检查数量明显下降。且无症状性细菌尿的治疗处方,从48%减少到12%。同时,医疗质量并未受损。” 在加拿大多伦多,一家急救中心则实施“延后检测”。患者的尿样被置于特殊容器内,能在室温下保存48小时。此后,除非有医生特别要求,不然不做尿检。这种两步法既满足患者“留尿安心”的心理,也将急诊室抗生素处方减少一半。 同时,患者和家属本身,可能也需要多问问。“要主动了解自己做尿检的目的。以及,医生会看待处理结果。”Petty说。 如果医生回复“这只是一个常规检查”,那请果断拒绝。 若医生说“您所描述的症状可能意味着尿路感染”,那也请考虑一下,自己是否有尿路感染相关症状。 “这些问题是患者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Petty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