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你曾经路过 但不能正确读出它们的读音 对于老成都人来说却对它们很熟悉 因为这两条路名和一个人有着莫大的关系 他既是“中国的左拉”“东方福楼拜” 又曾是成都市副市长 力主修缮了杜甫草堂 他就是一代文豪李劼人 如今他的故居“菱窠”再度受到重视 市井生活体验街区“东门市井”正式开街 与“菱窠”毗邻而建 这条市井文化与民俗风情相融合 古老川西民居与现代生活方式 相碰撞的文化街区 成为成都人休闲打卡 回味老成都烟火气的新去处 黛瓦灰砖的公馆建筑群,下沉式集市广场,休闲老式茶馆……真实还原了老成都喧闹的市井场面,也再现了李劼人长篇巨著《死水微澜》中的生活场景。 李劼人的笔下尽是成都市井风貌,他是一位沉到成都市井生活中的文学家,成都生活的“广与深”尽在他的如椽妙笔中。 挑着扁担的沽酒郎、拉货的老黄牛……沿着这面浮雕墙走进东门市井,入目的都是书中熟悉的老成都生活场景,巴金曾喟叹,“只有他才是成都的历史家,过去的成都都活在他的笔下。” “这个茶馆没有门”“这个茶馆没有门”,著名学者袁庭栋这样形容“菱窠茶社”。用短嘴壶泡一碗老三花,摇一摇蒲扇,啖一口茶,和三五好友闲坐谈天,老成都坝坝茶的生活画像渐渐清晰。 在菱窠茶社,没有麻将桌,只有一整排竹桌椅摆满长亭,所有的细节考究,只为还原老成都的市井文化,给你不一样的体验。 “有吆喝着叫卖的,有吆喝着讲价的,有吆喝着喊路的,有吆喝着谈天论事,以及说笑的”,下沉式市集广场重现旧日“赶集”习俗,生鲜市集贩卖茶叶、海鲜、熟食等食品,还原曾经集市的喧闹繁华。 “王婆婆骂一骂,隔壁幺姑儿说闲话”在市集里的“邓幺姑豆花”吃饭不能靠“等”,要靠“抢”。店里的生意非常火爆,要抢先去排队,去的晚可能就没有了。菜品也不是点菜下单,而是一碗碗精致小菜摆在桌案,想吃什么自己端。 豆花做得很有老成都的味道,咬下去满口豆香。豆腐不是现在的嫩豆腐,而是胆水豆花,口感非常好,搭配蘸水可以下一大碗饭。 樟茶鸭肉质紧实,没有丝毫腥膻味儿,有一点淡淡的茶叶馨香;藕丁炒肉火候正好,藕丁爽口,味道浓郁,简单的几碟家常小菜就把人拉回了过去的集市时光。 在东门市井,可以用手机下单街区所有的商品,实现全园区消费,便捷的新消费模式创造了更舒服的购物体验。 “美食界里的文学家,文学界里的美食家”李劼人先生是“美食界里的文学家,文学界里的美食家”,他作品中关于美食的文字被中外学者、美食家广为知晓。 他甚至还开了一间名为“小雅”的小餐馆,夫妻两人轮流掌勺,经营得有声有色,豆豉葱烧鱼、蟹羹、酒煮盐鸡、金钩包子、炖鸡面……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文化界名流来此做客。 虽然李劼人先生创制的菜品已经无法考究详细做法,但东门市井中的“小雅”餐馆将勉力传承老成都的味道,这里的川菜名厨也将努力挖掘还原,为游客献上精致的饕餮盛宴。 “宽坐菱窠故居,慢读成都风骨”他的笔下是成都风貌,他的餐桌上是成都风味,他的骨子里则是成都风骨。 位于东门市井边的李劼人故居名为“菱窠”,门楣上的“菱窠”二字先后由我国著名学者与书法家谢无量先生与黄稚荃先生手书。 不同于那些“成长于内,成名于外”的蜀地名人,李劼人先生是坚守故土的成都乡土作家,他在菱窠长久居住直到辞世。 作为一名成都人,你不能不知道李劼人。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个人文学造诣极高,也因为他对文化做出的贡献,他对这片土地的热忱。 先生的故居曾珍藏有多件国家二、三级文物,他将自己收藏的1168部16007册线装古籍全部捐献给四川省图书馆。 他也是一名优秀的文学翻译家,将法朗士、罗曼·罗兰、莫泊桑、福楼拜、左拉等外国作家的著作翻译介绍给中国读者;在任副市长期间,主持过杜甫草堂的大规模修建。 目光所及的桌案如同将李先生在菱窠创作时的场景拉到眼前,院子里的树木花石都饱受文艺气息的熏陶,格外雅致。 宽坐凉亭,捧一卷书籍静坐细读,这里就是有让你慢下来的氛围,仅一墙之隔,墙外茶馆的人声鼎沸与墙内无人高声的静谧实在是一种微妙的冲突,却不显突兀。 西门有宽窄巷子,南门有锦里,如今在东门林立的高楼中也有了这颗正在逐渐发光、为人所知的明珠。 这里因李劼人先生别具特色、弥足珍贵,以市井文化为基底,新消费模式为特点,一品老成都风情,这座成都新地标将带给我们更多隐藏的惊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