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老子说:有即是无,无即是有?

 太极老叶KBA9 2019-10-17

老子虽然没有直接写出“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这句话,但是老子思想里面确实有“有无相生,难易相成”这样的思想。从形而上的角度讲,老子思想里的“道”即是有也是无。将形而上之理下落到世俗中来说,根据老子“有无相生,难易相成”的思想,有和无本身就是相辅相成的存在。

1、形而上之“有”与“无”

其实在《道德经》的第一章,老子就提出了“有”和“无”,书中这样说: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这里的无指的便是老子思想体系里面的“道”了。这天地还未生成时便是“无”,这个“无”可以看成是道。因为道,天地开始出现,因为道的存在,天地在道的作用下孕育化生万物,此时,道可以看成是万物之母。

所以“无”和“有”在老子思想体系里面都是“道”。就形而上的角度来说,在天地化分之前,这个世界便是“无”的混沌状态,混沌的整体亦可以看成是“道”的形态,因此我们可以把道勉强称为“无”(道是不可言说的,老子在道德经里面就已经描述了这一点,并且老子姑且将其称为“道”,而道又是无所不包的。所以根据具体情况,“无”有时候可以勉强称为道),后来生成天地,继而化生万物。这个时候,天地之所以会出现,是因为背后有“道”;万物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且各具特性,亦是因为万物有万物的“道”,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是生成万物的母亲,即为“有”。

所以,从道形而上的角度来看,无和有都是道,因此老子思想里面才会展现出“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特点。

2、人生方面的“有”和“无”

将形而上的道下落到世俗人生方面的时候,我们亦能理解老子思想中的那个“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观点。

老子曾经这样描述过道的特点。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这句话相当精妙,老子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洞悉到世间事物因循往复的变化特点,一件事物上升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便会下落。道的作用微弱、谦逊,难以被察觉,但是道却不容抵抗,道的强大与其表现出来的无声无息本身就是有无共存的一种奇妙状态。天下万物生于天地之间,天地可以看成有,有又生于无,但是你不能说无前面不存在有,因为无前面还有无.....

在人生当中亦是这般,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可以用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来指代。比如,我们学习知识,学识多了,获得学识可以看成是“有”,但是学习“知识”的同时,我们可能因为自身认识到了许多东西,学会了深思熟虑,于是做事往往与本心相违背,做的事情可能有些伪的味道,这个时候,我们不求利禄不知伪诈的“淳朴本性”便在渐渐减弱,此时“淳朴本性”就在向“无”的发展。

我们多一分“淳朴的本性”,就要少一点“学识的束缚”,这里不是要大家不学,而是在学的时候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保持有和无的一个平衡状态。当你既可以是“有”也可以是“无”的时候,这个时候,人生就相对趋于平和安宁了。

参考资料:

1、陈鼓应著《老庄新论》

2、罗义俊著《老子译注》

3、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