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万物收藏,而秋日养生一直是养生的热门话题。 秋属金,肺主金, 所以养阴润肺,消除秋燥是主要事宜。秋季,还有“多事之秋”之称,疾病多发,危害健康。 
入秋后养生,应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原则。 ①入秋后,万物收敛,要注意不吃寒凉之物。寒凉食物,会导致体内的阳气不足,危害健康。②不喝冰饮料、冰啤酒,因为这些东西都会刺激肠胃,造成脾胃不和,导致体内湿气重。 ③不吃西瓜,西瓜又名“寒瓜”。秋季不宜过多进食西瓜,民间有“秋瓜坏肚”之说。脾胃虚寒的人,秋季更不要贪吃西瓜。吃西瓜会加重脾胃负担,危害脾胃健康。土生金, 脾属土,中医有母病及子的说法,所以养脾也是养肺的关键。秋季易犯“秋燥”,此时应少吃或不吃辛辣之物;尽量少吃烧烤食物、辣椒、生姜、花椒等食物,特别是生姜。古书有云“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秋季本就干燥易上火,而生姜属于热性,不宜多食。上火容易导致便秘、皮肤干燥等问题。天气转凉,人们的食欲逐渐好转,加之“贴秋膘”之说,很多人便开始“大鱼大肉”进补起来。此时,切莫吃油腻之物。刚入秋很多人肠胃功能较弱,如果吃太多肉类及油腻重口味食物,不利于健康。入秋后,要注意清热润燥,可以适当吃一些鸭肉、鱼肉、山药、百合等,既能清暑热,又可补益。天气转凉,一定不要再洗冷水澡了。虽然,有“春捂秋冻”之说,但入秋后洗冷水澡容易感冒!秋天特别适合运动,但是要避免剧烈运动。秋冬适合一些养生运动,如登高、快走、打太极等,不应大量出汗。老人、高血压、糖尿病者不可剧烈运动,时刻观察身体变化。 秋天养生应该顺应天时,早睡早起,不宜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可以保证人体健康。每晚尽量在22:30之前入睡,年轻人保证7小时的睡眠,老年人要6小时。“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季人们的精神情绪会出现变化,出现“悲秋”、“伤秋”之情。忧心过度或常生气,会导致阴阳失衡,影响健康。饮茶不仅是传承文化,更是一种优良的养生方式。两餐之间,喝上一杯养生茶,养护内脏,防病祛病!不同的茶饮,也有不同的养生功效。秋季喝点性质温和的红茶是不错的选择,有助于养心,保护心脏健康。英国科学家经过了14年的研究后发现,每天喝3杯以上的红茶,能够让患心脏病的概率下降11%。将蒲公英根按照红茶发酵工艺炒制成茶,可大大降低蒲公英寒性,更适合秋季饮用。蒲公英入肝经,可排肝毒、降肝火、预防肝损伤;蒲公英根的效果优于蒲公英叶子。现代科学证实,蒲公英可以对抗内毒素,提高肝脏解毒能力,从而保护肝脏健康。用茉莉花泡水喝可以促进食欲,帮助消化,改善食欲不振,特别养脾。玉竹,是“药食两用”的小植物,《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皆将其列为上品。玉竹是一味养阴生津的良药,可润肺止咳,改善咽干舌燥,提高免疫力。玉米须不仅入阴阳胃经,而且归肾、肝、胆经。玉米须可利水消肿、清肝利胆。经常喝点玉米须水,有助于促进肾脏排毒,预防肾炎,保护肾脏健康。手心,有劳宫穴,是心经的主穴。搓手的时候,可以按摩此穴,通过经络刺激心脏,让脏器兴奋起来,帮助人体迅速恢复体能。胃经被称为“长寿经”,饭后20分钟左右,用手反复摩擦膝关节,可以使胃经通畅。按揉小腿外侧足三里穴5分钟,可生发胃气、燥化脾湿,延年益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