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亲密关系的真相:其实人人都无法真正相爱

 hudie_y 2019-10-17

2019.9.6


你我之间隔着千山万水,我种下一缕思念,愿思念长成树,开满花,花随着风,飘向最美的你,你闻着花香,我想着你,如此,甚好。

 
爱上他人并不容易
人之相爱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一个人在关系中全然地看见了、包容了、接纳了他人。
因之,这世上少有真正的“相爱”。
因为人对于自我的忠诚与忠实,超越对其他一切关系的需求,于是我们会发现,在关系里,真正爱上他人是一件匪夷所思的事,那意味着你可以在心理上放弃一些自我的部分,或者说,你在高度对自我忠诚的情况下也能对他人忠诚:一种近乎于情感上的无我。

//////////

也许,我们偶尔能从一些伉俪情深的故事中读到一些真正相爱的例子。
比如钱钟书和杨绛两位先生的相濡以沫。

出身于文化名流世家的他是个谦谦君子,而大家闺秀的她原也是个娇小姐。两个人都不太擅于生活,不太会做生活中的琐事,许多事情都是婚后第一次面对。
于是这样的剧情上演了:在生孩子住院时,钱钟书常苦着脸来医院向妻子作汇报:“我做坏事了”,有时是他打翻了墨水瓶,有时是他砸了台灯,有时是他不小心拔下了门轴上的门球……杨绛从不责怪夫君,而是温言软语抚慰:“不要紧,我会修。”
在抗战时期他们一度生活艰难,杨绛从娇小姐转而变成“老妈子”,一般人可能无法接受生活的落差,但杨绛却觉得这是自然而然的事。
这是什么原因呢?
杨绛先生这样回答:“为什么?因为爱,出于对丈夫的爱。我爱丈夫,胜过自己。我了解钱锺书的价值,我愿为他研究著述志业的成功,为充分发挥他的潜力、创造力而牺牲自己。这种爱不是盲目的,是理解,理解愈深,感情愈好。相互理解,才有自觉的相互支持。”
这不是对如何是真正相爱的最好解释吗?
相爱是要能够舍弃一部分自我的
相爱,是要能够舍弃自我的。而一般人却经常无法做到放下这个“我”,或仅仅只是在相识相恋之初,为了得到对方的情感,暂时勉强自己放下这个“我”。日子长了以后,渐渐自我主义抬头,无法再像初期那样热忱地对待对方,却觉得是对方变了。


初时的“相爱”,已然变成计较和“相憎”了。
“我为你付出了那么多,你回报给我了多少?”
“你不再爱我了吗?为什么现在不来接我下班了?”
“我的脾气就是这样坏,你接受不了也没办法!”
“我最讨厌你那高高在上的样子,你什么时候尊重过我?”
“你就是这样死顽固,十头牛都拉不回来,真是不想和你过下去了!”
……
虽然都是生命个体真实的感受,但是却已经离“相爱”非常遥远了。
我们不能小觑了我们的“自我”,有它在,我们与他人就像隔着山、隔着河、隔着海、隔着渺渺茫茫的虚空,我们缘于一份固执的自我,触不到他人的真实灵魂,既舍不下自己的观点和虚荣,也无法认同和接纳对方。
拥有着如此狭义的自我,我们又如何能真上爱上他人呢?
何谓伉俪?
孔子的嫡孙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提到:「伉俪者,言是相敌之匹耦(偶)。由此可以体会:“伉”本义是匹敌,相当;“俪”是配偶之意,“伉俪”意即相匹敌的配偶。
由此可知,那些在各方面都比较匹配的夫妻才能称为“伉俪”。
而“匹配”一词,也包含着相互之间的一种“合”:我愿意为了与你相匹配而放下自己的观点或态度。


那些真正情深的伉俪,在对方面前是全然无私的,他们没有隐瞒,没有隐私:完全向对方展露自己的优点或缺点,而双方都对这完全的崭露都给予温暖的抱持,他们能真正舍下自我,看见对方。
只有那些真正有人格力量的人,才能达成这样的情感模式,真正地爱上他人。

他们甘于如此敞开,宽广地去爱。
而大部分人都没有处理好人格阴暗的部分,自己对自己都不忍直视,或者说自己都无法成为一个全然真实的人,还有着许多人格上的弱点,比如好面子、虚荣、世故、嫉妒、敌视、自鄙、憎恶……如此,我们无法成为一个良好的天然的人类,想要全心全意爱上另外一个人,自然也变得非常地困难了。
相敬如宾
现在的世界,就连相敬如宾的夫妻都十分地稀有。
多数人会在婚后会混淆了自他,把对方当成自我的附属品,极易对之予取予求,这样的姿态自然容易引起关系中的难题。
相比而言,我们都在关系中过于自我放纵了。
而在古代,名士们誉为相敬如宾式的婚姻又是怎样的呢?
便读到这么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有一位叫郤芮(郤:音“戏”)的大臣因罪被杀,他的儿子郤缺也由此被废为平民,从贵族一降而为平民,开始务农为生。

郤缺没有因为生活环境及个人际遇的巨变怨天尤人,他勤恳耕作以谋生,同时也以圣贤为师刻苦修身,乃至德行与日俱增,妻子对他甚为仰慕,就连初次结识他的人十分赞叹他。
郤缺有一次在田间除草,午饭时,妻子将饭送到地头,以十分恭敬的姿态跪在丈夫面前,郤缺连忙接住,频致谢意。夫妻俩相互尊重,饭虽粗陋,倒也吃得有滋有味。

此情此景,感动了路过此地的晋国大夫胥臣,一番攀谈,认为郤缺是治国之才,极力举荐他为下军大夫,后来郤缺立大功,升为卿大夫。”

这便是“相敬如宾”这个典故的来源。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相敬如宾是建立一种发自内心的、对对方的敬重之上的,而我们在关系中往往缺乏了边界,自然也不存在对对方的敬意了。

而人能够对他人如此相敬,也是缘于一份对他人的认同,一份对自我的舍弃。
爱自己,才能爱他人
说到舍弃自我,似乎是非常难的事儿。
我们怎么能够把自我给舍下呢?
我们怎么能够把心灵完全向外人敞开呢?
而这样的疑问,自然也似乎是同时在问:我们怎么能够真正爱上别人呢?
其实,他人也是自己。那些情深的伉俪,他们实现的是自他结合的神话:他们在另一个人身上看见了自己,一份他们无比渴求的珍贵性,一份他们终生想去捍卫成全的爱的神话。


他们不在另外的地方看见了这样的闪光,而只是在地球上,在伴侣的身上,他们得以如此深情地去爱与守护着他们的自他神话:他们爱着别人,同时,也爱着自己。
因此,关于自我的舍弃,其实是广义的自爱:一个扩展了小我界限的人,得以真实地全方位地爱着接纳着自我的光明面和阴暗面。他们将之良好地整合,并由此发展着光明无比的内在。经由这光明,他们学会了爱上他人。
我们所舍下的“自我”,不过是对他人的侵犯之心、对自我的不接纳不认同、时时想要控制占有他人的尘俗欲望或一份没有了自他界限的极度依恋,而这些,全都是病态自我的构成部分,唯有穿越这些障碍,才能走到真正的爱的圣地里去里。

亲密关系的真相,同时,也是我们与自己关系的真相。
唯有那些全然爱上自己的人,才会全然爱上另一个与自己相似或不相似的人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