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淺釋老子《德道經》 德篇 第一章 論德

 秦之过也 2019-10-17

老子《德道經》
德篇 第一章 論德 (道德經38)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乃之。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皮取此。


淺釋:

德:《春秋》說以人十四心為德。意為一心為眾人做到十種善行,遵守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視、非禮勿行四項行為準則。

《內經》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炁也,德流炁薄而生者也”。揭示了德的生命能量性。

上德是居道“無”而用德“一”,淳德“一”尚未樸散成德的五個子系統:仁、義、禮、智、信,居一未散,所以有德。

下德狀態,德“一”己經樸散為五,德的完整性已經喪失,為防止繼續丟失而修德,所以不言其有德。

上仁是先天本性的善,是自然的流露;上義則屬於後天意識行為,需教化並自覺遵從才能恪守。上禮同樣屬於後天智識系統的教化,如果沒有上仁上義的支撐和信德的基礎,就很難維持,需要振臂疾呼,即使如此也難長期守住。修真學中認為,人體性命雙重結構兩大系統中的德“一”,在肉體內是完全樸散開來分布於五贜之中,極為容易流失。在性體系統中同樣如此。掌握這種散失規律,是逆修復德而歸道的前提。

人類在失道以後,必然按照失德、失仁、失義、失禮不同社會階段下滑,隨著忠信的嚴重喪失,仁義禮智失去信德之土的承載,亂象頻生,也就進入最後的愚智時代。

所以有誌於身國德道復興的人,要把握住信德厚實之土,建立道德信仰信念,尊道貴德,忠信不惑,把握住天地正能量,才有復興道德的希望。

老子這一章是《德經》的首章,是論德、道的關系。“道”與“德”在宇宙空間中是不可分割的,勉強能以體用關系表示,即道為體,德為用。德是“道”實踐的真諦。要求修真者在“道”中經歷過“德”的真實具體的實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