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静之兄第1077篇原创,累计原创200万字 01 大家好,我是静之兄,今天我们来讲《传习录》第243条。 在这一条里,王阳明谈到了何处觅明师的问题。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很多时候,有些问题即使再苦思冥想,也想不通,但经明师一点拨,就会恍然大悟。可见,明师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扮演了何等重要的角色。 只不过,经师易得,人师难觅。有些人比较幸运,遇到了明师,有些人则没那么幸运,没有遇到明师。 那么,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不用靠碰,而可以主动的找到人生中的明师?王阳明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令人兴奋的答案:有办法,而且唾手可得。 我们先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02 王阳明说:“‘天命之谓性’,命就是性;‘率性之谓道’,性就是道;‘修道之谓教’,道就是教。” 有人问:“道为什么是教?” 王阳明说:“道就是良知,良知原本是完完全全的,对的就给他对的,错的就给他错的,只要对错都依着良知,就没有什么过失的地方,这个良知还是你的明师。” 03 王阳明的观点很明确,明师是谁?是良知啊。何处觅?自己的心中觅啊。 原来,我们到处求爷爷告奶奶的找好老师,竟是白忙活。明师就是自己的良知,就在自己的心中,还要去哪里找?还用去哪里找?我们竟像小孩一样,玩了一个骑驴找驴的游戏,找的很辛苦,却没有收获。 有人可能会怀疑:自己怎么可能是明师?明明是经过别人的点拨我们才恍然大悟的呀,可不能抹杀明师的贡献。 当然,我们要怀着感恩之心去感谢那些带给我们智慧的人。但我们也不用太谦虚,引发我们茅塞顿开的,并非其他的明师,而是自己的良知。只有当自己做好了准备,允许良知放出光明时,对错根本就无从遁形,该怎么看、怎么做了然于心。 04 举个例子,我在近二十年前就买了《传习录》来看,可是横看竖看都看不下去,哪怕下定了很大的决心,硬逼着自己去看,也看不懂其中到底写的是什么,几次反复下来,最终还是放弃了,从此十多年没看《传习录》。可是,大约六年前,偶然的情况下,我再次拿起《传习录》,却看得津津有味,毫无障碍,竟有想拍大腿的感觉,就像是王阳明替我说出了心里的话,却说得比我更透彻、更深入、更简洁。 谁是明师呢?王阳明一直在那,二十年前如此,二十年后也如此。如果王阳明是明师,为什么二十年前没能点拨我呢?如果王阳明不是明师,为什么二十年后却又点醒了我? 可见,我的觉醒,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并非王阳明,而是我本人。是我的良知点拨了我,良知才是真正的明师,王阳明只是一个媒介和助缘而已。 如果我本人没长进,哪怕天天跟在王阳明的屁股后面,也无法悟道。如果我本人长进了,即使没有王阳明也有李阳明、张阳明,即使没有现成的明师,也有穿越千百年隔空相望的明师,即使没有人形的明师,也有动物、植物、山水的明师。很多人不正是在“走投无路”时通过看星星、看月亮、看花草获得了真理? 而在我的身上,之所以会发生如此神奇的“不学而知”的事情,皆因二十年前,我的私欲太甚,遮蔽了良知,老师都躲了起来,自然看不懂王阳明的话,六年前,私欲少了一些,良知也光明起来,明师又重新“上岗”,自然就看得懂王阳明的话了。 我的这个体验,相信很多人也曾有过。比如,有些书,买来的时候翻两眼就看不下去了,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后,再看时就津津有味了;有些电影,以前看不懂,也没有老师教,突然有一天就看懂了,还看得眼泪汪汪的;小时候父母讲的一些话,之前听不懂,也不以为然,可是长大之后,突然想起,感觉是至理名言;有些人有些事,年轻时不理解、想不通,有了经历之后,才懂得要珍惜。 05 王阳明曾讲过一个“郢人燕说”的故事,也揭示了明师其实是自己的良知这一真相。 古时候,有个楚国人从郢都写信给燕国的相国。他是在晚上写的这封信,写信的时候,烛光不太亮,郢人就对在一旁端蜡烛的仆人说:“举烛。”意思是让仆人把蜡烛举高一点。可是,因为他太专注在写信上面了,嘴里说着举烛,也随手把“举烛”这两个字写到信里去了。写完信之后,他又没有检查,让仆人原封不动的把信送出去了。 燕相收到信以后,看到信中“举烛”二字,琢磨了半天,总感觉与前后文不搭,不知道郢人莫名其妙的说这两个字有何深意。琢磨了半天,他终于恍然大悟,原来郢人是建议他要举荐贤良。所谓的“举烛”,就是施行光明清正的政策,而要倡行光明,就要举荐优秀的人才。燕相把这封信的意思向燕王做了汇报,燕王觉得很有道理,就按照燕相对“举烛”的理解,选拔贤能之才治理国家,在他们的治理下,燕国政通人和。 燕相和燕王都把郢人当成了明师,把他的话当做至理箴言,认为郢人点拨了他们,教会了他们治理国家的道理,真是糊涂得很。实际上,我们知道,所谓的治国大道,不过是郢人的一个笔误而已。 谁才是真正的明师?不是留下笔误的郢人,而是燕相和燕王的良知。尤其是燕相,如果他的良知没有觉醒,怎么可能会把“举烛”理解为举荐贤良,如果他是个被私欲控制的乱臣贼子,或许会认为郢人是教他要查清政敌,并把他们一举消灭呢。 06 道是无处不在的,这就意味着有没有外在的明师对于一个人的成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有没有一双足够看清这个世界的慧眼。 给我们慧眼的,就是良知。良知湛明,庸师也能教出天才,良知昏庸,名师在侧也无法朽木雕花。所以,良知才是我们的明师,才是我们的贵人。 要拜,就拜自己的良知吧。 附录:《传习录》243 先生曰:“‘天命之谓性’,命即是性。‘率性之谓道’,性即是道。‘修道之谓教’,道即是教。” 问:“如何道即是教?” 曰:“道即是良知。良知原是完完全全,是的还他是,非的还他非,是非只依着他,更无有不是处,这良知还是你的明师。” 去年今日文章:《静之兄 | 主一无适便是敬》 静之兄,专注传习阳明心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