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国草书展上一件作品,拼接得很繁冗

 余闲书屋 2019-10-18
全国第四届草书展上,广东的80后书法家徐壹民的作品入展。徐壹民的草书作品是以多张小幅拼接而成的,形式感很足,再加上书写得自然顺畅,很有年轻人的朝气。
书法在当下已步入了展厅时代,为了加强“视觉效果”,夺人眼球投稿作者,无不重视作品的设计作用,以几块色宣斗方组成整幅作品是书界近些年常见形式。徐壹民以八块草书小斗方拼接为中堂,每块斗方章法均有变化,落款署名长短、繁简各有不同。
徐壹民的入展作品渊源显然是黄庭坚《李太白忆旧游诗草书卷》,线条纯净、柔媚,以中锋取其劲健,以侧锋取其妍质。字形结体多有变化,自然流淌地书写显得轻松自如。线条缠绕提按挥洒自如,每行的中轴线摇曳多姿融王铎神韵。可见其与传统经典的灵犀相通。
草书笔法多系帖学精髓,除了要有楷书的基本功外,篆、隶的训练不可或缺。只有这样才能在作品中展示多种技法,而草书的精彩之处正是这些。
除了线条的作用之外,草书的章法极为重要,这牵涉到审美观的问题,尽管都学经典,有些人取其运应自己审美情调的元素,而有些人则依样画瓢,等到自己创作时光顾及字形是否像原帖而忽略了气韵生动,更有些人是临摹时惟妙惟肖,创作时完全不搭调。
大草之难不仅难于章法,而且每个字用笔结体均需到位经得起推敲。透过这件作品可以看到作者的扎实功底。需要提示的是,草书作品虽求流而畅但也应“勿轻滑”。
此幅作品好在让人看出了学黄庭坚但又加上些许自己的主观意识。然而从章法上来讲,这幅作品采用了拼接方法,是否有些繁冗?
我们不是反对拼接,而是草书本体的变化已经够多了,无需任何装饰。如果过于拼接装饰的话,一定会显得繁冗,因为只有最本质的书写才能表现出最高的情感。
同时,我们也应该知道,徐壹民是个80后,还很年轻,年轻人的书写,华丽一些、活泼一些是很正常的。相信随着岁月的历练、知识的积累,其对书法的理解与表达也会日趋成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