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欣赏范曾徐里书法,看看谁的书法更能体现书法的古意?

 泊木沐 2019-10-18

书法的古意是针对今意而言的。个人理解,自东晋王羲之以来,逐渐行成流传至今的书写规范,这一脉相承的书风均为今书,在此之前的甲骨文,金文篆隶,都是在汉字发展过程中的基础,或称原始依据,这些文字的构造和笔画形状就是远古的书法规范,后来的书家遵循这些文字的审美趣味进行书法作品书写,既是追求书法的古意。

传统意义上的书法,点横撇捺都有讲究,从东汉末年张芝首创今草,到三国时期钟繇又隶变楷,到东晋王羲之,今书的楷书、行书和草书形成规范,在各个时期有的个别字的书写又经过不同书家的演绎,最终成为我们今天所使用的规范字体。而在很长时间里,篆隶书法因难以辨认,逐渐失去实用作用,进而在金石领域绽放异彩,隶属则多用来书写匾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就是古代的美术字了。

一直到清代,随着文字传播技术的发展,很多书家不再满足于今书的局限,热衷于寻找适合自身个性的书法风格,在这个时期,大量的汉魏时期古碑被发掘。这些在唐宋时期被认为是有毛病不成熟的碑文字体,清代书家重新赋予了它们新的生命活力。那时候涌现出一大批以篆籀闻名的大家,像像伊秉绶、邓散木、金农、郑板桥、吴昌硕等等。这些人崇尚“师法汉魏”,在汉碑的基础上,纷纷创作出精彩纷呈的篆隶书法,使已经失去实用价值多年的篆隶书法在这一时期大方光芒,而清代的金石学,也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巅峰。

经过这一时期的变革,书法界甚至出现了碑学派和帖学派的纷争。帖学派认为远古石碑是进过匠人二次加工,无法追摹书写时的真实笔画,拓本也不可能完全一致,所学无法订立标准,碑学派则认为,前人书家所写字帖,虽然书写痕迹有形可依,但是前人成果,不免禁锢学人发展,缺失书法高古意境。

当然,不管怎么认为,书法的审美趣味,其实都是在不断地学习和创作中逐渐发现的,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可以对东晋士人的自由随性、唐宋时期的豪放不羁怀抱憧憬,也可对捍卫时期的庄严凌厉充满崇敬,书法创作的高古意境,也是今天众多书家喜爱的风格形式。

徐里

徐里,1961年生于福建,1985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现任中国美术家协会驻会副主席、分党组书记、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主任、全国美展总评委、评审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我认为书法古意从五个方面去理解!

一,笔法上的古意!从秦到魏晋到清代,每一位留在书法史上的经典书法家的笔法,都是有不同的特点!当今的书法人能够掌握某一位60%的笔法特征,都应该是非常了不起了!笔法是精微的,精微到每一位经典书法家的起、行、收的动作上,都有细微的不同!以狂草为例,掌握了怀素的篆籀技巧,相对而言,就比用王铎的笔法更有古意!

二,字法上的古意!字法上是有相同之处,但更多的是不同之外!一样,每一个经典书法家的字法都有不同之处。颜真卿的楷书字法上宽博,柳公权的字法上紧凑,但是相对而言,如果熟练掌握了钟繇的字法后,古意就比颜、柳的强!

同样,有人写田楷,即使下的功力再深,亦没有古意。今人的,哪里有古意?古意,首先得够古!

三,章法上的古意!同上所述,每一位经典书法家的章法也是不同的!颜真卿楷书作品的章法与欧阳询的差别就大!如图!颜体撑满,欧体疏朗,等等!曾经见过一朋友用颜勤礼碑字创作一六尺整张作品,字的间距都非常之大,而且划了一个个格子,章法上的古意尽失……

四,墨法上的古意!一年前的事,一位学书法的朋友参加培训班学习临作,他主攻的隶书很古,但是他总是受今人影响,用极其强烈对比的涨墨、淡墨创作,第一个字极浓,甚至于糊成面,到了第四、五个字便极淡、极枯!他的分组老师不喜欢,当众大声喝斥他,说他胡来,气得这位朋友抽身走人,郁闷了好多天!分组老师没有错,但是显然不善于把不能这么做的原因讲透了……其实很简单,墨色强对比是今人玩的,这位朋友主攻的隶书很古,用今人的手法容易冲淡了古意,得不偿失。即便想要墨色对比,也是可以的,缓和一些,别太强烈!

这就好比,我们用王铎的涨墨法去写怀素的草书,就是冲淡了古意!

五,纸张、形制上!用花花绿绿的,带有纹路的纸写尺牍,而且是用二王的风格,显然冲淡了古意!相反,用古纸,就加强了古意!我参观过临帖展,在展厅上愰然大悟,为什么有人用黑纸白字创作,为的是接近拓片的古意!临帖展上,还有数幅入选作品,形制上与碑林里的碑一个模子出现的,自然有古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