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21)

 学中医书馆 2019-10-18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21)----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图谋

     阳密乃固说:问大家一个问题,仲景写伤寒论已经写了一切疾病的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为什么还要再花大力气写金匮要略?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各有什么样的图谋?
     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搞清楚疾病的传变规律,中医里面有一句话叫做“万病不离伤寒六经”,它有两层意思,一是不管什么病,不管怎么去辨,都在六经里面,都是六经病的一种;第二层意思是不管什么病,辨到最后,都有外感的病机在。所以,疾病的传变规律就是先有外感,外感失治以后伏邪于身体里面,年深日久,逐渐传变,一有机会就危害身体,变成各种各样的杂病。
     最先的病机都是外感,为什么到后来会千变万化?这个在《医宗金鉴》里面有解释,所谓“六经为病尽伤寒,气同病异岂期然,推其形脏原非一,因从类化故多端”,原来,外感病到了不同的人身体里面以后,因为个人的形器不一样,先天禀赋不同,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病弱倾向,所以导致最终得到的杂病各不相同,这个就如同流水一样,不是说水往低处流吗?身体里面的病邪也是一样的,一定往身体的薄弱环节传变,各人的薄弱环节不同,造成疾病千奇百态。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从标本来看,谁是病标,谁是病本?很显然,杂病是标,外感是本。
     现在大家想想,当初仲景想要写一本全面反映疾病传变以及治疗原则的医书的时候,他应该从何处动笔?才能既将问题讲明白,又最能节省笔墨?显然,只有将病本与病标分开来写才行,因为病本是一样的,写起来重复,总不能每遇到一种病,不但要写其标症的治法,还要写其本症怎么治,这样的行文不晓得要长多少对不对?所以,仲景就将病之本写成了《伤寒论》,通用于一切疾病,而将病之标分门别类写成了《金匮要略》,各有各的适用症。
     这本来是仲景行文的一种方式,但是后世的医家不懂,硬要将伤寒杂病论分开来看待,有说伤寒论专论足三阳与足三阴,而金匮专论手三阳与手三阴的,也有说伤寒论是纵向一条线,而金匮是横向一条线的;有只研究伤寒论,单从伤寒论找处方治病的,造成治病迁延日久;有的但从金匮去找治疗处方,造成治病总也断不了根,要不停的服药维持,其实,最佳的治疗手段就是要结合伤寒与金匮的处方,不但要治其标,更要拔其本,来个标本皆治。
     不过,伤寒杂病论的处方太过强大,伤寒论就好比屠龙刀,金匮要略就好比倚天剑,任何医生哪怕只掌握一种,亦能成为大医,如果二种都掌握了,那就能得到武穆遗书了,呵呵。例如以当代而言,倪海厦先生,就是很会从金匮找方子的大医,而现在还在为中医砥节砺行,为民间中医正名呐喊的蔡长福先生,就能将伤寒论用得出神入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