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20)

 学中医书馆 2019-10-18
                             中医基础要这样理解(20)----六经辨证与五脏辨证

     阳密乃固说:常常在网上看到这样的文章,分析六经辨证好还是五脏辨证好,其中不乏有中医大家者,甚至有比喻说中医辩证犹如邮递员送信,五脏辨证只可以送到某某街道,而六经辨证可以送到某个门牌号,言下之意是六经辨证才能辨证精准,说实在的也许是我的理解能力有限,看了有点啼笑皆非。
     其实五脏辨证也好,六经辨证也好,它们是没有好歹之分的,完全看用到什么地方。证据在哪里?比如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大家都知道,伤寒杂病论开创了六经辨证的先河,但是,如果我们把伤寒杂病论分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则六经辨证主要适用于伤寒论,辨证外感病,金匮要略所述之杂病使用什么辨证方法?仲景没有明示,但是在开篇第一章《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有这样一段话:"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唯治肝也”,这不是典型的五脏辨证思路又是什么?不仅讲到了五脏辨证,还将五脏病症的治则完全依据五行生克关系来实施,大家知道,这金匮要略第一章主要就是讲一些原则性的东西,具体的病症并没有涉及到,所以,仲景在针对杂病的时候,用的也是五脏辨证,只有针对外感病的传变的时候才用六经辨证,为什么这样?完全是病机病理的需要,仲景发明了六经辨证体系,但是不排斥五脏辨证。
     无独有偶,现在有一本《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书,据说是梁朝陶弘景根据《汤液经法》发挥而成,里面的方子完全来自汤液经法,尽管该书晚于伤寒杂病论几百年,但是它依据的《汤液经法》却是《伤寒论》的祖宗,可惜汤液经法已经失传,汤液经法据说来自于商朝宰相尹伊,那才是中医正宗的祖师爷,尹伊还是厨师的祖师爷,所以中医其实完全是药食同源的,我们炖甲鱼,为什么要放那么多的生姜和胡椒,就是为了平衡甲鱼的寒性,这样配合着吃完才舒服。扯远了,《辅行诀》一书尽管比较短浅,但其内容也可大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脏腑用药,就如同书名所示一样,有五脏的大小补泻各汤,很明显用药是遵循五脏辨证的法则。但是还有一部分是讲外感天行病的,主要方剂就包括二旦,大小六神诸方,这就与五脏辨证完全扯不上关系了,为什么我们老祖宗不用五脏辨证体系?因为用不上,不适用,二旦是讲阳旦汤与阴旦汤,阳旦者升阳之方,阴旦者扶阴之方,大小六神完全来之道家的名讳,分为大小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等,这尽管没有六经辨证的言辞,但是可以明确,阴旦阳旦,大小六神等,就是一个天地气机的升降运动,既有升降,也分东西南北,并且明言汉朝张仲景就是依据这些个方剂写成《伤寒论》的。
     为什么这样?因为五脏辨证就适用于杂病,而六经辨证才适用于外感天行,这是由不同的病理病机以及疾病的进程所决定的。例如六经辨证,三阳病分为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请问这时候的疾病传变到了五脏吗?没有,太阳病还在表,顶多到了膀胱腑,阳明病还在肠胃,也没有到脏吧,少阳病在三焦淋巴系统,水道系统,也没有到脏,都没有到脏,那怎么去套用五脏辨证体系?所以,如果外感病一定要套用五脏辨证体系,只有等病到了三阴才套得上,如果病到了五脏,的确五脏辨证与六经辨证就都可以适用了,所以说,六经辨证还是全面些,它的辨证包括了疾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这是张仲景对全人类的最大的贡献,而五脏辨证却来得简单直观,是病情入脏以后适用体系,所以是各有所长,没有优劣之分的,如同南拳和北腿,少林和武当,适用的才是最好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