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曾国藩与富兰克林的智慧

 罗宋汤的味道 2019-10-18

最近正在看张宏杰版的《曾国藩传》。曾国藩在30岁左右高中进士去京城当官后不久,接触到了许多层次更高的人物,他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粗鄙和浅薄,于是立志“学做圣人”。

曾国藩在日记中给自己立了12条军规:

(1)敬。整齐严肃,无事不慎。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验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粘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徇外为人。

(5)读史。丙申年购《二十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惜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叶,间断不孝。

(6)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之事。

(8)保身。十月二十二日奉大人手谕曰:“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做养病。

(9)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10)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耽着,最易溺心丧志。

(11)作字。饭后作字半小时。凡笔墨应酬,当做自己功课。凡事不留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12)夜不出门。旷工疲神,切戒切戒。

定了这12条军规之后,曾国藩不是马上就能做到,变成圣人了。他也是普通人,经常会有违反自己制定的规则的时候。每当他做了违反规则的事之后,他都会在日记之中记录下来,同时痛骂自己。可以说曾国藩只从定了这些规则之后,一辈子都在跟自己人性中堕落的一面进行搏斗。我们每个人又何尝不是呢?不同的是,大部分人在这场持续一生的斗争中败下阵来,最终没能取得什么成就,而曾国藩通过不懈地努力与反省,最终成就了大业,成为我们学习的典范。

曾国藩给自己定12条军规的故事让我想起了美国国父之一富兰克林。富兰克林在年轻、事业刚起步的阶段,为了完善自己,也给自己定的13条应该遵守的美德,分别是:

1.节制:食不可饱,酒不过量。

2.慎言:只讲对人对己有益之言,不说无聊琐碎的话。

3.条理:让拥有的每件东西都各有其位,让要做的每件事都各有其时。

4.坚毅:一旦决定去做某件事,就马上义无反顾地去做。

5.节俭:将钱用在于人于己有益的事情上,杜绝浪费。

6.勤奋:不耽误任何时间,总是在干有用的事情,终止不必要的行为。

7.真诚:不采用任何有害的欺骗行为,想问题和说话都要公平公正。

8.正直:绝不做损人利己之事。

9.适度:避免极端,避免他人对你产生怨恨。

10.清洁:决不允许身体、服装和居所不洁。

11.心静:不为琐碎之事,寻常之事,和不可避免之事萦绕。

12.贞洁:不过度行房事,也不因男女关系损害和他人的关系。

13.谦卑:以耶稣和苏格拉底为楷模。

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种美德呢?

富兰克林讲,很多人只定义少数几种,每一种里面放入了很多的内容,这样是否做到了,很难判断。因此他宁可分得细一些,每一种美德中只包含一个简单、清晰的外延,这样就容易检查自己,容易做到了。

富兰克林用一个表格记录自己每天是否做到了自己定的美德。如果没有做到就在表格中打黑点,一开始也是表格中黑点很多,每天都会违反很多美德。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表格中的黑点越来越少,直到最后养成习惯之后,几乎不会再画黑点。

认真对比曾国藩的军规和富兰克林的美德,不难发现,东西方两个贤者给自己定的规则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节制、贞洁、慎言、心静等。这两位贤者一个生活在18世纪的美国,一个生活在19世纪的中国,应该没有什么交集,但是他们制定的规则以及自我完善的方式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也许是吧,但我更觉得是不同文化中的智慧和美德的标准是类似的,因此只要朝那个方向努力,基本都会殊途同归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