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思考精选 | 媒介技术的消极作用:警惕你身边的手机、电脑……

 DICT观察者 2019-10-18

本文字数  1867字

预计阅读时间    6分钟

本文一开始,编辑部要为公众号10月10日发布的《童年真的消逝了吗》一文勘误。原文在介绍《童年的消逝》一书时,提到波兹曼的系列专著是“传播学批判学派的代表作之一”。经过查证,这一表述是不准确的。

正如大家耳熟能详的马歇尔·麦克卢汉一样,尼尔·波兹曼也是研究媒介环境的重要学者之一。波兹曼首次提出了“media ecology”这一概念,并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媒介环境学博士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尼尔·波兹曼之于媒介环境学相当于施拉姆之于传播学。他的媒介批评三部曲《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技术垄断》是媒介环境学派的重要理论著作,他在书中提出的许多具有阐发性的观点、假说,至今仍具有很高的参考和研究价值。

文章发布不久,2016级新闻系的张家伟学长就给我们的公众号留了这样一条评论:

认为波兹曼的思想属于媒介环境学派,是学界目前的共识。如此显而易见的常识,小编为什么会产生误解呢?这主要缘于波兹曼在其专著中体现出的浓烈的批判立场

尼尔·波兹曼是个不折不扣的“技术悲观派”,他认为只有对技术一无所知的人才会得出“技术中性”的论断。他对技术的批判不仅体现在学术思想上,在切身行动上也同样如此:波兹曼拒绝使用电脑、打字机等新兴科技,坚持用钢笔写作,他的众多专著和论文也均为手写而成。从宏观上来讲,波兹曼对于媒介技术的批判理论始终落脚于媒介本身所固有的“消极偏向”上。因此,在传播技术飞速发展、电子媒介大行其道的今天,为了防止我们的思想被技术解构,重新研读波兹曼的著作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

尼尔·波兹曼

概说波兹曼“媒介批评三部曲”

点击阅读《童年真的消逝了吗》

作为“三部曲”的开篇之作,《童年的消逝》已经出现了媒介批判理论的萌芽。如果没有进入多方位的考察,我们或许会认为“童年的消逝”讨论的核心问题是童年与媒介的关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与其说波兹曼只把目光聚焦在“媒介导致人们失去童年”上,不如说他是找到了媒介技术负面的一大例证——导致童年概念的消逝。从这一角度上来说,《童年的消逝》为波兹曼的媒介批判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

《童年的消逝》,尼尔·波兹曼著

点击阅读《文化在传播过程中需要娱乐化》

从表层来看,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重点批评了电视节目的过度娱乐化,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然而,波兹曼意图并不是批判电视内容的娱乐,而是在批判电视这一具体的媒介技术。也就是说,电视技术本身就是“娱乐化”的,这就决定了它的内容必然也有娱乐倾向。“形式决定内容”是这一观点的逻辑内核。

《娱乐至死》,尼尔·波兹曼著

《技术垄断》是波兹曼批判作品的终结篇章,其对技术的分析与批判也更为完善和深刻。在该书中,波兹曼的批判对象不再仅仅局限于电视媒介,而是扩大到所有的技术形式,或者说最广义层面上的媒介技术。波兹曼借用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观点再度阐明了“技术并非中性”的批判立场,指出我们必须警惕技术将我们引入负面偏向中至此,波兹曼的整个媒介技术批判理论建构过程华美落幕,其审视媒介技术在传播中带来的消极偏向理念也终于显山露水。

《技术垄断》,尼尔·波兹曼著

媒介批判理论 VS 批判学派

既然波兹曼对于媒介技术持有强烈的批判立场,那么为何不将他归于传播学三大学派中的批判学派呢?这主要是因为两者的批判对象和理论内核不同。

媒介环境学派以前被称为“技术学派”,我们从字面上也可以得知,这一学派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技术”。正如上文所述,波兹曼就将批判的矛头指向“电视”等媒介技术。

媒介环境学派批判的是技术

批判学派到底批判谁?答案是:资本主义制度。他们更多将传播理论和社会理论集合在一起,着重考察与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宏观问题。显然,批判学派的学者并不关注具体的传播内容和技术,这是它与波兹曼思想的根本差异。

批判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

媒介环境学者并不都是消极的

 技术中性论:麦克卢汉 

我们所熟知的麦克卢汉理论: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冷热媒介……这些理论都从全新的角度阐述了媒介与媒介、媒介与人类、媒介与社会的关系,是没有明显情感偏向的。除了强烈的“技术决定观”,我们很难看出麦克卢汉对媒介技术到底持赞同还是批判的态度。

马歇尔·麦克卢汉

 技术乐观派:保罗·莱文森 

莱文森提出了“补偿性媒介”理论,他认为人在媒介演化过程中进行着理性选择:任何一种后继的媒介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过去的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换言之,人类的技术越来越完美。显然,他对媒介技术持有积极态度,认为媒介技术有着很大的发展前景。

保罗·莱文森

媒介技术已经进入了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以网络技术为例:3G网络技术让我们进入了“全民网络时代”,4G技术催生出了“移动支付”“短视频”“网络直播”等新概念、新产品……5G时代的来临同样如此,更进一代的提升不仅仅体现在更快的网速上,它所带来的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社会变革更为关键。这一点与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思想不谋而合。

5G到底会给我们带来什么?

网络移动媒介异军突起,报纸、电视逐渐式微。在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我们需要注意避免传播内容的“娱乐化”和“低俗化”,传播技术本身的消极影响更值得我们警惕。

技术垄断是一种文化状态,也是一种心态。

文案 | 夏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