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尼尔波兹曼)

 双子奇缘 2020-07-25

一、说什么跟怎么说有关系吗?

1、波兹曼的担忧:在互联网时期,文化人的对技术的心态已经从抗争走向了迎合。

2、麦克卢汉(波兹曼的老师)的核心思想:媒介即信息。媒介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技术手段,不仅决定了信息的样式,更决定了信息的内容。

二、耳朵派和眼睛派之争

1、麦克卢汉和波兹曼都不认为技术是外在于文化的,更不认为技术能决定文化。媒介即信息的准确含义是,即使信息内容一模一样,但是通过不同媒介传播后,本质上已经完全不是一个东西了,对接收者起到的作用也完全不同。

2、麦克卢汉和波兹曼分歧在于:老师认为信息传播越是高效,就越有利于民智的提升、社会的平等和个人的自由,学生却不这么认为。

3、苏格拉底是耳朵派的代表,柏拉图是眼睛派的代表;苏格拉底没有留下任何文字,而学生柏拉图却留下了关于他的思想的大量文字。文字与口语的差别在于:

(1)首先,文字可以长久保存;其次,文字打破了信息的发布者和接受者同时在场的限制;最重要的是,文字有发明概念的自发冲动。人类的逻辑思维能力来自于文字的发明。

(2)文字的使用,不仅会让信息产生结构性,同时会让政治产生结构性。因为掌握文字的门槛比较高,就产生了知识精英阶层。少数人写,多数人看。谁控制了文字,谁就拥有了权力。文字天然就是反民主的、集权的、精英的。

(3)口语时代,内容具有不稳定性,表达更直接。口语是民主的、大众的。

自从活字印刷发明以来,本来眼睛派已经彻底赢了。但是,广播和电视的普及让听觉回归了。

三、技术时代,文化怎么办?

1、媒介三部曲的批判

(1)波兹曼在1982年写的《童年的消逝》,抱怨在电视时代,能读能写不再是成人的标志了。因为人们用图像直接进行交流,编码和解码的过程被免除了,文字带来的概念抽象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就退化了。

(2)三年后他写了《娱乐至死》,批判电视时代造成人们对信息根本态度的两个转变:只关注当下,漠视历史;因为丧失了时间概念,也丧失了对信息进行阐释的能力。

(3)1992年他写了《技术垄断》,指出互联网是比电视更大的祸害,导致文化向技术投降。他认为文化的出路是反对伪科学主义、尊重宗教、尊重传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