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来看课程大纲: 一、目标部分 首先,要确认读什么样的书,而读什么样的书取决于我们的目标; 我们读的书里分为两类,一种是偏理论的,告诉你为什么;另一种是偏操作的,告诉你怎么做。 所以,在进行初次阅读时,先学怎么操作,再来了解原理。也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 其次,怎么才能找到合适的书?有两种方式: 1)以书找书。比如:在你现读的书里,作者会推荐一些同类型的书,或者是一些相关的好书; 2)直接找:把目标转化成关键词。 比如:
以习惯为例,我们通过在豆瓣里搜索:“习惯”一书就会出现很多关于习惯方面的书; 怎么样来确定这本书是否值得读呢? 1)看书的评分,从评分来看当然是越高越好,6.0以上的就是很好的书啦。 但也要看你解决什么样的问题,有的问题一本评分3.0书也可以帮助你解决。 2)在找到书之后,看它的目录,看它的评价; 通过以上两点就能大致判定这本书是否适合来读。 其实,在花时间找书的过程中,也是在清晰自己的需求,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所以一个主题的书,在豆瓣一搜找到几十、上百本,再从中挑选就可以找到满足目标的书,就可以了。 当我们找到满足适合的书后,可以选择先看电子书,如果电子书合适再买纸质书,不合适就可以先暂时放一下。 也许有的小伙伴会说我可以全买回来,一本一本的翻看,但从经济的角度来看,这是不实惠的。 毕竟你把所有的纸质书买回来,结果一看,有的书根本不适合现在的你来读。 把书当成废书来卖吧,又舍不得,但是买回来的又不适合,放在那里觉得可惜。 正所谓,弃之可惜,放之也心痛。 二、目标的需求 1、阅读本身它就是有多层次的需求的; 每一个人读一本书的目的是不一样的,有的是为了了解它的操作技巧;有的是为了了解它背后的原理; 有的是为了了解这本书的写作结构;有的是为了了解作者是怎么样来传导信息的; 每个人阅读一本书的需求不一样;因而不能强求读书目标都得一致。 而且一本好书本来就值得多读,一本真正有用的书,它是值得反复读的; 每次阅读解决一个问题,满足一个需求,让脑袋里的一个困扰得到解决,那这本书也就帮到我们很大的忙了。 2、做检视阅读,又称之为浏览,我们可以先看看它的目录、前言、序言,内容这些可以大概的番一番; 花3分钟就可以了,如果你觉得时间太短,花5-10分钟也可以的; 但如果时间太长的话,就变成详细阅读了, 比如:在刚刚搜索的关键词“习惯”里有看到《微习惯》这本书; 我主要想改变的是习惯,目前个人习惯不太好,每天人特别懒散,在晚上复盘的时候,发现一件事情都没有做好,所以就特别想改变习惯;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会直奔主题:微习惯到底是什么? 它的一切源头是来源于挑战一个俯卧撑;做一个俯卧撑,是很容易的。 但要让我每天做一个,一年坚持365天确是很难的; 怎么办呢?采用最微小的步骤开始,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做一个俯卧擦,如果哪一天突然忘了,在睡觉前补起; 先从培养微小的习惯开始,而不是一开始就定一个宏伟的目标;正所谓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 从一个微小的习惯开始,这就解决了我的困惑。 三、知识的转化 真正的读书是将书里的知识,转化成我们自己内在的知识库的这样的一个过程;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会去到作者的知识库里面“搬砖、搬瓦”,然后来盖自己的“房子”,让自己的“房子”变得更大,更有效。 所以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要善于找到书中的重点; 一本书的重要内容不会超过20%;而在这20%的重点里可以解决80%的问题,但重要的是要知道这20%的内容在书的哪里; 同时在读一本书的过程中要学会删减:即对信息的处理; 而删减又分为两种: 1)被动的删减,大多数人是被动的,当没有定目标的时候,看了跟没看一样的; 2)主动的删减,先设定目标,带着目标去阅读,就是主动的删减; 只有将一本书从厚读薄,在书中找到最能解决问题的核心的20%,并通过删减转化成为我们自己的理解才是最重要的。 也才能让我们的“房子”变得更大,更有效。 以上是雷子老师在公益分享中的一部分内容。 相信通过此次速读的分享,你也会快速找到想要读的那本书,并帮助你快速解决阅读方面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