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学春秋 追溯从天文到人文的易学发展之路(5)

 紫微o太微o天市 2019-10-19

五、为何不是月亮

夜晚的星空中最明亮、也最易被观测到的天体,当首推月亮。今天我们所用的传统农历,也是以朔望月的29.5天为一个周期来纪月,因为我们早已习惯了这种纪月方式,所以往往也就理所当然的认为自古以来都是这么纪月的。那么历史真的是这样的吗?

首先,出土文物并不支持此观点。在整理安阳殷墟的出土甲骨时,学者们就发现:殷商甲骨中虽有不少在十三月所做的占辞,但当时各个月的时间也并不固定,最少的仅28天、最长的有32——可见当时并没有形成一套持久稳定的纪月方式。从出土文物所示内容以及专业学者的研究来看,中国古代制定出一套完整的以月纪年的方法(197),最早也只能追溯到西周中后期。

还有,从近些年挖掘出的山西陶寺天文台遗址来看,最早的纪月方式似乎并不是一年12个月、而是一年10个月。今天地处西南的彝族依然使用一种一年十等分的十月历。由此可见,今天所用的“197的农历并不能想当然的认为自古有之,理所当然。很有可能初始的纪月方式并非以回归月的29.5天为基数基准。

其次,要发现“197的月相变化规律其实并不容易。因为人的潜意识里,喜欢以235这三个数为起点、并通过对这几个数的不断扩大倍数来寻找物理运动的数理关系。但“197中的两个数“19”“7”都是质数、与235之间不存在倍数关系,所以要找到197之间的数理联系并不容易。

另外,直到春秋战国前,古人的平均寿命也就40多岁——那就意味着人的一生一般也就能见到两个完整的“19轮回而已。所以个人要在有限生命中,通过有限的天文数据积累来归纳总结出“197的年月周期,也是件很难办到的事。

只有当天文观测数据足够多时,才能建立可靠的数理模型——按统计学的观点来看,至少需要20组数据的分析才能达到样本足够大、偏差低于5%的数学要求。因此,很难想象在新石器晚期,在有限的观测记录和艰难的保存手段下,我们的先祖就能积累足够多的数据来发现“197的月相变化规律。

或许有人会质疑道:中国传统文化里的阴阳不就是指日月嘛,怎么能说与月亮无关呢?其实的本字本义为:

层),表示天空多云;加上表示地域的,整体表示不见阳光之地。可见,阴阳总体而言是表示有无阳光之处,而非昼夜日月;阴阳引申到日月,那时后世以月注日的阴阳历完善后,才出现的新认识、而非阴阳本义。

综上所述,月亮虽然是夜空中最容易被观测到的天体,但其本身独特的运动规律让人难以捉摸,故以月亮的运行轨迹为坐标来简洁明了的追踪和表述太阳的运行轨迹是难以实现的,我们的祖先必须去找到其他的标记方式来标记太阳的运行规律。但夜空中除了月亮外,就是漫天星辰了;在这么多的星辰中,又该挑选哪些既有明显特征,又能被明显观测到的星辰呢?

(未完待续)

附注:文章均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与立场,不代表“东方时代环球时事解读”及其网站、公众号的观点与立场!

【东方文化号】

【东方时代环球时事解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