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观导师马明芳:二十四节气与古代天文历法

 張青珣 2017-01-18

“四观大讲堂”大型公益讲座

第二十六期

四观导师马明芳:二十四节气与古代天文历法


2017年1月12日下午,“四观大讲堂”大型公益讲座第二十六期开讲。本次讲座由中国文化书院古琴研究会副会长马明芳老师为大家讲授“二十四节气与古代天文历法”。

 

讲座开始前,由四观书院副院长王一先生代表廖彬宇院长为马明芳老师颁发四观书院导师聘书并致辞:


今天这个日子很特殊,1月12号,是近代著名思想家章太炎先生诞辰日,而今天来大讲堂赐教的马明芳老师,就是章黄学派的第五代传人。对章黄学派的思想体系我没有很深的研究,但我要提示大家一点:章黄学派是民国兴起的一个旨在保护和保留文言文的学派,以章太炎和黄季刚两位大学者为代表人物,所以称为章黄学派,这个学派极力主张中国人应当坚持使用文言文进行写作和阅读,认为这是保留和畅通与祖先精神沟通的渠道。章黄学派与以胡适为代表的主张白话文的阵营形成了鲜明的对立。大家有兴趣的可以去研究一下章黄学派。


很巧的是,刚才提到的1904年1月12日,是清朝政府兴修落成京师观象台的日子。看来1月12日这个日子也与观天有缘。今天马明芳老师为大家带来的讲座主题,就是“二十四节气和天文历法”,这是一种巧合,也是一种神奇的呼应。


应该说二十四节气大家都耳熟能详,我小时候背过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历法更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经常说今天阳历几号、阴历几号。我比较喜欢琢磨事,知其然,还想知其所以然,从小对很多问题要打个问号,为什么叫阳历?为什么叫阴历?为什么又叫农历?后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以太阳的运动规律为依据制定的历法,叫太阳历,简称阳历;以太阴、也就是以月亮的运动规律为依据制定的历法,叫太阴历,简称阴历。而农历呢?因为传统文化知识的断层,民间现在大多把农历和阴历混为一谈。我就一直思考如果两者是一个东西,为什么换种叫法,难道是指农民用的历法?肯定不是。我接触到节气和干支知识之后,个人认为,农历应该叫农事历,也就是以天地日月运行规律为依据、以指导农事耕作为目的制定的历法,所以农历应该是阴阳历的结合。后来查阅资料得知,中国古历采用阴阳合历,即以太阳的运动周期作为年,以月亮圆缺周期作为月,以闰月来协调年和月的关系。古人根据太阳一年内的位置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把一年又分成24段,分列在十二个月中,以反映四季、气温、物候等情况。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在古代,什么节气要进行什么样的农事劳动是很清楚了,不然就会误了农时。而节气和干支纪年密不可分,从干支上说,立春才是真正新一年的开始,所以换生肖是看立春,而不是大年初一,很多人在这个时段附近出生的,都对自己的属相认知有误。当然,这是我个人粗浅的理解,更深入准确的,要听马明芳老师等会为大家讲述。


我第一次看到马老师的照片,觉得马老师身上有一种特殊的气质。我就跟同事开玩笑说:马老师一看就是身负特殊才能的人,所以她和天书有缘,是研究天书、阐释天书、传播天书的学者和老师。更有意思的是,她还嫁给了“天舒”。马老师的爱人,就是曾经莅临大讲堂讲授管子智慧的中国文化书院秘书长苑天舒老师。在此,要特别感谢马明芳老师和苑天舒老师夫妇对四观书院和四观大讲堂的大力支持!


“天书”是一种俗称,其实就是指老祖宗的那些古奥幽玄、精深奇妙的学问,这样的学问特别需要研究和传承,这是中华文明的珍贵记忆和生命基因。当下,中华文化正处于走向复兴的路途中,像苑天舒马明芳老师夫妇这样专注致力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名师,是特别值得尊敬的。而且,昨晚马老师还发着高烧,为了不辜负大家的期待,她今天是带病坚持为大家做讲座的,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表达对马老师的衷心感谢!下面有请马老师赐教。

 

接下来,马明芳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三个小时的精彩讲座(讲座实录附于文后)。


本期“四观大讲堂”大型公益讲座圆满结束,通过马老师的讲解,让大家意识到原来遥不可及的天文学知识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百姓日用而不知”。听众一致表示十分受益、意犹未尽,期待着马老师再次来书院授课。

 

以下为马明芳老师讲座的大致内容(文稿根据现场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刊发时有删节):


 感谢王一老师,感谢你们提前做的功课,讲得非常好。刚才王一老师讲了对日历、对传统古代计时方法的兴趣,我也是从小就有兴趣,它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当看到四季的寒来暑往,太阳的东升西落,这些东西预示着什么。我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很多内容,最后会发现,我们有一项东西是绕不过去的,就是天文。因为我们和古人看着同样的天象,我们和古人踩着同一片大地,但是真正不变的可能就是天象了,所以今天还是一个很特殊的日子,2017年1月12日,今天是金星的东大聚,面向南方45 角会有一个特别明亮的星是金星,今天是非常明显的一个星象。


今天是这样的一个日期,2017年1月12日,现在是下午两点十分,我还可以说出几秒,这个就是我们现在的公元纪年给我们的方式,它是直线型的,今年是2017年,到了3017年可以无限数下去,这就是公元纪年的方法。

第二个我列出来,今天是丙申年辛丑月己亥日辛未时,今天或者此时出生人的八字就应该是这个。我们再往下问一个,除了八字以外我们是不是可以列出十字,十二字呢?是可以的,去细分会走向十字、十二字,这是中国六十花甲纪年的方式。农历腊月十五是另一套系统,是中国的农历,还有一套系统今天是三九的第五天,是处在小寒和立春之间,这个系统是二十四节气系统。


一个日历,我们只要仔细去看就会有特别多的信息,今天的日历我们随便翻一个黄历就能看到的信息会给我们提供历法信息,全世界所使用的历法,不考虑玛雅人的金星历,那个不算,现在还在使用的就是太阴历、太阳历、阴阳合历,在这里我们几乎都用到了,在这个信息里面用到了太阳历和阴阳合历。


今天我主要讲这三部分,一个是历的种类,讲完历的种类也许大家就能够知道历法是怎么制定的,还有二十四节气,如果时间能够来得及,我们多讲一些中国古代的天文观象,了解古人在观天象当中到底能解决哪些问题。

 

一、历的种类


首先,我们讲一下太阴历、太阳历和阴阳合历,这是三大种类历法。每一种历法实际上它都有两个要素,一个是置闰的算法,一个是历法的起点。

太阳历

我们先讲太阳历,这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太阳历就是我们现在用的公元纪年,这个历法的置闰是,四年有一个2月29号,遇到百年的时候就没有2月29号了,年份四百年又有了,公元2000年有2月29号了,公元1800年就没有2月29号,通常用这个置闰的方法,为什么会有置闰这个历法?根本原因哪儿呢?一件事情,就是我们有一个时间概念,太阳的东升西落,一个白天一个晚上,这是人类最基础的认识时间的概念,是一日。接下来问题就出来了,我们希望一年的时间也能表达出多少日,但这个数就不太好说,它不是个整数,甚至是无理数。比如说我们现在说一年是365.24219,这个数还没有完,后边还有很多的小数。当我们把日作为一个基本单位的时候,年和月都不再是整数。所以,它为了调整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历法就是在做这件事的。


凭什么说今年是2017年呢?怎么就算过了一年呢?这个就是历法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一年是365.24219日,我算365日就是平年太阳历2月28日的一些年份,就是365日,每逢四年增加一个2月29号就补回来了,逢四年补回一日,相当于补多了,怎么办?逢百年的时候不补,这又少了,逢四百年的时候再补。


现在的公元历法,这个公元纪年是从1582年开始的,才真正进入到今天置闰的算法,实际上专业术语叫做400年置97闰,有2月29号的就叫闰年了,这就是太阳历的算法。很有意思,为什么1582年才有?大家都说公元纪年是从公元一年就开始有了,事实上公元纪年再早是从凯撒大帝的时候制定的,但是它的置闰是四年一闰,我们现在是四百年有97闰,他不知道太阳转一圈是365.24219日,1582年的春分本应为3月21号,但发现它不是春分点,春分点在3月11日,差了10天,这就是西方人的模式,革命性的、手术性的,直接就把它拿掉了,这个调历的方法是在1582年。


中国历法的精度远远高于这个,我们发现四分术不准的时候,一年不是365.25日的时候,那个时候是在汉代末年就已经发现了。所以,太阳历就是这样的,它的方式很简单,但是它也有一个好处,在应用当中的好处,它是直线向前走的,很方便。比如说公元前的多少年或者我们说历史上的事件,说公元300年,我们大概有一个概念,这就比我们其它的计时方法有一个优点,可以比较方便的应用。

太阴历

我们刚才讲的是太阳历,现在再讲一下太阴历。太阴历,顾名思义,是以月象为主要调整的历法,什么是太阴历呢?它跟阴历是完全不同的,现在整个全球范围内在用的就是太阴历,它的方式是这样的,如果我们把时间一天作为一日的话,那么一个月,就是月亮的一个月,不是公元纪年的一个月。一个月到底是多少天呢?是29天半多一点,所以太阴历如果以日为一个基本单位,从8月15到9月15这是一个月,从9月15看到10月15日又是一个月,29天半多一点,最好的方式是什么呢?一个大月一个小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那么它还多一点怎么办?当多一点攒够一日的时候设置连大月,把连大月作为闰年,真正的太阴历现在就是这样规定的,一年12个月就是月亮从圆月到圆月这算一个月,一年12个月。


那么,一年12个月里,经过30个月左右会多一个连大月,这就是闰年,把闰的那一天放在12月末。我们知道月亮,一个朔望月就叫做朔策,每月多出0.03日,经过30个月,是不是就快多出一日了,33个月就快过出一日了,这个日就设置成连大月,它的月份安排一大一小,30日、29日、30日,然后30个月之后就开始出现了大月、连大月、30日,再来一个30日,后边又接着一大一小,这就是太阴历置闰的方法,起算点是在公元622年。太阴历跟公元纪年阳历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太阴历的特点是这样的,它一年12个月,平均乘以29.53,大概等于354日多一点,太阳历,我们刚才说了一年365.25日,这里边差出11日,三年就差出一个月了。所以,在太阴历的系统下,比如说1月1号是我们的传统节日,就像我们的大年初一,寒暑不定,有时候在夏天,有时候在冬天。它的方法也非常简单,加一个闰日,置闰。

阴阳合历

那么现在我们看,我们再仔细回顾一下刚才的太阳历,是不是解决了日和年的关系?太阴历解决了日和月的关系,这就是最传统的两种历法。那么中国古人用的是什么呢?是阴阳合历,是什么概念呢?有没有一种方法既考虑到月象,又能照顾到回归年,比如说正月初一,是不是能总保持在冬季,我们做到了,确实是这样的。到底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得出这样的阴阳合历呢?相比较而言,阴阳合历是一个系统,在历史上除了中国以外,古巴比伦和古印度用的都是用阴阳合历,只是他们历的算法都失传了,到今天唯一留下来的只有中国阴阳合历还在,从未丢失过。


接着刚才说,中国的阴阳合历是什么呢?需要一种方法既考虑它在置闰的时候,一个是置闰的算法,一说这一天,我就知道月象是多少,我能照顾到月象,就证明我这个历法是跟月亮是有关系的,我说年的时候确实又能和我们的太阳历相关,这个就是阴阳合历了。


中国古代的历法讲起来稍微复杂一点,首先是这样来定义的,我们中国古代的历法首先要知道冬至,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最重要的一个节气——冬至。今天的冬至日到下一个冬至日称为一岁。那么一年称为什么呢?从哪儿算起?一年是从大年初一,正月初一到下一个正月初一。我们看中国的阴阳合历是怎么把这个调和在一起的呢?从冬至到冬至是不是一个太阳历回归年?就是太阳历,就是365.25日,从正月初一到下一个正月初一是不是我们所说的农历,有时候俗称叫阴历,初一月象是没有的,说十五就知道满月了。这个是怎么做到正月初一月份在立春前后15天呢?历法上是怎么做到的呢?如果仔细观察,2017年的正月初一是多少?1月28号,2016年呢?2月8号。所以,你仔细观察,实际上我们的大年初一是每年都在往前走11日,走到一个地方走不了了,就往后退18日到19日,就是这样一个规律。

仔细观察,2017年1月28号是大年初一,2016年2月8号是大年初一,2015年呢?实际上是把它往后推了11天,2015年2月19日。往后推就可以了,总在立春前后15天是怎么做到的?这个就是中国历法最特殊的地方。我们也有一个置闰的方法,我们闰的不是日,是闰月,中国古代历法很特殊的地方,闰的时候闰的根本不是日,闰的是月。如果这一年没有闰月,这一年的天数会是354日或者355日,如果有闰月它会是384日,是靠闰月调整过来的,闰月我们都知道在《易传》上有一句话:“五岁再闰”,就是置闰方法,一年365天,12个月354日,自然差11日,三年必须闰一个月,那句话就是:“三年一闰,五岁再闰”,“三年一闰”大家都知道,就把它省略了,在《易传》里就没有写这个。“五岁再闰”说明当时的闰法知道了,五年置两闰,实际上相当于20年置了八润。但是,这是一个很粗略的的置闰方法,也就是说这样的置闰方法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都改了,改成什么了呢?19年闰7,这是我们的历法,所以我们的闰指的是闰月,中国没有讲闰日,太阴历、太阳历都讲究闰日,把闰的日当成闰年。所以它调整的时候阴阳之间总是不能拿在一起的,拿月去闰月的时候阴阳就调配了,所以我们的春节永远是在冬季,我们的夏至在阳历上基本是符合的,这就是我们讲的三种历法。


历法的事情就是置闰,起点和算法就是这样。再来说一下中国时间的计时方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回到看八字的页上,丙申年辛丑月己亥日辛未时,今天是己亥日,这样的一个纪日方法,用六十花甲的循环计时方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历史资料记载的,我们是从公元前720年开始一直到今天,纪日历史从未间断过,在历史史料上明确显示,日用的六十花甲的纪日方法。我们的年用六十花甲的计年方法要晚一些,月、日更晚一些,至于月和日从什么时候开始的都不太清楚了,似乎是在民间的命理上更能说清楚月跟年的搭配,月是固定的子丑寅卯。中国古代应该在甲骨文里,甲骨文的卜辞当中就有。中国古代的方式就是循环的,跟西方是不同的,始终在循环,大大小小的循环套在一起。它跟西方人直线型的思维的确是不一样的,下半节讲天文时会再提到。

 

二、二十四节气


二十四节气应该说在古代天文历法当中不属于很大的一个项目,但是二十四节气在中国的应用当中,在历法的应用当中确实很重要。作为一个农耕国家特别早就很关注,到底这个天文地理跟物候是怎么联系的。它有一个概念性的东西,就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意味着什么呢?二十四节气就和太阳有关,说白了,二十四节气跟农历、阴历完全无关,完完全全是一套太阳历系统。但是后边有一句话,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这个确实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冬至这一天有什么特点呢?如果我们立一个杆子竖在地上,我们观察冬至这一天会是什么?太阳会怎么样?是最长的那一天,这是一件事情。第二件事情,冬至的那一天,我们夜晚黄昏之后看北斗星,北斗星的勺子柄正在子位。


在冬至的这一天还有很多,比如说我们在地上、物候上看,我们有七十二候,冬至之后的十五天有什么呢?一个是蚯蚓节,这是初候,二候糜角解,麋鹿的角开始有变化了,第三个是水泉洞,山上的水泉开始流动了。


为什么西方人特别把二十四节气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事我想了一下,一个原因是西方人从来没有这个概念,西方人只有二分二至的概念,就是节气,他的节气概念不是为人来服务的,它的节气只有天文学的概念,我们把四个节气画一下。


地球,太阳,地球的公转轨道,我们知道地球是围绕着太阳做一个椭圆形的运行,这是公转。这是地球,地球的近日点就是冬至点,它的远日点是夏至,这是天文学的概念。冬至这一天,实际上是我们距离太阳最近的那一天近日点。我们国家历来都是以冬至为主的,一年一岁的开始都是以冬至为开始的,但是西方国家特别重视的是春分,所以总是把春分定在3月21号。如果我们比较善于观察会看到,冬至在我们阳历的日期上是不是12月21或者22号,夏至永远在6月的21或者22号,立春总是在2月4号或者5号,清明节这些基本上都是确定的,也就是说我们二十四节气的体系明确的讲就是一套太阳历法,就是太阳历的一种,只是我们国家配有另外纪时的方法,把它合在一起,我们国家的历法是什么呢?二十四节气加农历,它有闰月的那套技术,使得农历的大年初一有季节的搭配。

再看我们国家古人怎么看节气,这个我抄录了一下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除了以冬至为起点,夏至也是一个观测比较简单的点,我们从几个角度来看冬至这一点,刚才说了日照时间最短,而且北斗柄指向,在古代经常提到一个太阳的位置,叫做牵牛初度,是从二十八星宿来说的,这是从天象的角度来说的。从物候的角度我们刚才已经讲过了,地上的这些,从现代天文学的角度,刚才看这个是西方的方式,我们国家是这样来做的,从冬至日开始我们国家一直到明末都是这样做的,从冬至日开始一岁365.25日,怎么来算其它的节气呢?365.25日,如果除以24份是不是就可以呢?每一份15日多一点,这就是节气的平均算法,就是我们国家一直在用的平气的算法,这个算法一直坚持到什么时候呢?坚持到了明末,我们的历法都是平气的算法。


现在天文学上讲,比如说今年的冬至12月21号几点几分,细到这个程度,现在我们叫什么呢?定气的算法,15度 一个,把90 分成六个15度 ,冬至之后比如说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蜇到春分。现在天文学的算法就是按照太阳和地球直接的轨道之间,按这个角度算,非常准确定到时刻。我们以前是平气的算法直接平均了,把一年平均成这样。我跟一些练功的人说过,天文学说的冬至那个时间对不对?他们说确实是跟身体反应有差异,有时差一天。这个事情表示什么呢?我们古代的算法一直是用平气的算法,坚持了很多年,这个平气算法也会有一些误差的,但是用现代的算法呢,按照地日之间的角度来算,这样的算法是不是更加和人相合呢?搞不清楚,因为现在的天文学来源于整个西方的体系,它跟人没什么关系。


那么,我们中国古代的东西呢?历法都是为人服务的,和人息息相关,当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说法,有些说法也未必客观,每个人的感受不一样。它整个的算法是这样的,但是西方人还是不太能明白的一点,中国看二十四节气从没有看成这样一个东西,从来没有从单一角度看这个问题,都是多角度看的,都是为人服务的,甚至我们的中医都非常讲二十四节气,你服药的时间都跟它有关系,甚至你生病了,什么样的节气会得什么样的病等等,都和它有关系。


所以,在我们国家来看二十四节气是一整套体系,讲的时间知识体系,这样的一个说法我觉得是比较合理的。


二十四节气在我们国家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形成过程,它从最初形成的时候,我们古人没有地球和太阳距离的概念。古人最早把一年四季和二十八星宿的星象位置对应起来,最直观的是直接看天,然后看地,一定要把它联系起来。一直到《左传》当中多次提到分、至、启、闭,“分”和“至”指的就是二分,“启”和“闭”指的是四立。《左传》当中记载的全部是以鸟兽的颜色、鸟鸣叫的时间来划分的。玄鸟氏,司分者也。燕子从春分的时候来了,秋分的时候又走了,伯赵氏,司至者也,《左传》当中二十四节气提到了八个,古人看天象的时候有一年四季的概念,把四季进行了细分,分成了八份,最后由八份再变成二十四份的时候就比较容易了,因为八份太大了,都超过一个月了,超过一个月的时间物候就变化很多了。所以,在后来要为农事服务的时候逐渐细化成为了二十四节气,在《淮南子》当中系统记载了二十四节气,跟今天说的顺序完全一样,包括《礼记》当中也都是一样的,在《史记历数甲子篇》当中有一些不太一样的地方。


所以,应该说二十四节气历史上最终完整的成为文字是在西汉,但是在历史上发展了很久,包括在西周、春秋时期应该是完全具备了,只是没有那么系统的记录下来。所以,在我们国家的二十四节气当中,特别重要强调两条主线,一条是地面上物候的状态,一条是天象,从来没有把这两者拆开看,到了战国之后两者终于合并。如果没有二十四节气的成型,四分历法也是没有的,四分术,行用了七百年的时间,这个过程对我们国家是非常漫长的四分术的时间,那个时候已经比西方早很多了。


从冬至,就是二十四节气你只要仔细理解冬至一点,就理解了其它的节气,其它的节气都是一样的。冬至的天象北斗柄指向子位,夏至的天象北斗柄就朝上了。《齐民要术》当中有一句话。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加一定的修正,天象是一致的物候肯定是不一样的,跟地利有关系,我们当时远古时期都是在黄河流域为主,黄河跟长江之间是最适合的。

二十四节气是一套纯阳历系统,它只跟太阳的运行有关系,跟月象没有关系,中国的农历是一套阴阳合历,靠置闰月的方法调和阴历正月的位置,使得一年四季能相合,这就是农历的基本概念。实际上阴阳合历指的是农历系统,二十四节气本身是独立的纯阳历系统,所以有人说中国古代没有阳历吗?不是的,它只是纪日纪时的方式没有用到公元纪年的方式而已,二十四节气就是一个纯阳历系统。

 

三、中国古代天文——观象授时


接下来讲中国古代的观象授时,什么叫历法?历是我们公开出来的,日历,法是背后的算法,我们现在能看到的历,就像一个计算机,你那个应用界面多少版本还是那样,实际上后台已经变动了一次又一次,我们是看不到的,外行人是不会关心的,用就行了,所以我们真正用的是历。曾经成吉思汗打到中国大陆,占领中国大陆的时候,他就想把回回历变成中国的国历,他知道谁掌握了这个历他就会权威更大。实际上根本不可能由中国老百姓接受,所以中国古代天文学在明末的时候核心转为西方经典的天文学,清代的授时历核心算法都是西方的,对外公布的历却是中国的,直到今天依然是。说今天就没有黄历了,没有农历了,好多人就受不了,他就不知道日子该怎么过,尤其是农民,他觉得没有农历的指导根本就没有办法过日子。


所以我们在讲历法的时候,我们每天看到的就是历了,已经公布出来了。在历法产生之前经历了一个什么过程呢?产生之前,就是大家还不知道这个事情是怎么算的时候,我们古代就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观象授时。


观天象,看日月星辰,这叫观象,观象不是说我认识一下太阳、认识一下金星就是观天象了,观天象的目的是为了准确的把这个时间告诉你。所以在西周,整个西周一代怎么来进行皇权的宣誓呢?他颁布的这个历的来源完全取决于天象。所以在古籍记载上,就有一年出现十三月、十四月,观象授时不太准,应该是子月,发现天象北斗星的勺子柄并没有指向子位,这个时候怎么办?增加一个闰月。古人有可能错了不止一次,前边应该置闰的时候没有置。很早的文献当中就出现了十四月,在同一年置了两个闰月。


所以在西周时期还没有四分历法的过程里面,完全是凭观象授时。我们古人的观象可能要比现代人厉害得多,比如说七月流火,一般的农夫都知道,“三星在户”是指的什么?就是很多天象,天象和我们地上的事情都是连在一起的。古人聊天真的就是聊天象,跟现代人聊天是完全不一样的,因为他有很多事情要看天象,比如说在西周的末年就到了东周,东周列国已经开始出现春秋时期了,那时候王权不是那么权威了,尤其到了战国时期大家都乱了,各个国家有各个国家的王,有各个国家的时间,鲁国说王三年那就是鲁王的三年,到齐国可能就对应着齐王的六年,所有的国家全是乱的。这个时候古人就得想个办法,有没有一个方法能让大家都接受,只有天象,那个时候有了太岁纪年法,这个纪年法的时间应用都非常短。这个概念讲的就是说,古人的观天象是非常精密的,他观象授时是非常准确的一套系统,而且就跟上半段讲的置闰一样是非常复杂的,置闰的概念全部都在观天象之后发展出来的。


所以,今天下半段时间教会大家观天象的方法。刚才我们已经说了,《日知录》里边讲了很多句子,“月离于毕”是什么意思?当月亮离开毕宿的时候。《史记》当中的一段话,讲了一个故事,荧惑守心是一个天象,讲的是宋景公的时候出现的一个天象,荧惑指的是火星,星宿是二十八星宿当中的一个,荧惑守心不动了,这个是最大的灾难。这个时候宋景公就问他的司历官子韦,子韦说可以移给相国,宋景公说不行,然后子韦又说可以移给老百姓,宋景公说不行,如果没有老百姓了我算什么国君。然后子韦又说可以移于岁,宋景公说也不行,这样会致使有灾荒。子韦就说了上天会感动的,宋景公说这个灾祸是我的,我就自己扛着,子韦说你这样做荧惑守心会动,过了三天真的就动了。

这不是一个传说,是一个星象的记载,五星运行里边的规律。在我们讲到观天象的时候,在公元前2500年前西方人是怎么认识这个世界的?首先他认为所有的星球,地球就是在转的,这个很奇怪,他当时并不像我们国家的人认为地球是平的,天圆地方,西方人不是这样的概念,他认为所有的东西都在转,而且一个星球围绕着另一个星球在做圆周运动,这是西方人的概念。那么,由此就发展出一整套绝对的空间概念,在公元前五世纪有些理论不是很准,就能算出月亮距地球,太阳到地球的距离要差20倍,现在天文学上讲差了不止20倍,那时候就有这个概念。所以他用了一个很绝对的空间概念来说的时候,导致他的时间纪时也是绝对的,线性的,一直往前走,过了一天是第二天。公元纪年确实是从西方的体系里来的。


中国人观星象的概念完全不一样,中国人是坐在地上,他认为所有的星球包括日月五星、二十八星宿,包括北极、北斗,都是在一个球面当中运行的,不考虑空间概念,不管它距离我们有多远,没有这个概念,只考虑它缓慢运行,每天周而复始地运行。所以中国古人在观星的时候完全没有那样的概念,在产生没有绝对的空间概念的时候也就没有绝对的时间概念,古人很早就做了一件事,把天上星宿变化的距离换算成时间,所以中国古人时间和空间都是一一对应的,所以时间产生了六十花甲的循环纪年、纪月、纪时,这些都是中国中医的东西。


为什么一个人的手指就能代表他的全身,没有绝对的空间概念,都不是绝对的。为什么老年人经常说,你早晨要坚持锻炼,不管锻炼什么,只要坚持就会有效果,我相信这个是对的,中国人发明了特别多的法门,所有的法门都管用,比如说针灸,有的就擅长针灸某一个部位,就能够治好所有的病。所以,坚持锻炼总有一天能达到全身,那种东西的概念是什么?就是空间不绝对,时间也不绝对,这是中西方方法上的不同,不管优劣,只是不同而已。


现代人接受的学校教育全部都是西方的,所以现在你观星,我们头脑想象当中的观星全是西方的东西,地球绕太阳转,月亮绕地球转,太阳绕着一个更大的星团在转,星团还要围绕着银河系在转。一到观星就蒙了,我们看到的天幕是不一样的,是坐在地上才可以看到的。在现代的人当中,应该说我们比较幸运,可能我们会学会东西方两种思维自由转换,我们既懂得西方的东西,首先不能排斥,它有它很好的优点,很便利,我们也能够接受或者找回中国古代很优秀的内容。在天文上应该说是非常多的,而这些东西有的时候我们现代人为什么说有一个断层,中国的传统文化从哪儿断的?要我说确实从明末开始,就是从历法,整个历法被变成了西方的历法。


朱元璋做了一件事情,朱元璋非常相信天象,他很相信帮他打天下的刘伯温,每一战都要算。正因为他非常相信这套东西,所以在他登基之后一定要杀掉刘伯温,同时遍杀跟他八字相同的人,朱元璋干了一件事,民间不允许研究历法。设置司历官,世袭之后,要交给儿子,儿子交给孙子,他是朝廷的重臣,儿子可能不想学这个东西,慢慢明代的历法越来越不准,到明末的时候西方带进来了很多东西,比如说测日食比我们测的准,这个时候我们受重创,所以在明末的时候,本身崇祯皇帝就已经决定采用西洋历法,后来没有来得及做,到了康熙的时候内核全部是西洋历法,那时候还不是现在的物理学,还是经典的西方天文学,取代了中国的历法,从那个时候起预示着后面的两三百年之后会有鸦片战争,这些事情就都来了。


类似于我们说的冬至,冬至开始数九,冬至不是最冷的那一天,还有一个持续的时间,所以真正中国古代如果看天文历法,基本上预示着我们会被西方现代科技打,一定要挨一顿打。


我在网上找到一个现代的九颗星图,实际上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八大行星,太阳的金木水火土,现代的物理学给出了真实的答案,站在外太空看太阳就是这样在转,所有的行星围绕着它在转,这个模型很简单,但是和我们观天象的时候就对不上了,这就是现代的天文学给我们的概念。

 

观星四步曲之一——观太阳


一步一步来讲,学会观天象四步就可以了,第一步必须要学会观太阳,观太阳到底能观看到什么?我们知道每一天太阳都是东升西落的,如果说早晨锻炼的人是不是会发现太阳的东升,这个位置夏季跟冬季是不一样的,而且还差很多。《山海经》里就讲日出日落各有六座山,这是观太阳。现在如果说不去看天象,去观草木,一岁一枯荣,这是太阳带给我们的两件事,一件事是太阳每天的东升西落,一件事情是每年的一个规律。


那么观太阳实际上是我们最早要做的一件事,观太阳能确定几件事情呢?首先有一个时间概念,观太阳是东升西落的,形成了一个日的概念;第二个寒来暑往是年的概念,观太阳绝不像我们想象的日和年的时间概念,古人用观太阳、观日影发现了特别多的东西。我问你哪个是东方?那边是东。但是我真的想问问大家你们真的知道东方在哪儿吗?东方是怎么确定的?最早的那个定义是什么?东方到底是什么?是观太阳确定的。


一个早晨,太阳升起了,是不是在太阳微光显现的时候对应着一个点,晚上太阳落山了这个方向有一个点,把这个线连起来就是东西方,垂直就是南北,这是最早东方的定义,就是观太阳定的,没有其它的。比如说像金字塔特别准确的四个方位,正东、正西、正南、正北,就是观太阳,常年的观很明确,这就是判别方向。


我们古人有四个方向,东南西北四向,很容易加上四维就变成八个方向,后来我们又有了十二地支,所有罗盘上都有这个东西,二十四向,很简单,这个东西就来源于太阳。第一件事情就是辨别方向,那么第二件事情呢?就测定时间,我们有没有见过日晷仪?这个日晷仪写着子丑寅卯,上边是十二地支,打到了未跟申之间,下午三点。这个位置是怎么来的呢?就是观太阳来的,太阳就把这一套东西给你确定了。中国古代人异常聪明,在观太阳的时候大家就有个问题,晚上的时间怎么办呢?没有太阳,月亮就没有太阳这么好使,因为月亮不总是黄昏时从东方升起,后来就有人为的工具,就用了沙漏。


西方人有日的概念,确定一个时间段就有一个起算点,这一日从哪儿算起,是不是可以从太阳升起算起,或者是日落算起,西方人很多年一直选择日中,十二点之前算今天,十二点之后算第二天,很不方便。中国人怎么做的呢?在战国时期是一整套的,是以夜半,子时为一天的界限,怎么测子时呢?特别简单,沙漏,从今天的正午,这个日影最短的那一点开始漏沙,漏到明天的正午就是明天。漏了这么多沙子,把它取掉一半就是夜半的时间。测太阳把这些东西全定了,测一半就是夜半,定下来夜半的时间。


所以中国古人在观太阳的过程当中发现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它把我们的时间概念基本形成了,日跟年的概念都形成了。像我们看这个图,有8、9、10的数字,这个日晷出现的很晚了,小时的概念是在宋代才有的,再有阿拉伯数字就很晚了。这个日晷仪不是一个平的也不是垂直的,日晷仪总有一个夹角,可以通过这个夹角来判断它当时应用的纬度是在哪个地区。

这个是我刚才讲到的,由方位是不是能确定,大家看一下这个罗盘,东南西北,最里面还有一个八卦,东南西北四向,把四向加上四纬,四纬用后天八卦的四个卦代表了四纬,加上甲乙丙丁,十天干的八干,加上十二地支,得出了所有罗盘的方向,二十四向。二十四向够不够?实际上在我们实际应用当中已经非常够用了,二十四向已经说得很准了,二十四节气刚才算了360 ,一个分了15 ,二十四向也是这样的,相对来说已经比较准了,当然还可以细化。


观太阳是可以分清一年四季的,你可以通过太阳升起的那个位置观察一年四季,我们观察到在春天的时候太阳基本上是从正东方升起,夏天的时候是从东北方向升起。我们所说的阴阳的理论,阳就是太阳,太阳光照在了大地上,所有的动植物都是随着太阳的节律在走。所有的星象在观测的时候都有这样的几个功能,还有一个观太阳是怎么来测定的,一年四季,一年的岁时365.25日是从观太阳来测的。我们在观日影的时候发现今年的冬至那天有一个日影,最长在一个位置,第二年冬至的时候日影没有回到这个位置,差了一点,也是当年日影最长的那一点,第三年还没有回来,第四年回来了,就用这个方法发现的一年是365.25日,一年一轮回,靠观太阳全部都得出来了。我们今天想得很复杂,现在把你放到一个荒岛上,能不能存活下来就看你有没有古人的辨方向的本事了,这个是观太阳。实际上观象辨吉凶都在这里,跟太阳也有关系,但这个不是重点。

 

观星四步曲之二——观月相


现在说一下观月相,月亮是东升西落的,我们看八月十五的月亮特别亮,太阳落了月亮就升起来了,这是最好观月亮的时候。月亮本身的东升西落是由地球的自转决定的,我们都是要受地球自转的影响,月相也东升西落的。那么我们看到阴晴圆缺,我们有看不到月相的时候,比如说今天告诉你农历的多少,你大概可以想象月相是什么样子的,但是你能知道它在哪儿吗?比如说我们今天晚上一出门看见月亮了,你能不能根据月亮的状态、时间来判断今天是初几?实际上我们掌握这几个规律就可以完全判断。

它有几个规律呢?还是借助西方人的观念来画这个图,这是地球,月亮围绕地球转,远处是太阳,相对于地球来讲它每天转,月亮是一直东升西落的。比如说月亮在这儿,这就叫朔日,这个时候它是不是跟太阳在一起?我们从地面上看,不考虑它们的空间距离,月亮和太阳是不是在一个方向?它也东升西落,所以这个时候是新月,也就是朔日,初一。初一、初二的月亮我们是看不到的,当我们看到天边有一个小月芽的时候应该是初三,就是月出之日,它会出现在哪儿呢?它是随着太阳东升西落的,我们认为这个位置的太阳是跟着月亮走的,慢慢它就要走到这边来,那么月亮跟太阳同时东升西落,因为太阳过度明亮看不到月亮,到初三的时候太阳落下去了,月亮就在太阳落下去不远的地方看到一个新月,基本上就初三,在太阳刚落时候的西方方向。太阳落下去了,月亮随着它在转,所以它的月相肯定是这样的,凸面是朝西的。月亮在沿着这个轨道转,这是月亮对地球的公转轨道,逐渐月亮就往这边走了,所以太阳是不动的,只看月相,到了这一点,是不是就成为了一半?太阳的光打到一半,这是一个上弦月,大概在初七、初八。它什么时候升起呢?这个时候离太阳就远一点了,太阳落山之后在哪儿?基本上在东南方向。这是望,望日是十五或者十六。在望日的时候它是不是相对地球来讲?月亮距离太阳最远,当太阳落山的时候月亮从东方升起来,东升西落。所以月亮的难处是在这儿,我们不熟悉月相就是因为月亮起落的时间是有变化的,它比太阳要复杂一些。


这是古人总结出来的,朔月指的就是初一那一天,日出月出,日没月没,说得非常清楚了;上弦月是中午月出,子夜月没;中午出在哪儿?是出在东面,等到黄昏的时候看到它基本上就在南边或者是偏东一点;望月是日没月出,日出月没,一个在地球的这边一个在地球的那边;下弦月,子夜月出,中午月没,不熬夜的人很难看到下弦月,到后半夜起来了,所以残月我们经常会看到黎明早晨的残月出来了,早晨在东边出来的月亮是残月。


古人给了一个口诀,如果你想观月相,学会观月相,用两个月的功夫看一下月亮,看一下时间,很快就搞清楚了。时间、方向有一个因素是确定的就能知道另一个,我们在观月相的时候基本上能判断日期,判断出大概的方向。


说到月亮的方向,我们知道太阳是不是从这边(东边)升起到那边(西边)落下,从来不在北边,月亮也是。为什么古人的房子是坐北朝南的?北边什么都没有,太阳月亮都在南半部,所以房子一定是这个方向的,只有这样才能观天象,还有星星,所有二十八星宿就在这边(南边),北边很少,北斗七星在那边(北边)。所以看太阳和月亮就已经非常清楚了,星星不都是这样吗?古人做的事情不完全这么简单,不像我现在说的这么简单,他还有一个定量,它到底在哪儿?月亮到底在哪儿?那么太阳到底在哪儿?拿什么东西来做参考标志呢?拿什么做天空中的尺子呢?用二十八星宿!好多人都说三垣二十八星宿,三垣比二十八星宿出现得要晚,但是最早大家重视的就是二十八星宿,作为与太阳、与月亮的参照坐标,二十八星宿一直是作为坐标来定义的。

 

观星四步曲之三——观恒星


有没有人能明确知道北极星和北斗星的位置?有没有人从来没见过北极星,不知道哪颗的?我们想观北极、观北斗,观恒星的第一步就是找北极点。我们用地球仪的模型来想象一下:我们见过地球仪,它有一个自转轴,斜着指向天空,我们把自转轴无限延伸到天空当中,对应的天空中的那个点就是北极点,那是北极,北极是一个几何点,它不是某一颗星。历史上几颗星做过北极星,谁靠近那个地方(北极点)谁就是北极星。我们国家四五千年的历史上,起码有五颗星做过北极星。北极点有一个特征,它不动,基本上是恒定不动的,所以这给古人无限的遐想,既然天空中有一个位置是不动的,是个中心,所有星绕着它转,那么人类中也应该有一个地位是至高无上的,那就是皇帝。所以你看三垣,紫薇垣、太微垣、天市垣等的名字,太微垣就是王公大臣,公侯管理事务的官。天市垣就是市场,老百姓生活的地方,会有交易。


我们怎么来学习三垣呢?想象一下,你在北京天安门前一坐,你的头顶就是北边,就是紫禁城,那地方说的就是紫薇垣。我们的南边偏东南一点,耍把式卖艺的是天市垣,还有一部分是住着贵族的,在紫禁城的东北方向,这就是三垣。紫禁城怎么修?北京城怎么修?当年确实按照这个来的,在唐代全都定型了。修北京城的时候他们是照着那个来修的,永恒不动的就是皇帝,就是北极,大家都要围绕着它转。


刚才讲观恒星的时候,讲到围绕着北极有一个圈,这个圈有一个术语叫恒显圈,恒显圈是什么意思呢?首先要知道北极星,你们回去找一找,北京在非常晴朗的天空看北极星还是可以的,按照北京的纬度它在40度多一点。你手上有手机或者罗盘就可以确定它的位置。具体的方法是:用手平指着,顺着40 多一点儿的方向,对应的天空中的那个星就是北极星。北极星周围一部分是恒显圈,恒显圈的星星都是这样的,这个就是紫微垣,它们大概处于这个位置。这个恒显圈跟什么有关系呢?纬度。比如说在印度和埃及,他们的纬度很低,北极星就低。想象一下,如果站在地球的北极上,北极星正好在头顶,即90 的位置,找到北极星再按照北斗星的勺子柄找北斗,认好了北极和北斗才可能再说其它的星。


还有一些人,曾说中国的很多东西都是从印度来的,包括二十八星宿的概念等等。印度纬度低,他们观察到的北极星是很低的,因而恒显圈就特别小了,所以他们面前看到的星跟我们看到的是不一样的。中国处在一个得天独厚的纬度,看到的星才是今天这样的,才是这个效果,它的恒显圈很完美。在这样一个天象下的土地上恰好生长着一批人,他们把天象和人的生活连在一起。我们理解了这个,就能理解中国古人是怎么做的。


北极也好、北斗也好,所有的日月星辰依然东升西落。传说中有一个造反的神仙共工,他气急了就把西北方向的柱子撞倒了,后来才有女娲补天。就是因为大家观察到星星是往西边去的,中国古人就是这样想象这个事情的。


这是一个模拟天文馆的软件,这个软件是外国人做的,可以回到全球任何一个位置看当时的天象,这是大熊星座,大熊座尾巴那个部分就是北斗,把星星标出来。屏幕的最上方就是北极星,有很多亮的星,小熊星座的尾巴尖就是北极的位置。大熊星座整个的柄是我们说的北斗星。这个是非常好的,可以选择时间、地点,我用这个也搜过一些古代日食的记录,完全可以搜到,也可以看到日食。

我们从这里就可以看到,西方的十二星座我们比较熟悉,西方的十二星座里面大部分选取的都是很亮的星,只是非常明亮的星作为星座的主要标识,都是亮星互相相连,像什么就是什么,西方人都是很直接的。中国古代的二十八星宿,它的位置类似于西方十二星座的位置,可是它选二十八星宿度量它距离的时候,经常用的不是亮星,为什么呢?在天文上真的可以看到中国古人想得很多,为什么二十八星宿讲距离的时候,有时候用六等星?还有一个原因很重要,古人二十八星宿是观测金木水火土运行的,如果都选亮星,闪光的角度就很大,再来一个土星路过这就很不容易看出来,这时候宁可选一个稍微暗一点的星。为了测星,古人在二十八星宿的选取上,大概可以理解成二十八星宿跟十二星座的范围是差不多的,有很多人做了各种对比,都是一一对应的。


我们讲二十八星宿还有一个因素,它尽量选取180 的,相距180 的,比如说杜甫的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中国古人在选择这二十八星宿的时候动了很多脑筋,这个思维模式我认为在古印度会有一些,但是都没有留下来。中国古人的思维模式的确和现在西方人有很大的差异。


你要想观星,跟学习其它的知识是一样的,你要亲近它,它很快就是你的了,你要是能够多去看一看就比较容易了。古代观北斗星的原因是什么呢?一个是北斗星比较明亮,最早在远古的时候北斗不光是七星,后面还有两颗星,所以是九星,我们国家为什么好多东西都用九这个数字呢?也跟这个有关系。后来天象变化了,那两个星就慢慢不在恒显圈之内了,它就变成七星了,实际上最早的时候是有九星的。


在北斗七星里边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是把季节和星联系起来的。二十八星宿每天都是要转圈的,所以一定要有一个时刻。因为斗柄东指,这么看它是东指的,过两个小时就不是了,所以总得有一个标准,古书上很少提到,隐含着一个道理,就是初昏,太阳落山之后的两刻半,古代的人是一天一百刻。所以他们观星的时间很简单,有几个观星点,一个是太阳一落,落下去之后两刻半,跟现在的时间对比呢,也基本上是半个小时了,这个时候开始看斗柄东指,北斗星的斗丙指向东边是春季,如果斗柄是南指,那就是夏季。所有这些东西都和上一段讲的二十四节气有关系,古人把所有的星象全部都联系起来。


二十八星宿的名字大家熟悉吗?刚才提到的毕,毕宿,东方苍龙星宿里边的,那也叫商宿,是殷商人主要祭祀的一颗星,它也叫商星。所以你就有了这样的概念,再去看古书上的星宿的名字就很容易理解了。

先看这个图,在网上有一些图跟它相反,它转的方向青龙,上边是朱雀,下边是玄武,这个是根据你站的位置,我们国家的地图或是太极八卦图等等,面向的都是南边,这是我们国家看法的习惯,但是到了西方刚好和我们相反。实际上这一种是对的,是可以把二十八星宿说清楚的。如何认识二十八星宿,我们国家的古人就给出了很多口诀,比较流传的是隋代丹元子《步天歌》,比如说东方苍龙之星宿,“三星中央色最深,下有积卒共十二,三三相聚心下是。”尤其中间那颗最亮,是东方苍龙的心宿。在青龙旁边那个青字,星宿画了三颗星,就是天象当中的星宿。西方白虎之毕宿,“恰似丫叉八星出,附耳毕股一星光,天街两星毕背旁,天节耳下八乌幢”,第一句就说明了它的外观,“恰似丫叉八星出”,西方七宿里边的毕宿,就像一个叉,这么一个柄,看白虎旁边的毕宿,毕是什么?在古汉语当中的毕就是打动物用的网子,它有一个长柄,和毕宿长得非常像,所以就以毕宿命名。我们再看南方朱雀之翼宿,“二十二星太难识,上五下五横着行,中心六个恰似张,更有六星在何许?”最复杂的就是翼宿,有二十二颗星,很难识别,中间有一个类似于菱形,一边还各有一颗星的,类似于张宿,按照《步天歌》的方式基本上把二十八星宿都认全了。


在中国古代观相的时候二十八星宿用了多少颗呢,一共用了182颗,我们这个纬度能看到多少颗恒星呢?3000多颗。要想熟悉二十八星宿还得从很多星里边把它摘出来,现在很少有人再去观星。玄武有一个斗宿,很像北斗星,特别像,这是斗宿,二十八星宿里的,它只有六颗星,这个是非常像的。看东方苍龙里的最后一个箕,像簸箕,就是这样取的名字,很简单,根据日常的东西取的名字。

 

观星四步曲之四——观五星


最后讲一下观五星,五星是最难说的,我们刚才看我们讲的三垣二十八星宿都是恒星,太阳系当中有八大行星,肉眼可识的是金木水火土这五星,很难考证五行的颜色来自于五星。比如说荧惑,闪闪的多变化,木星就是青色的,土星就是黄色的,水星有些资料说灰色,有些说淡黄,水星离太阳非常近,以至于我们观水星的时候很少能观察到,我们看到的时候叫水星凌日,拿玻璃看太阳,偶尔可以看到一个黑点。


先说水星和金星,在地球上看水星、金星都在地球和太阳之间,称之为内行星,有一个特点,距离太阳最远的那一点有一个确切的角度,水星是28 ,金星大概将近48 ,这意味着什么呢?天空中360 ,把30 作为一辰,分成12辰。内行星在地球和太阳之间,如果到太阳后面去了我们是看不到的,它就产生了最大的可观测的角度,水星只有28 度接近一辰。网上说哥白尼一生没有见过水星非常遗憾,实际上他见没见过水星呢?我认为他是见过的,但是哥白尼生活的纬度特别高,所以相对来讲他见水星的次数很少,所以水星不会是他研究的对象,他在这个地方花的工夫少,水星的数据他就会借助别的科学家的数据,的确水星比较难观测。

那么水星的周期是这样的,它在太阳的附近,这边一个那边一个,它能观测的地方太阳早晨没有升起的时候水星先出来了,在地平线上有那么一颗星,呈灰色过程是淡黄色的光,只有两周的时候水星就看不见了。等到一段时间落山之后你会发现有一颗星模模糊糊的,城市的观象条件一定看不到。金星非常好观测,今天晚上会非常明亮,金星在太阳的东大距这一刻,太阳落山之后我们看到东南方有一颗非常亮的星,太阳第一,月亮第二,金星第三,恒星当中最亮的天体就是天狼星,天狼星亮到什么程度呢?没有月色的夜晚天狼星是可以照出人的影子的。金星非常明亮,尤其是在东大距和西大距的时候,中国古人在《诗经》里面就说了,“东有启明,西有长庚”,讲的就是金星,在那个年代是不是同一颗星现在无法考证,但是他讲的就是金星。


这样的一些时间就使得金木水火土五星是古代占星术的最主要的观星象的对象,我们现在提到荧惑守心,它的运行有什么特点呢?首先也是东升西落,这是地球自转决定的,没有别的办法。这些行星因为和地球之间的关系,它反映出这些行星在二十八星宿的坐标体系下,这些行星的位置是不固定的,有时候顺行、有只有逆行,有时候还停留一段,这是行星运行的规律。那么,在我们看行星的时候,可见的都有这样的规律。五颗行星非常好找,在天象上它们都比较明亮,其中有三颗星都超过了天狼星,其它远一点的也比较明亮。


再看一下外行星,外行星在哪儿呢?外行星因为处于地球跟太阳之外,所以叫外行星,外行星运动到哪儿我们都能看见它,它没有东大距西大距的现象。外行星有三颗,一个是荧惑,一个是岁星,一个是镇星。荧惑是我们所说的火星,是紧挨着地球的一颗外行星。古人对它的观测非常上心,有一个“三星伴月”这个天象也是很有名的,在月亮的附近出现三颗星星,有一颗是荧惑,有一颗是镇星,还有一颗大火。

观五星要找到五星。太阳落下火星升起,再往后780天又回来了,又是一次火星的最好观测点,有一些地方你要经常看就能发现这些天象。《皇帝阴符经》里讲“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中国古人就是阴阳学说,是不是有了现代的天文学的概念,日月都是一种星体,阴阳学说就不复成立了呢?这肯定是不对的,因为我们对太阳的感知,我们每个人、每一个植物对太阳的感知都非常强烈,冷了或者是热了都是太阳带来的,阳气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这就太阳带来的。所以阴阳的东西,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是经过了几千年古人的摸索,感觉它能用,能解释通很多东西。


讲“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跟恒星不一样,一两年的周期就会变动,古人在古代天文历法当中解决五星的问题是最重要的问题,也是最难推准的,一开始的历法只解决月相太阳的问题就可以了,后来的历法全部在解决五星、日月食的交点,所以五星是特别重要的。《淮南子》中讲古人在观象的过程当中,太阳、月亮、恒星和五星,这只是观象,古人可以把天象全部正确的扣在时间上,它就是把二十八星宿用来衡量太阳、月亮的坐标,只要知道二十八星宿之间的距离,不就把那些全衡量了吗?这就很简单。古人做的事情很简单,有一个坐标。


这个是二十八星宿距度指的就角度,东方苍龙,四象之一,东方的苍龙一共占了75 度,北方的斗牛等一共占了98度1/4 ,西方的白虎占了80 ,南方的井鬼等宿占了120 度,这就是古代衡量度数的方法。这个方法是什么时候的呢?汉代之前的,在宋代的时候重新测过,比这个准确多了,给出了小数点之后的算法,那个时候天象就有一定的变化了。你知道二十八星宿里边“毕、觜、参”,站在地球上距离我们多少亿光年,已经在换位置了,从宋代开始到现在的天象又有变化,那个变化就是我们跟古人之间看到的不同的事物。

今天就讲到这里吧,以后有机会再和大家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