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学春秋 追溯从天文到人文的易学发展之路(7)

 紫微o太微o天市 2019-10-19

七、黄昏

在开始动手制作新的报时器后,遇上最大的难题就是:选择哪个具体时间点上北斗七星的方位变化,作为全年观测分析的基准呢?这个问题在今天看来简直都不是问题,只要大家对个表、定个时不就解决了吗?

但遥想在四五千年前的远古,别说钟表、当时连个钟摆沙漏都没有、甚至漏刻之类的最原始计时工具也没有,而日晷圭表之类需要阳光照射才能报时的工具在夜晚又起不到丝毫作用——在这样的情况下该如何确定具体的计时基准点呢?

经过反复摸索,人们发现: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新石器时代),一天内有两个时间节点相对其他时段最容易把握——黄昏和黎明。这两个时间节点的观测,相对其他时段又有何优势呢?

首先,黄昏时太阳刚落山、黎明时太阳即将跃起,此时天空由亮转黑或由黑转亮,这两个转换过程都是在相对较段的时间内完成的,一般都不超过三刻钟。相对于慢慢黑夜,这两个时间节点的时间跨度是小得多的,因此在这两个时间节点上进行星象观测所得的数据也能保证相对最大的精确度。

  其次,在这两个时间点里观测天象,也能与日晷计时做有效结合。因为,在黎明时,太阳刚从东方地平线露头时,已经能有一缕阳光照射到了日晷上、通过日晷已经能大概知道了具体时间;而此时光线还很微弱,不足以照耀整个天空,此时西方的天空还处于夜色中,依然能在此时看到西方天空的星辰。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黄昏,此时太阳即将西沉,西边的最后一缕阳光还能照射到日晷上、但已经无法照耀东方天际,东方夜色已露、东方星辰随之显现。

在确定了两个最佳观测时段后,又当在两者中选择哪个时间作为基准观测时间点呢?是黄昏,还是黎明?根据各种记载和文献来看,我们的祖先首先选择了黄昏作为观测基准时段。那么相比于黎明,黄昏的优势又在哪呢?

首先,人的自然作息规律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一般在天亮后人才会醒来、在日落后人才会休息——所以黄昏时刻,人还处于一天中的活动周期内,此时个人更能专注精神从事天文观测、并且在此之前有充裕的时间做与之相关的准备工作。

反观在黎明时分进行观测的话,人刚从睡眼惺忪的状态中醒来、人的精神和体能状态都远未达到最佳状态;若要提前做准备工作的话,更是要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摸索,这在缺乏人工照明的远古可是件难度不小的工作。

由此可见,两相比较后,显然在黄昏时刻观测天象更有利于天文工作的展开,先祖最早约定的天文观测基准时间也因此被定格在黄昏时刻。

在确定了黄昏为基准观测时刻后,再来看北斗七星在一年内的黄昏中有哪些个具有典型特征的方位变化。经过观测发现,在冬至前后的冬季中,黄昏时刻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北方;在夏至前后,黄昏时指向南方;在春分前后,黄昏时刻指向东方;在秋分时刻,黄昏时刻指向西方。

这就是战国著作《鹖冠子》中所指的: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的由来。后来人们在此基础上,又在四个对角线上加入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概念,加上原有的春分、秋分、冬至、夏至,一年因此被八等分、形成了八节的概念。

至此,人们终于制作出了另一套年可用于年内纪日的报时系统。并且相比于圭表法,北斗报时系统的操作更方便:圭表法必须常年固定在某一固定区域,并配有专职天文观测人员,才能有效运作;而北斗报时系统的要领简单,每晚黄昏时刻仰天一望就一目了然,易学易操作。因此,北斗报时系统就成了当时普罗大众所熟知的计时器,北斗的文化影响力也由此奠定!

【东方文化号】

【东方时代环球时事解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