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人 = 50%男性特质 + 50%女性特质
男性人 = 99%男性特质 + 1%女性特质
女性人 = 1%男性特质 + 99%女性特质
今天参加了一个“中国财经女性领导力峰会”,作为男性,我作了一个“少数派报告”,题目为:权力与力量——男性与女性的双向赋能。 下面我将演讲稿整理成一个纲要性的文字记录,分享给大家。 先说说权力与力量的对照。结合这次论坛的主题“影响力”,影响力有内外之分,权力更多的是外在赋予的东西,是一种Push的强力;而力量更多是一种由内向外展现的吸引力,是一种Pull的柔力。 常见的Push力有以下几种:
这些Push的力量是一种框架性结构,能解决大部分有明确职责的问题,但遇到挑战性强的任务,或者是下属绩效不容易量化的工种,Push的外力常常起不到效果,这时,更需要Pull的内力。 常见的Pull内力有以下几种:
这次论坛的受众是职业女性,主办方要我谈谈影响力方面的男女性双向赋能。 我想到了以前浏览网页存下来的一张趣图: 女性,英文词Female,有人将它拆解成Fe+Male,Male是男性,Fe是铁元素的化学符号,所以,女人的分子式成了Female=Fe+Male,带铁的男人,一个加强版的男人。 其实,我是不太喜欢对职场男女进行性别分类并给予一些标签化的解读的。我有一个大胆的理论,除了生理上有明显的差别,“男人”和“女人”在精神内涵方面并没有本质的概念区别。 就像颜色的RGB三色组合,每个人可以是以下的任意组合方式: 中性人 = 50%男性特质 + 50%女性特质 男性人 = 99%男性特质 + 1%女性特质 女性人 = 1%男性特质 + 99%女性特质 每个人都是“男性特质”与“女性特质”的综合体,而且是随时变化的。所谓的“男性特质”,只是从概率分布角度上讲男性呈现的几率相对高一些的素质,比如“勇敢、自信、果断、责任感、进取心”等等,这些元素,女性一样可以拥有,套用生物学的术语:基因都有,不同的只是基因表达。 我想,真正有意义的讨论是,“女性”如何不被“性别特质”的文化暗示所束缚,敢于开发和展现自己尚未呈现的优秀品质。比如上面讲的“自信”,有些女性很出色,但总是觉得自己尚有欠缺而没有自信去争取属于自己的机会。 IBM的首位女CEO罗睿兰也有过这样的挣扎。她的上司要破格提拔她,她的回应却是:“我担心自己还没准备好,再等一两年吧”,但是回去跟丈夫一说,她丈夫问了她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个男人,你还会拒绝吗?”罗睿兰说,那她一定会接受的。经过丈夫的这番提点,第二天,自信满满的罗睿兰接受了这份工作。 自信其实一直都在,只是你没有把它表达出来。没有什么品质是专属于男性的,也没有什么品质是专属于女性的。 我觉得一个人最重要的自我暗示是不断完善自我的螺旋循环发展。 从感性到理性再回归感性,我是一个理工科大学的文科生,以前我一直害怕讲自己的“文学士”学位,甚至还要加一个解释,我们这个专业在西交大是文科,但在上交大发的是工程学士的文凭。 前一阵在听书栏目里听到这样一组语句,觉得很深刻: 谁说感情用事是女人的缺点?女人只是用情感的直觉在指引自己做她们认为更重要的事。这个世界除了刺激肾上腺激素的业绩目标,还有很多人生的精彩不容错过。种种花草,给小孩洗个澡,坐在阳台上看着落日的余辉一点点褪去,生命有太多的美好值得把握与珍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