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槐树景区照片 洪洞县早有耳闻,从一曲苏三起解,自古以来人人耳熟能详: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没曾开言我心内好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这次有机会去洪洞县看看,那里有大槐树,那里有祖先祠堂,华夏许多子民祖居地都源于洪洞县。每年都有许多海内外来祭祖的外乡客造访洪洞县,祭拜大槐树。 ![]() 这是第一代大槐树遗址 ![]() 这是第三代大槐树,红绳缠绕十分喜气,壮观。 相传元朝末年自然灾害频频发生,黄河地区水患尤其严重。同时统治者的高压统治,导致红巾军起义,战乱纷争,民不聊生,人口大量减少。而远离战场的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番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相邻诸省要好了许多,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古话说的好:那里有粮食,那里就是家乡。因此,外省战乱地区难民大量流入山西,使山西特别是山西南部成了人口稠密地区。 后来由于山西人口过多,土地也有些许紧张,而其他地区良田荒芜,无人耕种,杂草丛生,浪费极大,很不利经济平衡发展,官府想让老百姓移民外埠,以增加国力,平衡发展,所以从洪武年间明政府就开始从山西往外地移民垦荒,这是晋南洪洞的第一次移民。 后来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又发生了“靖难之变”,战乱波及四川,云南,贵州,河北、山东、河南、皖北、淮北等地,造成这些地区人口锐减,田亩严重荒芜,十室九空的荒凉局面,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隐患不断。 由于晋南洪洞县一带远离战场,地广人稀,可耕地很多,所以许多外乡农民再次前来避难。战乱平息后,许多地方比如:华北,西北,中原,西疆,江南,两湖等地人烟稀少,千里沃野,无人耕种,而国力急需资金恢复,因而才有了从大槐树强迫百姓移民外省一件惊天大事,在历史上被后人褒贬不一。这是大槐树第二次大量移民。 在中国大量民间家谱、碑文资料有详细记载,在地方志如温县志,宝丰县志,宁阳县志,丹阳县志,商南县志,山阳县志等都明确记载了在山西洪洞大槐树下集中移民。至今在长城内外,黄河之滨,大江两岸仍流传着一句民谣:“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现在古大槐树为中国国家4A级旅游景区,山西省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有20余万人前往景区祭祖。古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临汾市洪洞县城北二公里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内,这里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可这里始终弥漫着浓郁的思乡情结,特别是清明,不管何方人氏会来在这里寻根,燃起对祖先的缅怀。 不论是寒冬,还是酷夏,都有很多人不远千里,万里,来大槐树焚香祷告,祭拜祖先,还有不少远渡重洋的华夏儿女。访古的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蓝天,抚摸古槐,盘桓许久,眷念存心,离开时一步三回首,遥拜大槐树,久久不忍离去。 槐树之情难阻挡,祭拜香烟绕庙堂,一躬扫地叩蓝天,家族记忆梦里还。 想让移民难度当然很大,老百姓不愿意,抛家舍业,去他乡另起炉灶。 于是朱太祖想了个歪主意,他让人四处张贴告示:现在,这里人口太多,需要移民外埠,支援国家建设,希望大家支持云云。故土难离,祖坟难舍,谁愿意抛家舍业去他乡?他们故土难离,都不愿意怎么办呢? 告示发了一段时间可根本无人响应。朱元璋看无人响应,恶心顿起,如此刁民不听本皇差遣,这还了得!如派兵挨家丁收罗,驱赶,既费时费力,还容易造成民变,江山难保。 于是黄教寺小和尚朱重八再发告示:本朕知道大家故土难离,也绝不强迫大伙儿移民,因为民乃吾皇衣食父母也,遂决定采取自愿原则,愿去的不阻拦,不愿去的绝不驱赶。虽然,这么长时间没人报名,可也不代表大家都不愿去。 为了收集民意,就要搞好统计工作,如果挨家挨户上门统计难度太大,为了节约府库开支,这也是减少你们的负担,决定采用更为简便的方法:凡不愿移民的,于某月某日带上生产资料和家庭财产,牛啊,羊啊,什么的(以便于重新分配田亩和住地。)到洪洞县大槐树下集合进行统计,等愿意移民的人走了后,会腾空出很多地亩,官府很快给你们安排新的住地;至于愿意移民的,就待在本乡本土不动,静候官府前来安排移民事宜。 一条看起来很不错的政策,实际上暗藏祸心。那时老百姓思想很是淳朴,没那么多想法,肠子更没许多弯弯绕,对上方圣旨信以为真。当然,不愿移民的占了多数,一时赶车的,推车的,挑担的,背行李的,扛包袱的,大家纷纷扶老携幼涌向大槐树。 没曾想到了大槐树,他们就成了落入虎口的羊,飞入牢笼的鸟,以大槐树为中心的方圆几十里地,皆被军兵把守:刚进去时军兵笑脸相迎,茶水款待。可是一进到大槐树附近,就发现里面官兵换了一幅模样,个个凶神恶煞,严厉呵斥,大槐树一带已许进不许出,封锁线早已设立。情况如此严峻,人们吓得噤若寒蝉,没等他们缓过神来,就被手执刀矛的军兵们团团包围,挨个倒剪二臂,用绳索绑了起来;如有不服,就被皮鞭抽打或是挨一通老拳;稍有反抗者就当场人头落地,大槐树下立马血肉横飞,哀鸿遍野,一时苍天流泪,日月无光,惊天动地,灰尘浮动掩日盖月,好一派人生惨景。没几天被骗的民众到齐,官老爷看看差不多,就开始胡乱安排各家去处,按理讲应该一家人去一个地方才对,可这帮昏官,乱点鸳鸯谱,比如:把哥发往湖南,把弟发往安徽,一个同宗家族拆得七零八落,老百姓怨声载道。 分配完毕很快就到了出发的时间,移民们由全副武装的士兵们押运,就像囚徒充军一般,分别时所有人嚎啕大哭,可谓生离死别也。因为古代交通不便,通信困难,此一别一家人就地隔一方,此一别也许是永别,后会永无期,能不伤心? ![]() 先人们从这里出发到新的居住地。 晚秋时节,阳光惨淡,槐叶飘零,老鸦哀鸣,西风劲吹。移民们要出发了,临行时他们眼含热泪回眸高大的古槐,别了故乡,别了老槐树,随即被官兵推搡远去,移民或顿足捶胸或嚎啕大哭,都潸然泪下,不忍离去,无奈只得频频回首凝视故乡,把最后一点念想放在心里,最后他们只能远远看见大槐树低垂抹泪,老鸹窝时隐时现。 传说当年移民前,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脚趾甲盖上切一刀,留个小缝隙,让移民们别忘记是从大槐树来的。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形(两瓣)。“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大家若有兴趣,不妨自查一下。 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移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当时背着手走路是迫不得已,现在背着手走路,不是富豪就是大款,那可是有身份的象征。 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流传甚广。 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往返车马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这广济寺就是当年移民的被骗的集合地和移居的出发地。 至于明初从南京发往云、贵、青、川等地移民,不在此例,那是充军发配。 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其目的当然是为了巩固其封建王朝统治,伤害了不少人,但从客观上也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以利边防巩固,保持社会安定。 在封建帝王眼里:普天之下莫为王土,率士之滨莫为王臣。虽然他们也曾是劳苦大众出身,在登基大宝后就忘记自己曾经所受的苦,将芸芸众生当成自己私产,百姓性命在他眼里就如同一粒草籽,由他们肆意蹂躏,随便宰割,哪管他们死活。唐宋元明清,百姓无安宁,敲骨吸髓后,浑身安有鳞。 封建法条:我为鱼肉,人为刀鉏。古已有之。他们为了自己江山,永固不倒,那管百姓死活。 可现在,有人却还在怀念那个盛世:殊不知,当时你是平头百姓,还是达官贵人?你若是达官贵人则另当别论,不过达官贵人也有凄惨下场的,比如胡惟庸和蓝玉案,一人的祸,被灭九族;如若是平头百姓,就是任由他人宰割的一只羊羔,一个会说话的工具。宁做盛世犬,不做乱世人。 下面介绍有关大槐树奇闻: 民国二年,宦游山东的洪洞贾村人景大启告老还乡后,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侧,建有茶室三间,以备寻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题字为“饮水思源”。碑南二十余米处建有牌坊一座,横额一面雕刻“誉延嘉树”,另一面刻有“荫庇群生”。 ![]() 当年景大启修的牌 移民到迁徙地后,都喜欢以原籍命名村名,如北京郊区有赵城营、红铜(洪洞)营、蒲州营、长子营等,表明这些居民是当年从赵城、洪洞,蒲州等地迁去的。 以上内容皆来自资料,也有导游介绍,或本人夹叙夹议编撰而成。 ![]() 愿远方的游子,不忘家乡,经常回家看看。 下面我想谈谈在大槐树的见闻:它们就是几盘惟妙惟肖的菜品。那么逼真可谓以假乱真也,在祖先祭拜堂陈列着一些供品,有刀枪剑戟,有文房四宝,有瓜果梨桃,也有各类荤素菜肴。那些刀枪剑戟好弄,做几把放在那里,不怕风吹雨打,就OK了,瓜果梨桃也好办,像不像做个样。就是弄荤素菜肴难了点,做的难看,做的不像祖宗不认识就不敢下筷,饿了祖先,后人心里惭愧也觉得脸上无光。 如果每次祭祖都做新的,花费也太大了。因为,祭祖大会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完成的,没过几天美味佳肴就会变味,变色,发馊,发臭,让远道来祭祖的乡党耻笑。 于是大槐树人痛定思痛,遍访高人,寻找能工巧匠,终于用普通材料,做出如此惟妙惟肖,以假乱真的菜品,贡献给祖宗。一桌丰盛的酒宴,不是饭菜而是一件件地道的工艺品,更是用心把它做成艺术品。手艺人很是高大上,他们用心去做普普通通的菜品,一不小心就弄成永世流传的艺术瑰宝。 ![]() 佳肴一 ![]() 佳肴二 ![]() 佳肴三 ![]() 佳肴四 ![]() 佳肴五 ![]() 佳肴六 它们有荤有素,绿的逼真,黄的暖心,红的诱人,鲜嫩馋人,您看看:赵成头肉,芝麻菠菜,红烧肘子,五香牛肉,凉拌耳丝,鸡蛋饼,肘花,烧油菜,哪一盘不是天外飞来,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在凝视中,我仿佛看见菜品在微微颤动,热气升腾,呼之欲出似的。可是我小心翼翼的用手去触摸,生怕毁坏了珍品,结果是凉凉的,硬硬的。我笑了,开心的笑了,真好,真美,谢谢大槐树,谢谢洪洞县的乡亲们。 油菜绿啊鸡蛋黄,五香牛肉油汪汪,凉拌耳丝咔嘣脆,巧夺天工在晋南。 令参观者无不啧啧称奇,我想这就是我们孜孜以求的工匠精神,靠坑蒙拐骗难以成事。在这里我看见了洪洞人的精细,认真,实干和不图虚名。 本文作于二零一九年十月十九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