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塞尔遗著《经验与判断》

 昵称14979747 2019-10-19

  六、逻辑基础问题:从经验到判断

  《经验与判断》讨论的基本问题应当可以概括为“逻辑基础问题”,或曰“逻辑的直观基础问题”,或曰“逻辑判断的经验基础问题”。它是一个对超越论逻辑学范围内的意识结构以及各种意识结构之间的奠基关系的研究。洛玛将它称作“把思维在最高阶段上的成就发生地追溯到它们在那些朝向具体个体的行为中的奠基上”(16)。他在这里使用的“发生”(genetisch)与艾雷在应兰德格雷贝之邀为第四版《经验与判断》所写“后记”中提到的胡塞尔所理解的特定意义上的“发生”(Genesis)相似:“自亚里士多德以来为人熟知的从直观到思维的阶段划分(Stufung)”(17)。如前所述,或许它的更恰当名称是“谱系划分”。在这个意义上,“经验与判断”更应当被称作“从经验到判断”,即从超越论的感性学到超越论的逻辑学。因而也可以将它视作胡塞尔在《形式逻辑和超越论逻辑》的副标题中预告的“逻辑理性批判”。

  但“经验与判断”的书名仍然名副其实,因为除了上述追溯研究之外,《经验与判断》还分别展开了对两种基本的意识理论的分析,即前谓项的经验理论和谓项的判断理论。它们分别构成《经验与判断》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内容。而在最后的第三部分中则主要讨论普遍对象(Allgemeine )与一般判断( -Urteil)的问题。从整个讨论的内容来看,这里的问题是《逻辑研究》的继续,因而胡塞尔所说的“第二逻辑书”,不仅可以指《形式逻辑与超越论逻辑》之后的另一本逻辑书,而且也可以是指《逻辑研究》之后的另一本逻辑书。(18)珀格勒干脆将它称作“新《逻辑研究》”(19)。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就已经将作为知识行为的客体化行为划分为表象与判断。而所有的判断最终都可以被还原为表象——这是由意识分析所指明的,正如所有的语句(命题)最终都可以还原为语词——这是由语言分析所指明的。只是在《逻辑研究》时期,胡塞尔所讨论的还是“形式逻辑”,或者说,形式的知识论(Wissenschaftslehre)。而在《经验与判断》时期,更确切地说,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来,胡塞尔所说的“逻辑学”,一方面是指“超越论逻辑”,而另一方面则主要是指超越论的知识论。

  如果在《形式逻辑与超越论逻辑》中,胡塞尔对康德的批判在于,如江森所说,“他[康德]让形式逻辑悬浮在超主体之物的空中,却根本没有想到这一点:也从主观的方面去考察形式逻辑”(20),或者说,康德没有提出形式逻辑如何可能的问题,因此也没有提出、制定和展开确切词义上的和真正意义上的“超越论逻辑”;那么在《经验与判断》中,胡塞尔与康德的对立就在于,如洛玛所说,“他理由充分地拒绝了康德和康德主义的要求,即:发现知性范畴单独构造对象的功能”(21),换言之,胡塞尔在这里提出了与康德相悖的直观与知性的关系原则:知性不能单独构造对象或范畴,它必须回溯到经验之上并借助经验来完成。据此,在纯粹理性批判的思考中,胡塞尔得出一个在双重意义上与康德相反的结论:一方面要求从形式逻辑回溯到超越论逻辑(康德的先验要素论)上,另一方面还进一步要求从超越论逻辑(康德的先验逻辑学)回溯到超越论感性学(康德的先验感性学)上。在此意义上,胡塞尔在《形式逻辑与超越论逻辑》《经验与判断》《被动综合分析》等著述中所展示的工作,可以被称作“超越论的分析学”,也可以被称作“超越论的还原论”。

  这个思考的路向和结果同样也是与逻辑经验主义的原则在双重意义上相悖的:按照胡塞尔的分析结果,逻辑命题最终应当奠基在经验命题之中,而经验命题最终可以还原为经验直观。在此意义上可以将胡塞尔的超越论现象学称作“经验逻辑主义”。但这个观点没有为曾经在弗莱堡听过胡塞尔课的鲁道夫·卡尔纳普所接受。当时他也在布拉格大学,担任自然哲学教授。兰德格雷贝在回忆录中曾记录过卡尔纳普对此的看法:“我与他会面多次,进行长时间的讨论,我徒劳无益地设法使他相信一种对逻辑学的超越论现象学论证的必要性。他认为胡塞尔的《形式逻辑与超越论逻辑》‘极其危险’,并猜测在其中有一条通向非理性主义的道路。”(22)

  最后还要指出胡塞尔的这部著作对于语言分析具有的重要意义。洛塔·艾雷在其后记《现象学与语言哲学》中将《经验与判断》的分析视作胡塞尔的意识分析与语言分析合而为一的一个典型案例。兰德格雷贝对此“后记”评价说:“胡塞尔对逻辑学的奠基与当代语言哲学所提出的诸问题之间的关系在其中得到了阐明。读者从中将可以得知,胡塞尔的分析为什么不只是一个已成为‘古典的’、只还具有历史意义的文本。”(23)

  总而言之,胡塞尔的《经验与判断——逻辑谱系学研究》(1939年)是他生前审定并计划出版的最后一部著作,也是他身后出版的第一部著作。它在胡塞尔的生命与思想道路上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是因为它的产生的曲折过程是与作者胡塞尔和编者兰德格雷贝的个人命运联系在一起的,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的内容和形式都展现了一座连接胡塞尔生前公开发表的著作与身后出版的遗稿之间的桥梁,而且从这个角度看,胡塞尔的现象学著作发表是以《逻辑研究》开幕、以“新《逻辑研究》”闭幕的。

 

  ①L.Landgrebe,[untitled],in:L.Pongratz (Hrsg.),Philosophie in Selbstdarstellungen,Bd.II,Hamburg:Felix Meiner Verlag,1977,S.139.

  ②L.Landgrebe,"Vorwort des Herausgebers",in:Edmund Husserl,Er fahrung Und Urteil.Untersuchungen zur Genealogie der Logik,ausgearbeitet und herausgegeben von Ludwig Landgrebe,Hamburg:Felix Meiner Verlag,1972,S.XXIII.——中译本参见[德]胡塞尔:《经验与判断——逻辑谱系学研究》,邓晓芒、张廷国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以下凡引此书均只在正文中括号标出(EU+页码)。

  ③Dorion Cairns,Conversations with Husserl and Fink,Phaenomenologica 66,Den Haag:Martinus Nijhoff,1976,p.32,p.42.

  ④Paul Janssen,"Einleitung des Herausgebers",in:Hua XVII,S.XXIV.

  ⑤L.Landgrebe,[untitled],in:a.a.O.,S.146.

  ⑥L.Landgrebe,[untitled],in:a.a.O.,S.146f.

  ⑦Rudolf Boehm,"Einleitung des Herausgebers",in Hua VIII,S.XXXV,Anm.5.——中译本参见[德]胡塞尔:《第一哲学》下卷,王炳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对此问题的更为详细的说明还可以参见Dieter Lohmar,"Zu der Entstehung und den Ausgangsmaterialien von Edmund Husserls Werk Er fahrung und Urteil",in:Husserl Studies,1996 (13),S.45f.

  ⑧E.Husserl,Analysen zur passiven Synthesis.Aus Vorlesungs-und Forschungsmanuskripten,1918-1926,Hua ⅩⅪ,Den Haag:Martinus Nijhoff,1966.——中译本参见[德]胡塞尔:《被动综合分析》,李云飞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

  ⑨(12)L.Landgrebe,"Vorwort des Herausgebers",in:a.a.O.,S.XXXII; S.XXVI.

  ⑩“谱系学”概念在哲学中的转用始于尼采1887年发表的题为《道德的谱系》的论文集。它后来也影响了弗洛伊德和福柯,并因此而使得这个原初属于社会学的概念如今在哲学领域更具有知名度和影响力。

  (11)迪特·洛玛很早就开始做此考证版的准备。参见他二十年前相关考证文章:Dieter Lohmar,"Zu der Entstehung und den Ausgangsmaterialien von Edmund Husserls Werk Er fahrung und Urteil",in:Husserl Studies,1996 (13),S.31-71.该文经笔者推荐,由邓晓芒、张廷国译成中文,作为“附录”附在中译本《经验与判断》的书后(参见该书第553-581页)。

  (13)参见倪梁康:《胡塞尔的“发生”概念与“发生现象学”构想》,载《学海》,2018年第1期。

  (14)E.Husserl,Studien zur Struktur des Bewusstseins:Verstand,Gemut und Wille,hrsg.von Thomas Vongehr & Ullrich Melle.

  (15)U.Melle,"Husserls Ph nomenologie des Willens",in:Tijdschrift voor Filosofie,54ste Jaarg.,1992(2),S.281;还可以参见L.Landgrebe,,,Vorwort des Herausgebers",in:a.a.O.,S.XXIII.

  (16)(21)D.Lohmar,"Zu der Entstehung und den Ausgangsmaterialien von Edmund Husserls Werk Er fahrung und Urteil",a.a.O.,S.31; S.32.

  (17)L.Eley,"Nachwort",in:a.a.O.,S.512.

  (18)对此还可以参见笔者所撰胡塞尔主要著作评论:《胡塞尔〈形式逻辑与超越论逻辑〉(1929年)的形成始末与基本意涵》,载《现代哲学》,2018年第5期。

  (19)参见Otto ,"Eine Epoche gewaltigen Werdens" Die Freiburger in ihrer Zeit,in: Forschungen,Vol.30,Die Freiburger ,1996,S.24.

  (20)Paul Janssen,"Einleitung des Herausgebers",in:Hua XVIII,S.XXVIII.

  (22)L.Landgrebe,[untitled],in:a.a.O.,S.144.

  (23)L.Landgrebe,"Vorwort des Herausgebers zur 4.Auflage",in:a.a.O.,S.XIX.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