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论|如何用美术教学发展孩子的健康人格(下)

 秋美36umw6h7tu 2019-10-19

在《如何用美术教学发展孩子的健康人格(上)》一文中,提到从莫雷的心因性需求看美术教学,其中提到21种莫雷心因性需求(贬抑、成就、亲和、攻击、自主、逃避指责、抵抗、辩解……)及其阐述。
为更好地理解本期内容,建议先阅读上期。点击图片可直接阅读全文。


在艺术创作中,每每面临的创意过程、作品质量、材料探索、母体选择、视觉启迪,以及绘画者与作品之间、教师与作品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等等多元的互动关系,都将受到教师和教学过程中心理环境和心理资源的严重影响。只有当教师的教学富含心理资源和心理动力,学生才能获益,发展中青少年才可能将艺术过程所学所悟,成功迁移到日后的生命当中。


01  贬抑
对于贬抑需求高的学生,可以通过画“英雄”、画“坏蛋”。并让英雄和坏蛋之间对话,引导他们释放对于成长的心理上的压力,“英雄”也要道歉,“坏蛋”也愿意和解。这样的练习,调整情绪反应的阈值,提高学生面临人际时的应对弹性。


02  成就
为满足成就需求,教师可以利用作品评比充分鼓励与赞许每个人的创作,赞赏的力量经常大于批评。让尝试绘画的同学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不仅增强美术课的学习兴趣,还强化学习动机。在探索后得到鼓励,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图片来自:LILA美术工作室
 在教学中可以就“未来的我”为主题,让学生想象未来自己想要成为的某一类人,具体化那一时刻自己是什么样子的,将那个自己画出来。通过这一想象与描绘,感受达成的愉悦,增强自信和行动力。


03  亲和
有的个体对亲和的需求特别强,喜欢把老师看作妈妈,也极其希望和同学有密切的交往。教师可以“我的朋友”“我的伙伴”等为主题,回顾每个人经历的社会交往,发现交往中有失礼貌或不恰当的言行,以利改正。透过绘画内容,发现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必要时与之取得联系,让他们配合孩子的教育。教师亦可组织一次良好的美术课堂,营造一个温暖的、接纳的环境,使孩子体验集体的温暖,在伙伴关系中找到快乐,从而满足孩子对亲和的需求。
同伴关系的建立需要学生在交往实践中发现自己的固有方式和尝试新的互动方式,对于大一些的学生,利用双人绘画可以让他们获得自我的发现和重新的建构


04  攻击
攻击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力量,对于活泼多动的、成长中的儿童,攻击性很可能导致欺辱行为,伤人或损物。教师可以让孩子画一场战争,再绘声绘色地加以讲解,无疑将攻击性的力量引入了一场安全、快乐的“纸上谈兵”。也可以带领团体绘画,分小组扮演“我方”和“敌方”,男孩子把所有的“兵器”都派上用场,是一定快乐的情绪,女孩子“参战”也需忘我地全身心融入其中。然后,教师与学生分享“激战”后的体验,使亢奋的情绪宣泄到适当的地方。 
攻击性本身是一与生俱来的能量,在人类发展中起到保护和延续生命的重要作用,对于攻击性心因性需求较强的孩子,会表现出好强,争斗等行为。能量守恒定律在人心理能量中依然有效,当将这些攻击性能量,安排在合适的活动或其他渠道中,得到转化或释放,便会避免伤害性的行为发生。
图片来自:雯珺 NART无艺创想空间
在绘画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画战争,无论是动物之间,怪物之间,人类之间,或者是想象出来的物种间,充分允许想象发生,在投入画的过程中转化并释放能量。也可以想象警察抓小偷,星际战役等,现实或富有想象力的争斗场景,让学生想象自己是正义的一方,激战并获得胜利,使攻击性正向使用。


05  自主
自主的需要对青少年的成长十分必要,表现为有蔑视权威的倾向,抗拒来自于教师或家长过多的干预或束缚。有的老师对有“逆反”情绪的孩子束手无策,殊不知,他们正在借助这样的心理演习,成就日后使用的独立面对世界的应对模型。没有学会充分的自主能力,在未来的人生中不免会过度依赖,过分以自我意见为主的孩子丧失一些有意义的告诫。
但是在美术课上,画什么、如何画、用什么画等都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来决定,这不仅仅是完成一幅作品,更是一次练习自主能力的训练,让他们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们才能学会在行动前周密思考,系统性决策。
图片来自:雯珺 NART无艺创想空间

实践教学中可以安排一次活动的策划,综合美术与各学科能力,发挥学生自主性,获得整体意义上的训练。



06  抵抗
青少年有抵抗的心理需求,引导不当,就会出现顶撞家长、与同学闹别扭的现象,明明心里知道错了,嘴上却不服输,摆出骄傲的姿态,拒绝承认失败,甚至用行动维护个人的荣誉。如果透过绘画,实现这种需求,就不会将这种力量投射到同伴中。教师要涉及相关主题,借助绘画内容帮助孩子释放诸如此类的情绪。 


07 辩解
辩解的需求经常会体现在孩子之间的“贫嘴”上,有的孩子特别喜欢与人争辩,在课堂上也显得多言多语。似乎争辩带来快乐,而不去考虑周边环境。行为不合规范会受到集体的排斥,因而损伤个体的威信与尊严。
教师可要求这样的孩子画一个想象中的角色,让他借助角色之口尽情表现,然后再请他评论角色的行为。这样既保护了自尊,又可以让他反观到自己的不当行为。因为孩子本意上是要借助辩解保护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而不是轻视他。教师要充分理解孩子的心理,处理不当就会引发敌意,适得其反。


08 遵从
每个人都有遵从的愿望,孩子更容易模仿成人的行为。教师可以选择令人钦佩的艺术家的生平故事,指导临摹大师的画,激励孩子克服困难、勤奋好学的精神。借助他们甘愿与优秀者合作的心理需求,建立绘画特长小组,鼓励相互学习,引导他们上进。


09 支配
支配的愿望在实现时有可能表现为约束和规定群体行为,控制、命令他人,这会给人际带来困难,因为每个人都不欢迎这样的人。美术教师可调动同学来组织课堂,控制课堂,借此实现他们对于支配的需求。也可摆放多种艺术材料,请支配需求强烈的同学来调拨、安排。这样,他不但释放了此需求带来的心理压力,还学会了照顾各种需要、公平等原则。绘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可由本人来决定,让他充分实现支配的愿望。


10 表现
表现的愿望使孩子愿意吸引他人注意,既令人兴奋、愉悦又令人感到不安和恐惧。整个绘画教学过程以及绘画作品本身就能很好地满足孩子表现的心理需求。一堂生动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美术课是满足这种需求最好不过的介质了。


11 逃避伤害/受辱
逃避伤害和受辱的需求源自我们的生理心理本质,在优越的现代物质条件下,这方面的需求很少得到满足,很多场合下人群显得骚动不安。潜意识层面的逃避疼痛、疾病、危险和身体伤害,逃避失败、羞辱和嘲弄,逃离危险境地的需求会使得团体气氛失去控制,教师陷入尴尬境地。
如果透过绘画,模拟一场灾难发生的被控制的场面,让孩子展开想象去设计一场“劫难余生”的幸存,这不仅可以帮助孩子感到生命的宝贵,珍惜时间,热爱生活,还可以帮助孩子学习生存技术,将这种需求升华为临阵不惧的态度。


12 养育
养育的需要会体现在对宠物的喜爱上面,画出各种宠物,包括想象中的宠物,表达对弱小者的同情,可以培养爱心。教师可以给出题目《我和我的宠物》,然后描述宠物的样子,学习使用各种词语,分享爱护宠物的经历,学习把爱的感动转化为爱的行动,增强爱的能力。这个题目可以画系列作品,分别按宠物成长阶段、与自己的关系、情绪的变化、四季的样子等角度创作多幅画。


13 秩序
对秩序的需求体现在日常起居中是因人而异的,有的人善于安排、整理、规置物品,让环境整齐、干净、做事一丝不苟;有的人则全然相反。前者在绘画时,会因为纷乱的颜色、场地而影响了创作的进展。教师首先要识别这类学生,而后帮助他们学习克服干扰,使其做事时排除干扰、聚精会神。当然,对秩序的需求预示着对美感的要求。对于后者来说,就要学习照顾别人的感受,建立井然有序的心理氛围,有利于创作的理性思考。
《我的家》主题绘画,引导学生构想一个自己的理想空间,例如卧室、书房、游戏室或整个家居图等等,在设想到绘制成形的过程中,经历思维的秩序性及合理安排能力的实践体验,也可以将画拓展为手工制作或泥塑造型


14 游戏
孩子对游戏的需要很强烈,他们有放松和自娱的天性,寻求消遣,喜欢逗乐,严肃和紧张的课堂令他们感到不安。在宽松友好的、充分尊重个人的气氛中,用绘画表达自己,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孩子的特权。为画出“漂亮画”而展开的课堂是浪费教育资源和心理成长资源的。对于用色奇怪的作品大加指责是有伤心灵的。我们推崇的美术教育是“透过艺术的教育”(罗恩费德语),而不是为画画而画画的狭窄思路。绘画的过程最可能实现“无痕”教育,寓教于乐的原则在美术课上有直接的体现。

图片来自:丁海斌画室
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游戏活动,引导学生体验游戏中自己和伙伴们的各种表情、动作、状态等,游戏中内心的感受等,用自由绘画的方式记录这些内容,加深心理体验,提高情感的感知力和表达力。


15 感知
感知需求在孩子的成长中最为凸现,他们对什么都好奇,教师要注意选择真正美的材料给学生看,借助美术课培养美感。灵活组织课堂,利用地方的美术资源,可以开拓艺术视野,提升审美境界。在此,教育者艺术地组织课堂,立体地设计教程都是需要不断努力来实现的。
美术作为与人内心世界直接相关的学科,是感知力培养的最佳途径,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一作用,极其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美术教师需要打破学科本位,技术为先的限制,从更大的美术角度,考虑人的发展,而非只是为了教学,例如在教学中工具材料的利用,突破学科限制,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用于教学的。
在感知力训练中,就可以通过感受味觉,听觉,触觉等带来的心理感受,再用图像的方式画出来,打通各个器官之间感知力的联通能力,各种自我感受整合能力等。


16 求助/依恋
求助与依恋的需求,如果实现在对艺术的寻求上,是令家长和学校放心的一件事,为此,教师注重培养艺术创作的兴趣,不仅让孩子学会了一项技艺,还给了孩子一个心灵空间,就会对孩子的一生注入精神营养。如果教师的专业品质不够良好,心理健康程度不高,就很可能损伤孩子创作的愿望。 
学校艺术教育日常化,使美术等艺术创作成为孩子最熟悉,和自然而然的情感抚慰与表达借助工具,使艺术成为孩子们的精神后花园。例如情绪绘画日记,小秘密绘画日记等,每日画,随时画,即可使情绪及时抒发,也可以成为老师、家长、学生之间无声的连结管道,使教育更及时,有针对性,以及满足于个体需求。对于年龄小的孩子,可以安排想象“妈妈肚子里的我”增加依恋满足,同时也可以反应出家庭亲子关系,了解孩子的家庭状况。


17 理解
理解的需求是发展理性思维的本源,透过绘画过程,包括画面,色彩关系、明暗的使用、结构的框定、透视的运用、主题的选择等等艺术过程都需要统一的思考,综合多种条件而定,这是个高度理性化的认知过程。分析经验,界定概念,抽象与区分等高级的认知动作都会综合体现在一幅作品中。透过绘画满足个体发展的深层要求,才是我们推崇的美术教育。一个好的美术教师,需要具备全面的素养,才能在教学中发现最优的教育契机,为学生带来知识、技能和新的素质的全面提高。
综上所述,在全新理念的美术教育来临之际,作为美术教师,更要上升至教育者的高度,跳脱出学科本身,立足于育人的目标,不是为教学科、技能、知识,不是复制传输,而是与学生并肩,了解孩子的不同阶段心理所需,整合各种艺术介质,匹配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注重健康人格的建造,通过美术教育真正服务到孩子的心灵,才是实际意义是上的让艺术服务于人,发挥出其至真、至善、至美,净化人心的功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