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威王三年(公元前337年),保靖县地建黔中郡,因黔山得名。保靖县,位于云贵高原东侧,湖南省西部,隶属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保靖县境内重山叠峰,岭谷相间,山、丘、岗、坪交错分布。 保靖拥有悠久的土家历史和深厚的土家族文化,其独特的饮食习惯,可谓湖南湘西的一大特点,比如全国颇有名气的保靖黄金茶,当然不止于此。 竹笋 湘西山地多笋,当地的竹笋大体有两类,一是山竹,笋小,但味道清新,宜于与酸辣子同煮(酸辣子是将辣椒用磨推细,用碓压碎,现在今用机器打粉,与包谷粉子拌和,然后入坛坛灌酸而成);二是楠竹笋。个头较大,肉头较厚,用作与肉炖炒为宜,两种皆鲜美无比。 松花皮蛋 不是每个松花皮蛋都叫保靖松花皮蛋。酉水从县西往东折迥而过,保靖有广阔的水域,素有养鸭的习惯,为皮蛋的加工制作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靖松花皮蛋的制作技艺分布在保靖县及周边地区,有200多年的历史。 保靖松花皮蛋,蛋体饱满、晶亮,蛋体有弹性,蛋内有如松枝的银灰色图案,宛如镶嵌在翡翠里的玉花。食之肉质清爽、醇香、易消化,多食不腻。保靖松花皮蛋不仅是家常美味,还以优良的品质畅销日本、美国、马来西亚、韩国等十余个国家及港、澳地区。 地木耳 地木耳不从地上来。湘西多石头,特别是遍地多青石头。在青石头高低不平的表面,生长着菌类。每到下雨,菌类猛长。看起来黑釉釉的,透亮亮的,摸起来滑滑的,闻起来淡淡的香,这就是地木耳。 地木耳采摘回来洗净,加入野葱,色泽十分可爱,味道尤其清纯,营养丰富,为野菜中之极品。 米粉 保靖人对米粉是情有独衷,很多人每天早餐通常就是一碗米粉打发的,若出差在外,时间一久,就会时常对家中的米粉念念不忘。 粉条煮好后装进已放有酱、油等佐料的碗中,再根据食客的口味在上面浇上一勺潲子,洒上姜、葱、蒜等配料,一碗美味的米粉就这样煮好了。 除此之外,店家考虑得更为周到,在每张餐桌上还放有青椒、红椒、酸菜、等等数十种配菜。 米豆腐 土家族、苗族地区一种传统的风味小吃,先粘米洗净浸泡一天,和小麿成米浆,再将米浆放入锅内烧热加入适量的食用碱,一边用力搅拌,直到煮熟,再放入盆内,使其冷却即成。 食用时,将米豆腐划成1-2立方厘米的小颗粒,再备上各种佐料,即可。食前以竹片刀或线打成拇指指头大的小颗,拌以葱花、蒜末、姜末、糟辣子和酱醋,酸辣软滑,是四季皆宜的美食。 在湘西除了美食,说起当地酒文化,也是别有一番风味。千百年来,中国的酿酒文化,中,许多具有地方特色,反应当地风土人情的各类名酒,被人们传颂至今。 土家族先民巴人早在远古时代就有酿酒的历史。《华阳国志》记载:巴人“质直好义,士风敦厚,有先民之流。故其诗曰:川崖唯平,其稼多黍。旨酒嘉谷,可以养父。野唯阜丘,彼稷多有。嘉谷旨酒,可以养母。”意思就是粮食既丰,酒自多有,人们的生产生活离不开酒。 根据现今发掘出土的大量商代、战国至秦汉的青铜尊、彩陶壶、扁铜壶证实,湘西地区酿酒史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根据史籍记载,秦汉时期,湘西地区的酿酒技艺就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 据《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板盾蛮夷”)记载:“板盾蛮夷者……昭王嘉之,而以其夷人,不欲加封,乃刻石盟要,复夷人顷田不租,十妻不算,伤人者论,杀人者得以倓钱赎死。盟曰:'秦犯夷,输黄龙一双;夷犯秦,输清酒一钟。’” 史书载,清酒是一种酿造时间较长因而浓度较纯的酒。清酒一钟,价值一双黄龙,由此可见,居住在湘西地区酉水流域的少数民族酿制的美酒在当时就颇负盛名。 在土家族人众多的祭祀活动中,酒是必备之物。明嘉靖二年(1523),有一个叫张勖的土家人老人,为了让子孙团结,在钟岭山张氏宗祠举行了一次较大的祭祖议式,所用白酒为一百担,相当于今天的一万斤。土家族还是一个尚武的民族,每次上阵杀敌之前都要喝酒。明代,土家族士兵赴东南沿海抗击倭寇,百姓送行,置酒于道旁,士兵经过酒坛,吸饮一口便可前行。 土家族是一个勇敢、豪放、乐观的民族,酒文化的体现,更加展现了豪放的土家民族个性乐观豁达的民族精神。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