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工艺学辨伪之“活块模”痕迹特征

 睫毛上的风尘 2019-10-19

       

考古学博士立足市场的实用鉴定学干货

                                引言

        通过对青铜器铸制工艺的考古学观察与研究,可知我国青铜时代几乎完全依赖于陶范法铸造技术,失蜡工艺只是对局部附饰物铸制的补充工艺。故而在对我国青铜时代的青铜器进行辨伪鉴定之时,被鉴物必须满足范铸青铜的所有工艺特征。这些工艺信息会具体地体现在青铜器的外在形态之中,这些外在的表现特征为研究其铸造工艺提供了重要的佐证,也是我们对青铜器进行工艺鉴别的依据。

      青铜时代的陶范法铸制青铜器的工艺反映到青铜器的铸件中主要包括范线、垫片、范芯、铸瘤、修范痕、打磨修整痕等具体的指标特征。本专题我们会分门别类地对这些工艺指示性指标特征进行总结与介绍。每一项指标都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成为鉴别真伪的“必杀技”,欢迎关注微信号,我们将持续更新解密这些独家的真伪鉴定秘技。

       今天我们“解锁”一招:活块模痕迹特征。

 所谓的“活块模”,指的是用范铸法制作高浮雕翘起的纹饰或制造复杂造型部件的青铜器时,基于外范脱模的要求和方便,有时候需要使用可自由拆卸的“活块模”来进行制范[1]。比如在宝鸡鱼国墓地青铜簋的高浮雕凸起的兽角的制作[2],为了使外范能从浮雕翘起的兽角处脱模,需要在兽角的下方另设一个活块模,如图所示。

如图,为顺利的翻制制作翘起的兽角,在兽角的下方使用了活块模技艺。线图引自《宝鸡弓鱼国墓地》考古发掘报告。否则无法从模上直接一次性将外范翻下来。

     在制作高浮雕翘起的兽角、提梁兽头等部件时,工匠创造性地发明了活块模工艺,使得类似四羊方尊的羊角等复杂部位能翻模成功。利用活块模制范是青铜器复杂分范工艺的一种表现形式,将更多难以脫范的复杂模的脫范问题得以有效解决,使铸造的青铜器更生动和富于表现力,增强了青铜器的艺术价值,是一项伟大的技术发明。使用活块模工艺,我国陶范法铸造模范组装工艺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有时候一件复杂的青铜器,其模范达数十块之多。

    活块模工艺在青铜器成品上的表现特征是:在高浮雕翘起的附件正下方正投影处,有活块模拼范形成的类似“范线”的痕迹特征。如图所示。

    在辨伪鉴定的实际操作过程中,这种“类范线”的痕迹,是高浮雕翘起青铜器附饰物正投影下方所应有的真品指示性指标特征。

如图,鸟翅膀作为高浮雕凸起,翘起的翅尖下方有活块范工艺痕迹特征,即“类范线”特征。

如图巴蜀虎纹戈,虎耳翘起的下方正投影处,呈现“类范线”痕迹特征。

    当然,这些“类范线”的特征在青铜器复制和高仿品中,可以刻意去仿制。也有可能在铸后加工的打磨过程中被清理掉。有还是没有“类范线”痕迹特征,不成为真品的充分条件。在辨伪鉴定的实战中,如果有这种“类范线”痕迹,它必须还要同时满足真品范线的所有形貌特征。真品范线的形貌特征参考本工作号文章青铜工艺学辨伪之“范线”痕迹辨伪。当然如果在被鉴定物在该有这种“类范线”痕迹的地方,未能看到,则需要综合分析。一般而言,如果此处素面无纹,则有可能是“类范线”痕迹被打磨殆尽了。但多数情况下,此处应能看到打磨痕迹。如下图西安博物院藏兽面纹鬲

西安博物院藏兽面纹鬲

本品牛角翘起处正投影下方未见类范线痕迹,因其地子为素面,活块模工艺痕迹被打磨殆尽。细看还看见打磨的加工痕迹。

    而如果此处细地纹密布,则“类范线”不可能被完全打磨清理掉,否则会破坏纹饰的完整性。如宝鸡青铜簋的活块模分范工艺留下的“类范线”痕迹特征便是例子。否则将不符合逻辑。这些具体的辨伪逻辑需在实践运用中灵活掌握。

参考文献:


[1]谭德睿:《古父己卣——活块范、分铸技术娴熟运用的青铜器——《中国古代艺术铸造系列图说》之二十八》,《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09年第4期。

[2]苏荣誉等:《弓鱼国墓地青铜器铸造工艺考察和金属器物检测》,《宝鸡弓鱼国墓地》附录二,文物出版社,198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