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从两三岁开始便有了自我概念,能够描述自己的身体特质、年龄、喜欢的活动等;到了三四岁时,儿童就能够评价自己,并从中体验到自豪或羞愧,于是便出现了自尊的萌芽,如“我是个听话的孩子”,“我长得漂亮”等;自尊是在自我概念评价的基础上产生的感情体验。研究者发现,儿童在3岁左右产生自尊的萌芽,稳定于学龄初期,发展于青春期。 以上研究者对初中生、高中生和大学生自尊的结构和特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发现,青少年的自尊主要有重要感、外表感、自我胜任感、归属感和社会认可几个组成部分;不同年龄段青少年自尊的主要组成部分并不相同,同样的组成部分在不同发展时期包含的内容也不相同。 3—9岁儿童自尊结构是由重要感、外表感、自我胜任感这三个部分构成。重要感是指儿童在心理上渴望得到他人的注意、接纳、支持和喜欢,通过言语、身体姿势、面部表情等方式来展示自己,从而获得他人的肯定。外表感是指从身体外表或穿衣打扮等方面获得的一种自我价值感体验。自我胜任感是指儿童在游戏、体育、学习、交往等活动中,通过表现出成功的行为和能力,获得他人对其学业、体育活动等方面能力的赞许,以此证明自己是个成功者,从而获得一种积极的自我价值感体验。研究还发现,4岁和7岁可能是儿童自尊发展的转折年龄,且儿童自尊发展存在非常明显的性别差异,女生自尊发展水平显著高于男生。 青少年的身体发育速度较快,第二性征的发育使得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这一时期青少年的认知能力快速发展,特别是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也快速地发展;同时同伴交往范围扩大,与同伴的亲密程度增加。所有这些因素使得青少年个性与社会性始终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并且带动了青少年自尊的整体的发展。研究者(张丽华,张索玲,侯文婷,2009)发现青少年期的自尊由社会认可、自我胜任感、外表感、归属感和重要感五个部分构成。社会认可是指青少年能够适应新的学校环境,建立新的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老师、同学等的接纳、承认的情感体验。归属感是指青少年主动表现出对他人(主要指同学、朋友)的尊重、合作和接受的态度,追求和维持友谊和集体感的情感体验。与小学阶段相比,社会认可和归属感是初中阶段自尊发展新出现的两个部分。在社会认可和自我胜任感维度上,初一是转折阶段。由小学升入初中后,每个青少年都要经历从不适应到适应新的学校环境、学习任务的过程,这一阶段必然会使青少年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从而导致社会认可和自我胜任感下降。但在归属感和重要感维度上,初一学生得分最高,说明对于刚进入新环境的初一学生而言,归属感和重要感的需要在这一时期凸显出来,他们在心理上特别渴望得到新同学、新老师的注意、接受、鼓励和喜欢,因此,希望通过自己在学习、劳动、体育等方面的积极努力,引起新老师和同学的注意并获得肯定性评价。研究还发现,从初二开始,自尊水平发生了显著的下降,而初三基本保持在初二的自尊水平,说明初二是青少年自尊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与发展心理学(杨丽珠,刘文,2006,p.333)中的自我概念在初二时处于最低点有关,也可能与青少年生理的迅速发育成熟和学习的压力增大等因素有关。这一阶段女生自尊发展水平仍然显著高于男生。 研究者还发现,到了大学阶段,自尊由重要感、自我胜任感、归属感和外表感构成。这一时期的自我胜任感指大学生渴望在学习、活动和交往中,通过表现出成功的行为或较高的能力,来证明自己是 一个成功者,从而获得一种自我价值感;归属感是指大学生在团体中感到被欣赏和有价值,表现出对他人的尊重、合作和接受的态度,从而追求和维持友情的情感体验。 整体而言,自尊的发展有着连续性和继承性,后一个阶段自尊的发展以前一个阶段为基础,不同的发展阶段又有着本质的不同。易艳等对青少年自我概念反应内容的研究发现,4—6年级学生的自我概念主要内容包括名字、家庭住址、身体外貌、学业、家人、同学等;初中生自我概念中学校、性别、道德价值观开始出现;高中生的自我概念中出现了内在情绪、结婚对象、人生观等内容。由此可见,不同发展阶段的自我概念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而自尊是在自我概念描述的基础上体验到的评价性情绪,因此自尊体验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和抽象化,并且逐渐趋于稳定。关于青少年自尊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青少年的自尊水平较高,其中高自尊占青少年总数的38%,中等自尊占52%,低自尊占1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