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懂我自己,和亲爱的宝贝——心智化简述

 九州君子好人 2019-10-20

心理健康的特征,取决于“构建故事与打破故事之间的辩证关系,形成叙述的能力与在新的体验基础上瓦解叙述的能力之间辩证关系”。

——Holmes

我懂我自己,和亲爱的宝贝——心智化简述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墨姐s育儿说第二季即将收官。在这两季节目中我们反复多次提到父母需要对自己的情绪和孩子的情绪能够觉察和理解,也多次提到进而与孩子建立安全稳定的亲子关系。

可能很多父母认为我想关注孩子呀,我想理解他们的情绪呀,可是,我不会呀。孩子一哭闹,我很抓狂啊,我不想对他们发火,不想朝他们吼,但是我也控制不住我寄几啊!孩子不弹琴磨蹭,我很想耐心引导,很想问问ta怎么了,但看ta那磨磨叽叽的样子,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火噌地就冒出来了,很崩溃的。

是呀~有些爸妈可能因为自己长大的过程没有被照顾好情绪,连自己的情绪都没有机会体会和理解,更不用说对孩子心情的觉察和理解。作为我们第二季最后一期节目,我们来谈谈对自我心理状态和他人心理状态关注的话题。

l 首先,我们来说说对自我和他人的心理状态进行关注,并能够理解行为,在心理学上叫什么?

心智化,心智化分为外显心智化和内隐心智化。爸爸妈妈可以通过亲子互动和亲子关系的建立帮助孩子提升外显心智的能力。我们今儿也着重讲外显心智的部分。

外显心智化是将感受转换成言语。我们很多期为爸妈提的建议是为孩子的情绪命名,也邀请孩子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情绪,这样的做法就是促进孩子外显心智化的功能。

那外显心智化能达到最理想的状态是什么呢?是能够以准确,丰富,有弹性的语言来描述情绪,且有意识的,深思熟虑的,并且具有反思性的

这对3-6岁的孩子来太难了,这个阶段孩子的词汇和语言发展都还未丰富成熟起来,尤其像情绪这个词,它有层层叠叠的样子,一种情境可能引起我们很多情绪,一种情绪可能也会促发我们想起很多不同的事情。每种情绪是有着自己对应的故事,每个故事又有着自己丰富的形态和特点。So,要让孩子以准确,丰富,有弹性的语言来描述确实很困难。

But,这个理想的状态,各位爸爸妈妈可以努力尝试达到,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又尝试用我们的语言承载我们缤纷的情绪,编织成属于自己的故事,又或者是孩子的故事。当各位爸爸妈妈能够体会情绪,并且能够用言语描述情绪时,也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之前我们有举例说3岁小童很想玩游戏,可是已经到吃饭的时间了,当妈妈收走小童的ipad,小童肯定很伤心,很委屈,很难过,哭得哇哇叫。但小朋友可能并不十分清楚她的内心怎么了。如果妈妈能够体会到小童的情绪,也能够用言语进行命名,妈妈就可以抱着小童说:妈妈知道你现在不能玩游戏,很委屈,很难过,妈妈也很心疼你。现在到了吃饭时间,小童可以跟自己的游戏分开一段时间。我们先吃饭。我们俩可以商量下吃完饭,你可以玩游戏的时间。对小童来说是这一件非常棒的事儿,一方面妈妈能够帮她学会如何跟自己的相处,另一方面,妈妈也帮助小童建立更安全的亲子关系——在这个关系里,妈妈可以体会和包容她的情绪。

我们从小童玩游戏未遂,妈妈安抚她的场景看到父母识别孩子的情绪,协助他们表达的重要性。这里我们也提到了安全的亲子关系。刚才我们说情绪会附着在我们不同的故事,不同故事的形态跟亲子关系之间也有着密切的联系。

有些父母对待孩子很稳定支持,也很温馨,孩子会在这样的关系里感觉到安全,他们所描述自己的故事,尤其情绪的故事,是一些连贯的故事,这些故事既令人信服,又相互关联,故事里的细节与整体故事情节保持一致。而故事的讲述者既不会因情感缺失而显得过分冷静,也不会脱离开故事的内容,更不会过度卷入而使感受无形地渗透到对话的每一个缝隙之中。

安全型依恋关系最主要获益之一,就是提供了一个机会来放松心智化

比如,5岁小佳的妈妈在她成长的过程中,给予了她足够稳定安心的支持,对她不同状态的情绪都尽量能够贴近,理解。妈妈每次上班前都会安抚小佳跟妈妈分开有些委屈,难过和焦虑的心情,也会明确告诉她什么时候妈妈会下班。并且会在家里的小闹钟上贴一个可爱的贴纸,告诉小佳时钟转到5点妈妈就下班回来见你啦。当时钟快到4的时候,小佳会又蹦又跳地跟奶奶说:开心,开心,因为妈妈要下班啦!我能见到妈妈啦!

从这个小场景中,我们能看到小佳在安全稳定的亲子关系呵护下,能够很明确地体会自己的情绪,并且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还能够很流畅地为她的情绪附上一个值得庆祝的故事——妈妈要下班了,她可以见到妈妈了。

而不安全依恋反映了外显心智化的缺损:固着于僵化的故事;被非故事性的体验所压倒;或是无法找到一种足以承载创伤性痛苦的叙述方式。

心智化跟两个核心心理加工过程有关——注意与想象。

注意为我们心智化提供了主要的手段和方法心智化需要对注意进行努力控制。内部注意加工:使我们的注意集中在对自我和他人的“内部心理世界”上;外部注意加工:让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外部的,物理的和通常是对其他个体,自己或是两人之间互动的视觉特征上”

想象对于心智化来说同样至关重要,尽管我们面临的挑战是一方面要有想象地创造出各种可能,另一方面又要将我们的想象置于现实的基础之上。此外,用不同的视角来理解自己的情绪,同样需要想象力。

l 发展心智化有什么意义呢?

个体能够进行心智化意味着个体能够关注自我和他人的心理状态,对自我的情绪以及其他的内在状态有更多认识,对他人的情绪也能够有足够的同理心,并且对与他人互动的样子有觉察,也能更好地参与到良性互动中。而当个体无法进行心智化,不仅仅意味着不能关注心理状态,它同样也可能意味着个体不愿意或是没有能力去进行所需要的想象活动。个体可能会以一种有缺陷或歪曲的方式进行心智化,以及个体可能错误地使用心智化,例如,控制,剥削或者折磨他人。

l 谈论了心智化什么,也看到它重要的意义,我们再来了解下心智化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呢?

1、生理的:约从出生~一个月左右,婴儿刚从母体脱离,许多的生理结构尚在发育当中,此时最重要的是好好地待在安全的环境里让大人来照顾。因此,婴儿所处的环境如何看待他(她),对待他(她),响应他(她),婴儿透过大人的抱抱、喂食、细致的呵护,他(她)可是会知道,还会放在心上。

2、社会的:约三个月左右,婴儿的情绪已有所发展,感觉到痛会哭,肚子饿了会大叫,握着照顾者的手指头便可安心的睡着,他(她)已经熟悉周遭环境的灯光与气味。Watson提到,在这个阶段的发展,婴儿大脑已经记录了外界的刺激与自我意识之间的联结(Fonagy等人2002)。简单的说,就是透过与外在互动的结果,我们学会了「趋吉避凶」,经验告诉我们要待在这个环境中的什么位置是最能保命的。而对个人而言,这是最基本的能力。

3、目的的:约八、九个月大的婴幼儿,生理上能够翻身、坐、爬行;另外,也大约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动作,例如,挥手、拍手、摇头,而这些动作所代表的意义,婴幼儿慢慢也可以理解。透过这样的过程,婴幼儿与所处的环境有了更进一步的连结。在这个阶段,婴幼儿会很有兴趣探索他(她)所处的环境,而外在环境是否允许他(她)继续探索,包括有一个安全基地(secure base)、照顾者的镜映(mirroring)、内化(internalization)情绪的反应等,深刻地影响个体对外界的察觉与认知。

4、意图的:到两岁左右,幼儿大约拥有简单的语文能力;透过语言,个体已经可以进一步了解别人同时又表达自己的意图,这个阶段的个体正式从如梦似真的情境进入真实的世界。一个幼儿也许不致每次看到穿白袍的医生叔叔就哭,而是在医院门口转身逃跑。更重要的是,两岁的幼儿能够透过身边的照顾者去满足自己的意图,当然这也意味着:透过他人的镜映(mirror),他(她)有了一些早期的自我认知(self-recognition),与外在世界也已经形成一套认知概念(cognitive concepts)。

5、表征的:随着年纪的增长,一位六岁的小朋友无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都出现一种「量子跃进」(aquantumleap)的状态。他(她)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感受,了解某些事件上的关联,出现非立刻能被满足行为的愿望,例如,从立刻要吃薯条汽水,延迟到希望数个月后的圣诞节得到圣诞老公公的礼物。也可以说,在六岁的时候,一个个体大约完成初步的心智化,具备反思(reflective)的能力。由于语言上的发展,这个阶段的小朋友已经拥有可以沟通的能力,最明显的语言表达是从第三人称代名词称自己,转而以第一人称受词称自己(Bateman和Fonagy2004)。

我懂我自己,和亲爱的宝贝——心智化简述

图片来自网络

l 父母可以如何发展孩子的心智化?

首先,父母学会关照自己,发展和提升自身对情绪的觉察和理解。

父母每天可以抽点时间关注自己的身体和心情,并尝试用言语来命名自己的情绪,也可以通过写心情日记的方式,练习如何将自己的心情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做,爸爸妈妈一方面可以逐渐学习如果用言语表达自己的情绪;另一方面在表达和记录的过程中,爸爸妈妈可以让自己的心情有处可安放,也是一种放松的方式。可以的话,父母可以通过观呼吸,正念或者瑜伽等方式打开自己的身体体验,更多地体会自己的身体感觉和心情。我们在上一面“正念养育”中有介绍一些小技巧,希望对各位爸爸妈妈有帮助。

其次,父母为孩子提供安全稳定的亲子关系。

父母给孩子安全稳定的陪伴,及时回应ta的心情和需求对孩子来说很重要。像上文提到的小童与妈妈的小片段,我们可以看到给孩子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亲子关系,在其中看见孩子的情绪,并安抚孩子的情绪。孩子在安全的亲子关系中潜移默化地懂得自己的心情,也在这样被照顾的关系里更安心放松。爸爸妈妈可以从最简单的开始做,先跟孩子说ta的心情感受,等孩子有能力理解情绪背后的原因,再跟ta探讨分享背后的原因,最后可以引导孩子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关系。

此外,父母可以带孩子进行亲子绘本阅读,并以给彼此讲故事的形式,增进亲子关系,也训练孩子的言语表达能力。当然啦~有些非常好的情绪绘本还能够帮助孩子以图画等形式了解情绪。

最后,父母可以跟孩子玩角色扮演的游戏,或者带孩子观看或者参加戏剧表演。

从上文孩子心智发展节奏来看,孩子到6岁才初步完成心智化的过程。对于3-6岁的孩子来说,如果仅仅通过语言沟通来帮助他们识别情绪和表达情绪会有些单调,孩子接受起来有时也会很困难。所以,父母可以跟孩子玩一些角色扮演的游戏,或者带孩子观看or参加戏剧表演,让孩子在玩闹中,体会戏剧角色的心情和故事。通过这样的方式,孩子心智化的能力也会不断提升。

好啦~今天我们说了心智化的相关内容,希望各位爸妈能够照顾好孩子的同时,照顾好自己的心情,拥有属于自己流动的故事。

到这里,我们墨姐s育儿说第二季完美收官了。这一期nanan姐加入我们团队,我们的内容从关注3-6岁孩子的发展拓宽到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爸爸的功能,一些心理技巧等。希望你们会喜欢我们第二季的内容,如果对我们的内容有什么建议和想法,也欢迎给我们留言。(文by feifei)

参考文献:

1. 由心智化历程谈边缘性人格障碍之心理治疗 https://www./psych/viewnews-12650

2. Jon G.Allen, Peter Fonagy,Anthony W. Bateman,心智化临床实践

喜马拉雅平台链接:

https://www.ximalaya.com/ertong/25295987/220108959

https://www.ximalaya.com/ertong/25295987/220938317

荔枝平台链接:

https://www.lizhi.fm/126417708/5071775436983337606

https://www.lizhi.fm/126417708/507231730938436775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