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在入关前就已经开始接触并学习汉族文化,皇太极就是一位热衷于汉族文化的开明君主,他除了下令翻译众多的汉文典籍外,还尊崇和祭拜孔子。 满族入关之后,更是直接面对经历了数千年积淀的汉族先进文化,他们虽然统治了中原,但是也无可选择地投入到了无处不在的汉族文化的激流之中,而文学是满族统治者最为喜爱的一个方面。 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帝,由于他在24岁的时候就去世了,因而没有留下什么作品,但他的儿子玄烨,也就是康熙皇帝却有较高的文学成就。 ![]() 我们对康熙皇帝的印象,大多都是停留在诛鳌拜、削三藩、抗击沙俄、收复台湾、三征噶尔丹等重大历史事件上,而忽视了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 康熙帝在亲政后,特别热衷于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他自己也身体力行地倡导文学,并很重视满族八旗子弟文化素质的提高。 康熙帝自己热衷于读书甚至达到了废寝忘食的程度。在文学方面,他尤其喜爱写诗,一生共留下1100余首诗,也算是一位产量较多的诗人。 康熙帝的诗既有诗人之风,又有帝王之气,更有勤政爱民的思想,从而使他的诗歌在清朝的文学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下康熙帝的几首诗: 《白洋湖》 遥看白洋水,帆开远树丛。 流平波不动,翠色满湖中。 《咏幽兰》 婀娜花姿碧叶长,风来难隐谷中香。 不因纫取堪为佩,纵使无人亦自芳。 《柳边条望有》 雨过高天霁晚虹,关山迢递月明中。 春风寂寂吹杨柳,摇曳寒光度远空。 上面两首诗写得比较轻快灵动,而下面两首则有边塞诗歌的味道,气势比较厚重: 《塞北早秋》 万马边声合,双旌障口开。 霜威随出塞,秋色状登台。 雁度连营去,鹰呼绝顶回。 苍茫云海月,永夜照龙堆。 《口外中秋》 荒塞天低夜有霜,一轮明月照苍凉。 不贪玉宇琼楼看,独在遐趣理外疆。 ![]() 康熙作为一位主张“以实心为本,以实政为务”的开明皇帝,他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统一安定、国强民富的国家,因而他勤政爱民的思想成为他执政的基本思想。 康熙十八年(1679年)冬,这一年的冬天很久没有下雪,康熙帝为此很忧虑,结果终于下了一场雪,他欣喜之下,写出了一首《春雪》的七言绝句,在诗中明确地表达了勤民为根本的统治思想: 《春雪》 三冬望雪意殷殷,积素春来乱玉纹。 农事东畴堪播植,勤民方不愧为君。 ![]()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九月,康熙帝第一次南巡时又写了一首诗,用以诫示群臣: 《巡幸东省黎庶拥马瞻拜,命阿警弗禁,得以察其疾苦》 东来端为重民生,不事汾阴泰畴名。 井里俨存齐国俗,田畴还忆历山耕。 暂宽羽骑钩陈卫,一任村童野老迎。 敢道迩言勤访察,止期治理得舆情。 康熙帝即使到了生命中的最后一年,仍写了一首勤民思想的诗: 《六十一年春斋戒书》 性理参天地,经书辅国朝。 勿劳民力尽,莫使俗氛嚣。 不误农桑事,须轻内外徭。 风高林鸟静,雨足路尘消。 视察焉能隐,行藏君德调。 倦勤应不免,对越愧明昭。 ![]()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已经是69岁的老人了,既是他在位的最后一年,也是他人生中的最后一年,但他仍强调要勤政爱民,“不误农桑事,须轻内外徭。”更是点明了要让百姓安居乐业,就是要轻徭役。 在康熙皇帝亲自倡导并写作诗歌的带领下,满清宗室和满族人民的诗歌也迅速地发展了起来。康熙帝也很重视对皇子们的教育,经过长期的培养,诸皇子大多不仅熟读经史,而且也善诗文,有诗歌传世的就有十余人。 康熙帝的勤民思想,也直接影响到了他的继任者们,比如雍正、乾隆皇帝们,在他们的执政过程中,也是很重视勤政爱民的思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