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六味地黄丸加减治舌痛(干祖望)

 光年中医骨伤科 2019-10-20

出处:《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中医诊断:肾阴不足证
西医诊断:前半端舌头疼痛

钟某,女,61岁。

初诊:1985年6月24日。

主诉及病史:前半端舌头疼痛已2个月,口干求饮,多言更痛。左耳昼夜轰鸣,饮食无异常,伴有胀感。

诊查:舌无破溃,质红柔软,苔薄白腻,脉细。

辨证、治法:脾湿蒸菾,心火炎炎,一宜淡渗,一宜清离。

生地10g 茅根10g 川连3g

竹叶10g 灯心3 扎车前子10g(包煎)

苡仁10g 陈皮6g 益元散15g (包煎)5剂

【按语】

舌痛泻心,尚属在理,但口求饮,多言更痛,右耳轰鸣,乃一派水亏不济之象,当以益水オ能制火,而因脘胩、若腻取渗湿,使已衰之水而更亏,似有缘木求鱼之慨。

二诊:

7月1日。疼痛上午已轻许多,下午仍痛,但比过去轻些,口稍润,近来右耳轰鸣更加严重,而且睡眠也很差,舌薄苔,脉平。舌为心苗,心火一旺,舌焉得平安,疼痛木胀,理所必然。心寄窍于耳,离火一炽,坎水被蒸。

陈士铎在《辨证录》中曾谓:水经火煮,沸腾有声。安眠基础在乎水火交泰,火上炎则不可下交,安能求得酣睡,纵然病出三处,源出一宗,仍取泻心,稍参化痰,盖火为痰本,痰为火标。

川连1.5g 生地10g 天竺黄6g

法半夏6g 茅根10g 灯心3

竹叶10g 益元散12g(包煎) 菖蒲3g 5剂

【按语】水愈亏,右耳轰鸣愈加严重,睡眠亦差。舌痛仍减,口稍润,乃火减之后暂时敛迹填坎制离,オ是治病之本。所以此诊泻火化痰之法,又是一误再误。

三诊

9月2日。时临盛暑,不得已停药至今,而且面对水药已生嫌恶,舌头前半端作痛,伴以烧灼感,多言更甚,右耳鸣响如“叭”、“叭”之击打声。右耳(-),舌质柔软正常,苔薄,脉平。心火旺则舌痛,肝火盛则耳鸣,治当清心泻肝以求其本。提颖裁方,补诉胃脘长期不舒,食后常有痞塞感觉,则法仍原旨,力避苦寒。

生地10g 木通3g 竹叶10g

灯心3扎 菊花10g 苦丁茶10g

夏枯草10g 山楂10g 六曲10g

穿心莲10g 5剂

【按语】

水亏未济,烧灼又添,右耳“叭”、“叭”鳴响。清心泻肝,虽仍方向有所旋转,惜乎还未真正找到症结。

四诊:

1985年9月16日。舌尖及前半端舌体烧灼疼痛,一如往昔,口中作干,喜凉求饮,晨起作苦味,近来胃脘部已舒服,痞塞感消失,耳鸣未息。舌苔薄,脉平。舌疼无法稍缓,历来清心凉剂不可谓不重,情同“反跳”,“效似蒸梨”。事可重温《石室秘录》取法,重用益水之剂,以济炎炎之火。

熟地10g 山药10g 泽泻6g

茯苓10g 丹皮6g 女贞子10g

桑椹子10g 龟板10g 墨旱莲10g

菟丝子10g 5剂

【按语】“效似蒸梨”,症状依然,改泻火法为重益水,以水济火,以水制火。此诊方找到症结所在,惜于嫌迟。

五诊:

9月23日。舌痛已减轻,不舒服感及右耳鸣响俱退,药后胸腹部有胀感,胀甚则痛舌苔薄,脉平。屡屡伐离一无成果,乍尝济坎疗效即来,惜乎难进滋腻,致药后胸腹胀痞不适,以暴易暴之举,当然亦理所不允,今也法当坚,药则易更。

山药10g 泽泻6g 丹皮6g

茯苓10g 山萸肉10g 桑椹子10g

覆盆子10g 女贞子10g 陈皮6g

六曲10g 5剂

【按语】果然坎水一增,舌痛、耳鸣俱退。惜滋膩碍胃,只能兼顾而进,不过已步入痊途,覆杯指日可待。综上五诊,可知辨证精确之难,喜潜心竭虑以求,方不致一误再误。

本文摘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
明德初心仅作为学术分享使用,如有不当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